卷第六十六 【宋紀六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恐多變更。
”退,謂公亮曰:“安石果用,天下困擾必矣。
諸公當自知之。
”帝又問侍讀孫固曰:“安石可相否?”固對曰:“安石文行甚高,處侍從獻納之職可矣。
宰相自有度,安石狷狹少容。
必欲求賢相,呂公著、司馬光、韓維其人也。
”凡四問,皆以此對。
帝不以為然,竟用安石,謂之曰:“人皆以為卿但知經術,不曉世務。
”安石對曰:“經術,正所以經世務也。
但後世所謂儒者,大抵多庸人,故流俗以為經術不可施于世務耳。
”帝曰:“然則卿所設施,以何為先?”安石曰:“變風俗,立法度,今之所急也。
”帝深納之。
命翰林學士呂公著修《英宗實錄》。
乙巳,以災變,避正殿,減膳,徹樂。
丙午,司馬光入對,乞郡。
帝不許,曰:“卿名聞外國,奈何出外?”先是呂公著使遼時,光初解台職,遼人因問光何不為中丞;公著歸,告帝,故知之。
甲子,設制置三司條例司,掌經畫邦計,議變舊法以通天下之利,命陳升之、王安石領其事。
安石素與呂惠卿善,乃言于帝曰:“惠卿之賢,雖前世儒者,未易比也。
學先王之道而能用者,獨惠卿而已。
”遂以惠卿為條例司檢詳文字。
事無大小,安石必與惠卿謀之;凡所建請章奏,皆惠卿筆也。
時人号安石為孔子,惠卿為顔子。
富弼以足疾未能入見。
有為帝言災異皆天數,非人事得失所緻者,弼聞而歎曰:“人君所畏惟天,若不畏天,何事不可為者!此必一奸一人欲進邪說以搖上心,使輔弼谏争之臣無所施其力,是治亂之機,不可以不速救。
”即上書數千言,力論之。
王安石既用事,嘗因争變法,怒目謂同列曰:“公輩坐不讀書耳!”趙抃折之曰:“君言失矣,臯、夔、稷、契之時,有何書可讀!”安石默然。
是月,遣劉航等冊李秉常為夏國王。
三月,富弼始入見,曰:“臣聞中外之事,漸有更張,此必由小人獻說于陛下也。
大抵小人惟喜動作生事,則其間有所希冀。
若朝廷守靜,則事有常法,小人何望哉!願深燭其然,毋令後悔。
”帝改容聽納,曰:“今日得卿至論,可謂金石之言!” 癸未,以蘇轍為制置三司條例司檢詳文字。
先是轍上疏曰:“所謂豐财者,非求财而益之也,去事之所以害财者而已。
事之害财者三:一曰冗官,二曰冗兵,三曰冗費。
”疏奏,帝批付中書,因召對而有是命。
兩府同奏事,富弼言大臣須和乃能成務。
又言今所進用,或是刻薄小才,小才雖似可喜,然害事壞風俗為甚,須進用醇厚笃實之人。
帝曰:“大臣固當與朝廷分邪正,邪正分則天下自治。
” 乙酉,诏令三司判官、諸路監司及内外官各具财用利害聞奏。
戊子,夏國主秉常上誓表,納塞門、安遠二砦,乞緩州;許之。
壬辰,帝問王安石:“制置條例如何?”安石曰:“已檢讨文字,略見倫緒。
然今欲理财,則必使能。
天下但見朝廷以使能為先,而不以任賢為急;但見朝廷以理财為務,而于禮義教化之際未有所及,恐風俗由此而壞,将不勝其敝,陛下當深念國體有先後緩急。
”帝颔之。
乙未,以旱慮囚。
遼晉王耶律仁先,前以耶律伊遜之谮,出之于外。
至是準布叛,遼主複思仁先,乃命為西北路招讨使,率禁軍進讨。
仁先入見,遼主親谕之曰:“卿去朝廷遠,每俟奏行,恐失機會,可便宜行一事。
” 夏,四月,戊戌,省内外土木工。
初,群臣請上尊号及作樂,帝以久旱不許。
富弼言:“故事,有災變皆徹樂,恐陛下以同天節遼使當上壽,故未斷其請。
臣以為此盛德事,正當以示外國,乞并罷上壽。
”從之。
帝委任政一府,責以太平。
一日,政一府召台谏官至都堂,富弼謂曰:“上求治如饑一渴,正賴君輩同心以濟。
”知谏院錢公輔對曰:“朝廷所為是,天下誰敢不同!所為非,公輔雖欲同之,不可得也。
” 丙午,同天節,罷上壽。
是日,雨。
富弼言:“願陛下不以今日雨澤為喜,常以累年災變為懼。
蓋修德緻雨,其應如此;萬一于德有損,其災應豈複緩邪!”帝親書答诏曰:“敢不置之幾席,銘諸肺腑!包願公不替今日之志。
” 丁未,參知政事唐介卒。
介為人簡伉,以敢言見憚。
帝謂其先朝遺直,故大用之;然扼于王安石,少所建明,聲名減于谏官、禦史時。
初,中書嘗進除目,數日不決,帝曰:“當問王安石。
”介曰:“陛下以安石可大用即用之,豈可使中書政事決于翰林學士!近每聞宣谕,某事問安石,可即行之,不可不行。
如此,則執政何所用!必以臣為不才,願先罷免。
” 安石既執政,奏言:“中書處分答刂子,皆稱聖旨,不中理者十常八九,宜止令中書出牒。
”帝愕然。
介曰:“昔寇準用答刂子遷馮拯官不當,拯訴之。
太宗謂:‘前代中書用堂牒,乃權臣假此為威福。
太祖時堂牒重于敕命,遂削去之。
今複用答刂子,何異堂牒!’張洎因言:‘廢答刂子,則中書行一事别無公式。
’太宗曰:‘大事則降敕;其當用答刂子,亦須奏裁。
’此所以稱聖旨也。
如安石言,則是政不自天子出。
使輔臣皆忠賢,猶為擅命;苟非其人,豈不害國?”帝以為然,乃止。
介數與安石争論,安石強辯,而帝主其說,介不勝憤懑,疽發背而卒。
疾亟,帝臨問,流涕。
既卒,複幸其第吊哭,以畫像不類,命取禁中舊藏本賜其家。
蓋介為谏官時,仁宗密令圖其像,置溫成閣中,禦題曰“右正言唐介”,外庭不知也。
時安石銳意變更,而帝信任益專,介既死,同列無一人敢與之抗者。
曾公亮屢請老,富弼稱疾不視事,趙抃力不勝,遇一事變更,稱若者數十。
故當時謂“中書有生、老、病、死、苦”,蓋言安石生,公亮老,富弼病,唐介死,趙抃苦也。
初,仁宗時,範祥為制置解鹽使,以鹽募商旅輸刍粟以實邊,公私便之。
祥卒,以陝西轉運副使薛向繼之,向請兼以鹽易馬,王安石時領群牧,主其說,請久任向。
治平末,向坐與種谔開邊罷去。
至是淮南轉運使張靖,被诏究陝西鹽馬得失,指向欺隐狀,帝召向與靖對。
錢公輔、範純仁皆言向罪當黜;安石排群議,抵靖于法,以向為江、淮等路發運使。
向乃請即永興軍置賣鹽場,以邊費錢十萬缗儲永興為鹽鈔本,官自鬻而罷通商;從之。
知開封府滕甫罷。
初,甫同修起居注,帝召問治亂之道,對曰:“治亂之道,如黑白東西,所以變色易位者,朋一黨一汩之也。
”帝曰:“卿知君子小人之一黨一乎?”曰:“君子無一黨一。
譬之草木,綢缪相附者,必蔓草,非松柏也。
朝廷無朋一黨一,雖中主可以濟;不然,雖上聖亦殆。
”帝以為名言,乃除翰林學士、知開封府,甫在帝前論事,言無文飾;帝知其誠荩,事無巨細,人無親疏,辄以問之,甫随事解答,不少嫌隐。
王安石嘗與甫同考試,語言不相能,深惡甫。
會新法行,天下詾詾,恐甫言而帝信之也,因事排甫,出知郓州。
戊申,富弼、曾公亮以旱上表待罪,诏不允。
癸醜,命曾公亮為西京奉安仁宗、英宗禦容禮儀使。
丁巳,遣劉彜、謝卿材、侯叔獻,程颢、盧秉、王汝翼、曾伉、王廣廉八人行諸路,察農田水利賦役,從條例司請也。
甲子,禦殿,複膳。
免河北歸業流民夏稅。
五月,辛未,宴紫宸殿,初用樂。
己卯,賜河北役兵特支錢。
癸未,翰林學士鄭獬罷,知杭州;宣徽北院使王拱辰罷,知應天府;知谏院錢公輔罷,知江甯府。
拱辰自北京還朝,言臣欲納忠,未知陛下意所向,又言牛、李一黨一事方作,不可不戒。
帝以語輔臣,王安石曰;“此未足為一奸一邪;謂未知陛下意所向,乃真一奸一邪也。
”曾公亮因言拱辰在仁宗時已知其不正,不複任用。
安石曰:“拱辰交結溫成皇後家,人皆知之。
”獬權發遣開封府,民喻興與妻謀殺一婦人,獬不肯用按問新法,為王安石所惡。
安石雅與公輔善;既得志
”退,謂公亮曰:“安石果用,天下困擾必矣。
諸公當自知之。
”帝又問侍讀孫固曰:“安石可相否?”固對曰:“安石文行甚高,處侍從獻納之職可矣。
宰相自有度,安石狷狹少容。
必欲求賢相,呂公著、司馬光、韓維其人也。
”凡四問,皆以此對。
帝不以為然,竟用安石,謂之曰:“人皆以為卿但知經術,不曉世務。
”安石對曰:“經術,正所以經世務也。
但後世所謂儒者,大抵多庸人,故流俗以為經術不可施于世務耳。
”帝曰:“然則卿所設施,以何為先?”安石曰:“變風俗,立法度,今之所急也。
”帝深納之。
命翰林學士呂公著修《英宗實錄》。
乙巳,以災變,避正殿,減膳,徹樂。
丙午,司馬光入對,乞郡。
帝不許,曰:“卿名聞外國,奈何出外?”先是呂公著使遼時,光初解台職,遼人因問光何不為中丞;公著歸,告帝,故知之。
甲子,設制置三司條例司,掌經畫邦計,議變舊法以通天下之利,命陳升之、王安石領其事。
安石素與呂惠卿善,乃言于帝曰:“惠卿之賢,雖前世儒者,未易比也。
學先王之道而能用者,獨惠卿而已。
”遂以惠卿為條例司檢詳文字。
事無大小,安石必與惠卿謀之;凡所建請章奏,皆惠卿筆也。
時人号安石為孔子,惠卿為顔子。
富弼以足疾未能入見。
有為帝言災異皆天數,非人事得失所緻者,弼聞而歎曰:“人君所畏惟天,若不畏天,何事不可為者!此必一奸一人欲進邪說以搖上心,使輔弼谏争之臣無所施其力,是治亂之機,不可以不速救。
”即上書數千言,力論之。
王安石既用事,嘗因争變法,怒目謂同列曰:“公輩坐不讀書耳!”趙抃折之曰:“君言失矣,臯、夔、稷、契之時,有何書可讀!”安石默然。
是月,遣劉航等冊李秉常為夏國王。
三月,富弼始入見,曰:“臣聞中外之事,漸有更張,此必由小人獻說于陛下也。
大抵小人惟喜動作生事,則其間有所希冀。
若朝廷守靜,則事有常法,小人何望哉!願深燭其然,毋令後悔。
”帝改容聽納,曰:“今日得卿至論,可謂金石之言!” 癸未,以蘇轍為制置三司條例司檢詳文字。
先是轍上疏曰:“所謂豐财者,非求财而益之也,去事之所以害财者而已。
事之害财者三:一曰冗官,二曰冗兵,三曰冗費。
”疏奏,帝批付中書,因召對而有是命。
兩府同奏事,富弼言大臣須和乃能成務。
又言今所進用,或是刻薄小才,小才雖似可喜,然害事壞風俗為甚,須進用醇厚笃實之人。
帝曰:“大臣固當與朝廷分邪正,邪正分則天下自治。
” 乙酉,诏令三司判官、諸路監司及内外官各具财用利害聞奏。
戊子,夏國主秉常上誓表,納塞門、安遠二砦,乞緩州;許之。
壬辰,帝問王安石:“制置條例如何?”安石曰:“已檢讨文字,略見倫緒。
然今欲理财,則必使能。
天下但見朝廷以使能為先,而不以任賢為急;但見朝廷以理财為務,而于禮義教化之際未有所及,恐風俗由此而壞,将不勝其敝,陛下當深念國體有先後緩急。
”帝颔之。
乙未,以旱慮囚。
遼晉王耶律仁先,前以耶律伊遜之谮,出之于外。
至是準布叛,遼主複思仁先,乃命為西北路招讨使,率禁軍進讨。
仁先入見,遼主親谕之曰:“卿去朝廷遠,每俟奏行,恐失機會,可便宜行一事。
” 夏,四月,戊戌,省内外土木工。
初,群臣請上尊号及作樂,帝以久旱不許。
富弼言:“故事,有災變皆徹樂,恐陛下以同天節遼使當上壽,故未斷其請。
臣以為此盛德事,正當以示外國,乞并罷上壽。
”從之。
帝委任政一府,責以太平。
一日,政一府召台谏官至都堂,富弼謂曰:“上求治如饑一渴,正賴君輩同心以濟。
”知谏院錢公輔對曰:“朝廷所為是,天下誰敢不同!所為非,公輔雖欲同之,不可得也。
” 丙午,同天節,罷上壽。
是日,雨。
富弼言:“願陛下不以今日雨澤為喜,常以累年災變為懼。
蓋修德緻雨,其應如此;萬一于德有損,其災應豈複緩邪!”帝親書答诏曰:“敢不置之幾席,銘諸肺腑!包願公不替今日之志。
” 丁未,參知政事唐介卒。
介為人簡伉,以敢言見憚。
帝謂其先朝遺直,故大用之;然扼于王安石,少所建明,聲名減于谏官、禦史時。
初,中書嘗進除目,數日不決,帝曰:“當問王安石。
”介曰:“陛下以安石可大用即用之,豈可使中書政事決于翰林學士!近每聞宣谕,某事問安石,可即行之,不可不行。
如此,則執政何所用!必以臣為不才,願先罷免。
” 安石既執政,奏言:“中書處分答刂子,皆稱聖旨,不中理者十常八九,宜止令中書出牒。
”帝愕然。
介曰:“昔寇準用答刂子遷馮拯官不當,拯訴之。
太宗謂:‘前代中書用堂牒,乃權臣假此為威福。
太祖時堂牒重于敕命,遂削去之。
今複用答刂子,何異堂牒!’張洎因言:‘廢答刂子,則中書行一事别無公式。
’太宗曰:‘大事則降敕;其當用答刂子,亦須奏裁。
’此所以稱聖旨也。
如安石言,則是政不自天子出。
使輔臣皆忠賢,猶為擅命;苟非其人,豈不害國?”帝以為然,乃止。
介數與安石争論,安石強辯,而帝主其說,介不勝憤懑,疽發背而卒。
疾亟,帝臨問,流涕。
既卒,複幸其第吊哭,以畫像不類,命取禁中舊藏本賜其家。
蓋介為谏官時,仁宗密令圖其像,置溫成閣中,禦題曰“右正言唐介”,外庭不知也。
時安石銳意變更,而帝信任益專,介既死,同列無一人敢與之抗者。
曾公亮屢請老,富弼稱疾不視事,趙抃力不勝,遇一事變更,稱若者數十。
故當時謂“中書有生、老、病、死、苦”,蓋言安石生,公亮老,富弼病,唐介死,趙抃苦也。
初,仁宗時,範祥為制置解鹽使,以鹽募商旅輸刍粟以實邊,公私便之。
祥卒,以陝西轉運副使薛向繼之,向請兼以鹽易馬,王安石時領群牧,主其說,請久任向。
治平末,向坐與種谔開邊罷去。
至是淮南轉運使張靖,被诏究陝西鹽馬得失,指向欺隐狀,帝召向與靖對。
錢公輔、範純仁皆言向罪當黜;安石排群議,抵靖于法,以向為江、淮等路發運使。
向乃請即永興軍置賣鹽場,以邊費錢十萬缗儲永興為鹽鈔本,官自鬻而罷通商;從之。
知開封府滕甫罷。
初,甫同修起居注,帝召問治亂之道,對曰:“治亂之道,如黑白東西,所以變色易位者,朋一黨一汩之也。
”帝曰:“卿知君子小人之一黨一乎?”曰:“君子無一黨一。
譬之草木,綢缪相附者,必蔓草,非松柏也。
朝廷無朋一黨一,雖中主可以濟;不然,雖上聖亦殆。
”帝以為名言,乃除翰林學士、知開封府,甫在帝前論事,言無文飾;帝知其誠荩,事無巨細,人無親疏,辄以問之,甫随事解答,不少嫌隐。
王安石嘗與甫同考試,語言不相能,深惡甫。
會新法行,天下詾詾,恐甫言而帝信之也,因事排甫,出知郓州。
戊申,富弼、曾公亮以旱上表待罪,诏不允。
癸醜,命曾公亮為西京奉安仁宗、英宗禦容禮儀使。
丁巳,遣劉彜、謝卿材、侯叔獻,程颢、盧秉、王汝翼、曾伉、王廣廉八人行諸路,察農田水利賦役,從條例司請也。
甲子,禦殿,複膳。
免河北歸業流民夏稅。
五月,辛未,宴紫宸殿,初用樂。
己卯,賜河北役兵特支錢。
癸未,翰林學士鄭獬罷,知杭州;宣徽北院使王拱辰罷,知應天府;知谏院錢公輔罷,知江甯府。
拱辰自北京還朝,言臣欲納忠,未知陛下意所向,又言牛、李一黨一事方作,不可不戒。
帝以語輔臣,王安石曰;“此未足為一奸一邪;謂未知陛下意所向,乃真一奸一邪也。
”曾公亮因言拱辰在仁宗時已知其不正,不複任用。
安石曰:“拱辰交結溫成皇後家,人皆知之。
”獬權發遣開封府,民喻興與妻謀殺一婦人,獬不肯用按問新法,為王安石所惡。
安石雅與公輔善;既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