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回 譚嗣同微服赴小站 懷塔布藏摺獻西後
關燈
小
中
大
中酬應三日,仍回天津,見過榮祿,又往小站去了。
按下袁世凱不表。
且說康有為等見袁世凱已入其範圍,外有兵力,足以制住榮祿,便放開膽子,實行變法,奏請将翰詹科道各衛門,分别裁并;設立新機關,以重政務。
這一封摺子上去,那些頑固大臣們,都非常懊恨。
其中最有力的,如許應騁懷塔布,這兩個人一個是明着反對,一個是暗中設謀。
那榮祿又時常入京,與李蓮英密議之久,事事從中破壞。
忽然這時有一個禮部往事,名叫王照,字小航,直隸天津人,因為瞧皇帝破格用人,擢升新進,隻要能上條陳,便可仰邀恩澤,他因為熱心做官,便上了一個奏摺,内容大概是請皇帝剪發易服。
他寫了奏摺,便懇求禮部尚書許應騁,懷塔布二人代表,被許應騁、懷塔布偷看了奏摺,見他奏請的是這門一檔子事,許懷兩人,本是頑固派,見王照請皇帝剪發易服,不但以為可笑,而且深惡痛恨。
便将那摺子壓下,不進呈皇帝禦鑒。
卻反塞在懷塔布的衣袖内,打算送到皇太後宮中,請太後去看。
那王照探明消息,知道這事不妙,就趕緊去找康一黨一,求他們設法援助。
康一黨一之中就有禦史宋伯魯楊深秀等,立刻上了封奏,奏明此事。
皇帝大怒,下了谕旨,命許應騁明白回奏。
次日許應騁果然回奏道:“為遵旨明白回奏事。
悉本月初二日,臣俯憑直之招尤,仰荷聖明洞察,許自陳達。
良深感悚。
謹将被參各節。
為我皇上縷晰陳之。
如原奏謂臣腹诽朝旨,務使裁減其額,使得之其難,就之者寡一節。
查嚴修請設經濟特科一摺,系下總署核議。
臣與李鴻章等,因其延攬人才,轉移風俗起見,當經議準許複陳,若臣意見參差,可不随同盡闆,何至朝旨既下,忽生腹诽。
而诽存于腹,該禦史奚從知之,任意捏誣,已可概見,至歲舉仲額,應臣部議妥,具奏恭候欽定,臣維事關創始,當求詳慎,自古名臣善谕,斤斤以珍惜名一器為要圖,況鄉舉一階,諸庠所重,倘過為寬取,恐濫竽充選,鄙人之所害,即高士之所羞,人才何由鼓勵,是以與同部部臣,熟商定額,期于協中,既不敢存刻核之見以從苛,更不敢博寬大之名以要譽,且現未定稿,該禦史竟謂臣務欲裁減,不知何所據而雲然,向來交谕之事件,未經議奏以前,言官不得僭越條奏,今該禦史隐挾私見,逞臆遽陳,殊非禮制,原奏又稱诏書關乎新政,下禮臣議者,臣率多方阻撓一節,近來疊奏明谕,如汰冗兵,改弄科諸事,均不隸臣部,豈能越俎代謀,此外惟楊深秀厘正文體一摺。
系奏旨交議,按之西學時務,無甚可涉,且未拟稿,何得雲多方阻撓耶,原奏又稱臣接見門生後輩。
辄痛識西學,遇有通達人士,則疾之如仇一節,悉臣世居粵峤。
洋務素所習聞,數十年講求西法,物色通才,如熱學洋務之華廷春,粗練槍隊之方耀,善制火器之賴長,均經先後奏保,及車中事起,三員早已凋謝,未展其才。
臣深惜之,方今時事多艱,需才孔亟,冀有所益,并賴以務求實際,毋尚浮華,初何當痛識西學,該禦史謂臣仇視通達時務之士,似指工部主事康有為而言,康有為與臣同鄉念知其少即無行,迨通籍旋理,屢次構訟,為衆谕所不容,始行晉京意圖幸進,終日聯絡台谏,夤緣要津,托辭西學,以從視聽,即臣厲已幹竭再三,臣鄙其為人,概予謝絕,嗣在省會館,私行聚衆至二百餘人,臣恐其滋事,複為禁止。
此臣修怨于康有為之所由來也,比者饬令人對,即以大用自負,向鄉人揚言,乃奏旨派充總理衙門章京,不無觖望,臣在總署有堂司之分,亟思中傷,捏造浮辭,諷言官彈劾勢所不免,前協辦大學士李鴻藻,當谕今之以西學自矜者,絕無心得,不過藉端牟利,借徑弋名,臣素服其谕,今康有為逞厥橫議,廣通聲氣,襲西報之陳說,輕中朝之典章,其建言既不可行,其居心猶不可測。
若非罷斥驅逐回籍,将久居總署傳谘要政必刺探機密。
漏言生事,長住京師,必勾結朋一黨一,決意排擠,搖惑人心,混淆國事,關系非淺,臣疾惡如仇,誠有如該禦史所言者,原奏又稱臣深惡洋務一節,臣自承乏總署,已逾一載,平日仰蒙召對,辄以商務礦務制造等事,皆屬當務之急,臣屢陳天聽,請次第施行,臣是否窒塞風氣,應亦難逃聖鑒,悉自諸事,議定後,總署交涉事件,益難措手,倘徒争以口舌,斷不能弭隐患,臣望淺才庸,自揣萬難勝任,惟有仰懇天恩,開去總署差使,俾息讒謗,而免隕越,實為厚幸,為此謹奏伏乞皇上聖鑒。
” 皇帝見了許應騁這本奏摺所說,把康有為罵得體無完膚,不覺大怒,數日後,便下谕革去了禮部六堂之職,反将那王照賞了三品卿銜,正是:軍營蜜言尋良藥臣部蜚聲起禍潮要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按下袁世凱不表。
且說康有為等見袁世凱已入其範圍,外有兵力,足以制住榮祿,便放開膽子,實行變法,奏請将翰詹科道各衛門,分别裁并;設立新機關,以重政務。
這一封摺子上去,那些頑固大臣們,都非常懊恨。
其中最有力的,如許應騁懷塔布,這兩個人一個是明着反對,一個是暗中設謀。
那榮祿又時常入京,與李蓮英密議之久,事事從中破壞。
忽然這時有一個禮部往事,名叫王照,字小航,直隸天津人,因為瞧皇帝破格用人,擢升新進,隻要能上條陳,便可仰邀恩澤,他因為熱心做官,便上了一個奏摺,内容大概是請皇帝剪發易服。
他寫了奏摺,便懇求禮部
便将那摺子壓下,不進呈皇帝禦鑒。
卻反塞在懷塔布的衣袖内,打算送到皇太後宮中,請太後去看。
那王照探明消息,知道這事不妙,就趕緊去找康一黨一,求他們設法援助。
康一黨一之中就有禦史宋伯魯楊深秀等,立刻上了封奏,奏明此事。
皇帝大怒,下了谕旨,命許應騁明白回奏。
次日許應騁果然回奏道:“為遵旨明白回奏事。
悉本月初二日,臣俯憑直之招尤,仰荷聖明洞察,許自陳達。
良深感悚。
謹将被參各節。
為我皇上縷晰陳之。
如原奏謂臣腹诽朝旨,務使裁減其額,使得之其難,就之者寡一節。
查嚴修請設經濟特科一摺,系下總署核議。
臣與李鴻章等,因其延攬人才,轉移風俗起見,當經議準許複陳,若臣意見參差,可不随同盡闆,何至朝旨既下,忽生腹诽。
而诽存于腹,該禦史奚從知之,任意捏誣,已可概見,至歲舉仲額,應臣部議妥,具奏恭候欽定,臣維事關創始,當求詳慎,自古名臣善谕,斤斤以珍惜名一器為要圖,況鄉舉一階,諸庠所重,倘過為寬取,恐濫竽充選,鄙人之所害,即高士之所羞,人才何由鼓勵,是以與同部部臣,熟商定額,期于協中,既不敢存刻核之見以從苛,更不敢博寬大之名以要譽,且現未定稿,該禦史竟謂臣務欲裁減,不知何所據而雲然,向來交谕之事件,未經議奏以前,言官不得僭越條奏,今該禦史隐挾私見,逞臆遽陳,殊非禮制,原奏又稱诏書關乎新政,下禮臣議者,臣率多方阻撓一節,近來疊奏明谕,如汰冗兵,改弄科諸事,均不隸臣部,豈能越俎代謀,此外惟楊深秀厘正文體一摺。
系奏旨交議,按之西學時務,無甚可涉,且未拟稿,何得雲多方阻撓耶,原奏又稱臣接見門生後輩。
辄痛識西學,遇有通達人士,則疾之如仇一節,悉臣世居粵峤。
洋務素所習聞,數十年講求西法,物色通才,如熱學洋務之華廷春,粗練槍隊之方耀,善制火器之賴長,均經先後奏保,及車中事起,三員早已凋謝,未展其才。
臣深惜之,方今時事多艱,需才孔亟,冀有所益,并賴以務求實際,毋尚浮華,初何當痛識西學,該禦史謂臣仇視通達時務之士,似指工部主事康有為而言,康有為與臣同鄉念知其少即無行,迨通籍旋理,屢次構訟,為衆谕所不容,始行晉京意圖幸進,終日聯絡台谏,夤緣要津,托辭西學,以從視聽,即臣厲已幹竭再三,臣鄙其為人,概予謝絕,嗣在省會館,私行聚衆至二百餘人,臣恐其滋事,複為禁止。
此臣修怨于康有為之所由來也,比者饬令人對,即以大用自負,向鄉人揚言,乃奏旨派充總理衙門章京,不無觖望,臣在總署有堂司之分,亟思中傷,捏造浮辭,諷言官彈劾勢所不免,前協辦大學士李鴻藻,當谕今之以西學自矜者,絕無心得,不過藉端牟利,借徑弋名,臣素服其谕,今康有為逞厥橫議,廣通聲氣,襲西報之陳說,輕中朝之典章,其建言既不可行,其居心猶不可測。
若非罷斥驅逐回籍,将久居總署傳谘要政必刺探機密。
漏言生事,長住京師,必勾結朋一黨一,決意排擠,搖惑人心,混淆國事,關系非淺,臣疾惡如仇,誠有如該禦史所言者,原奏又稱臣深惡洋務一節,臣自承乏總署,已逾一載,平日仰蒙召對,辄以商務礦務制造等事,皆屬當務之急,臣屢陳天聽,請次第施行,臣是否窒塞風氣,應亦難逃聖鑒,悉自諸事,議定後,總署交涉事件,益難措手,倘徒争以口舌,斷不能弭隐患,臣望淺才庸,自揣萬難勝任,惟有仰懇天恩,開去總署差使,俾息讒謗,而免隕越,實為厚幸,為此謹奏伏乞皇上聖鑒。
” 皇帝見了許應騁這本奏摺所說,把康有為罵得體無完膚,不覺大怒,數日後,便下谕革去了禮部六堂之職,反将那王照賞了三品卿銜,正是:軍營蜜言尋良藥臣部蜚聲起禍潮要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