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回 譚嗣同微服赴小站 懷塔布藏摺獻西後
關燈
小
中
大
話說恭親王駕薨的那一天,天氣慘淡,日月無光,一陰一雲密布,萬象凄涼。
京都的人民感念英法聯軍入京,恭王維持都城之功,人人痛哭流涕,滢貝勒當時舉哀,光緒帝想起恭王的功勞,又想着恭王一死,自己失去了一個有力的後援,太後的威權,從此更無人敢抗不覺千悲萬痛,齊上心頭,忍不住号啕大哭。
禮王、幕王、翁師傅等,忙奏請皇帝節哀,先行還宮。
皇帝迫于國禮,隻得掩面流涕。
上轎回宮而去。
次日皇太後頌了一道懿旨,略謂恭親王有功社稷,功在民間,賜谥号曰忠,着伊孫、溥偉、随襲王爵。
皇帝亦頒發谕旨,辍朝三日,親皇祭奠,皇帝三日之内,都到恭王府痛哭,并派内府務大臣施會,總理喪務。
皇帝因悲痛過度,便面容消瘦,身一體更弱,翁同常進宮勸慰。
皇帝之心稍安。
這一日皇帝與康有為談起維新變法的事。
皇帝說道:“現在最阻撓新政的,有兩個人,一是李蓮英,一是榮祿,那榮祿再讨厭沒有了,他部下有個袁世凱,亦不知是何心理。
” 康有為奏道:“李蓮英目前不易鏟除,惟榮祿尚可能黜,至于袁世凱,是一個好高争勝的人。
如果許以爵祿,袁世凱定然反對榮祿的。
臣聽說譚嗣同與袁世凱最為莫逆,如蒙皇上谕允,臣明日即托譚嗣同到津,遊說袁世凱,一定可以成功的。
” 皇帝道“此策甚妙,但須秘密。
”康有為領旨下去,便去見譚嗣同,二人見面,談起袁世凱的事。
譚嗣同道:“此人乃甲三之侄,将門之後,必知忠義,明日我請病假三天,微服到小站去,動以忠誠,曉以利害,袁世凱一定可以報答聖恩的。
” 康有為大喜,便告辭而去。
第二天譚嗣同果然遞了請假的摺子,奏旨賞假五日。
譚嗣同扮作算命先生,偷出北京到小站去見袁世凱。
那譚嗣同的一性一情最急,不待通報,就進了袁世凱的營盤,衛隊将他捉住,回報袁世凱道:“知才營門外,來了一個算命先生,直闖進營,被衛隊捉住,請示發落。
” 袁世凱聞知有異,忙叫押上帳來。
衛隊便把譚嗣同押到帳上,袁世凱一瞧,不是别人原來是譚嗣同。
知道他此番前來,定有要事,便一面松縛,一面屏退左右,請譚嗣同坐下寒暄已畢。
譚嗣同便歎道:“中國雖大,何無良藥也。
” 袁世凱見他說話奇突,忙問他說的什麼,譚嗣同道:“我病了,要好藥材治病。
” 袁世凱道:“這又奇了,先生有病,不在家中歇息,反不遠千裡而來,到我營中找什麼藥料呢?” 譚嗣同道:“藥材就在你營内。
” 袁世凱更覺訝異,問他要什麼藥,譚嗣道:“要忠義之藥。
” 袁世凱道:“營中那有此藥?” 譚嗣同道:“忠義之藥,出于忠義之門,你叔父不是忠義之士嗎?叔父如此,侄兒亦然,那麼你也是忠義之士了,所以我來問你要藥。
” 袁世凱忙答道:“先生未免過譽,若有什麼事,不妨實說。
” 譚嗣同便将皇帝實行新政,後一黨一如何阻撓。
皇帝因袁世凱是忠臣後裔,所以特差他來希望袁世凱以忠義之氣,輔保皇上的一番秘密向袁世凱說了,袁世凱沉吟了一刻,慨然答道:“世凱世世代簪纓,幼承家訓,而且三世顯貴,深受皇恩,豈不能效古代忠義之士,為皇上效忠,這件事包在我身上,我一定要為皇上出力的。
” 譚嗣同大喜,便告辭回京,奏明皇帝,皇帝便下了一道上谕,召袁世凱進京陛見。
那榮祿見了上谕,頗為驚訝,忙先派人到小站,将袁世凱請來。
袁世凱見了榮祿,那榮祿本是一個老一奸一巨滑的官僚,便用手段,攏絡袁世凱,與袁世凱結為異姓兄弟。
又寫信替袁世凱介紹,與李蓮英在京相見。
并代袁世凱預備了一份厚禮,替他給李蓮英。
袁世凱雖未曾将譚嗣同所說的話,告訴榮祿,但是心中的主意,已活動了許多。
次日袁世凱入京預備召見。
便住在東城金魚胡同賢良寺,先派人送了禮物與李蓮英。
李蓮英因接到榮祿的信,知道袁世凱是一個要緊的人物,便偷着出宮,穿便衣去拜袁世凱,外間竟無一人知道次日袁世凱進宮,觐見皇帝,就跪奏道:“臣袁世凱叩謝皇上聖恩。
” 皇上問道:“你在小站練兵三年,共有多少軍隊?” 袁世凱奏道:“共有一萬二千名。
” 皇帝問道:“軍官都是什麼出身?” 袁世凱奏道:“都是北洋講武學堂學生出身。
” 皇帝贊道:“很好。
” 又同袁世凱談了許多變法維新的政見。
袁世凱也迎着上意,奏了許多的條陳,無非是練軍隊,興學堂,辦實業,那一類的時髦話,皇帝大喜。
袁世凱退出來由譚嗣同領他去見翁師傅,康有為等一班帝一黨一的重要人物。
皇帝又頒谕旨,賞袁世凱兵部侍郎銜,命他督練新軍。
袁世凱更十分快樂,又與李蓮英訂下交情,在京
京都的人民感念英法聯軍入京,恭王維持都城之功,人人痛哭流涕,滢貝勒當時舉哀,光緒帝想起恭王的功勞,又想着恭王一死,自己失去了一個有力的後援,太後的威權,從此更無人敢抗不覺千悲萬痛,齊上心頭,忍不住号啕大哭。
禮王、幕王、翁師傅等,忙奏請皇帝節哀,先行還宮。
皇帝迫于國禮,隻得掩面流涕。
上轎回宮而去。
次日皇太後頌了一道懿旨,略謂恭親王有功社稷,功在民間,賜谥号曰忠,着伊孫、溥偉、随襲王爵。
皇帝亦頒發谕旨,辍朝三日,親皇祭奠,皇帝三日之内,都到恭王府痛哭,并派内府務大臣施會,總理喪務。
皇帝因悲痛過度,便面容消瘦,身一體更弱,翁同常進宮勸慰。
皇帝之心稍安。
這一日皇帝與康有為談起維新變法的事。
皇帝說道:“現在最阻撓新政的,有兩個人,一是李蓮英,一是榮祿,那榮祿再讨厭沒有了,他部下有個袁世凱,亦不知是何心理。
” 康有為奏道:“李蓮英目前不易鏟除,惟榮祿尚可能黜,至于袁世凱,是一個好高争勝的人。
如果許以爵祿,袁世凱定然反對榮祿的。
臣聽說譚嗣同與袁世凱最為莫逆,如蒙皇上谕允,臣明日即托譚嗣同到津,遊說袁世凱,一定可以成功的。
” 皇帝道“此策甚妙,但須秘密。
”康有為領旨下去,便去見譚嗣同,二人見面,談起袁世凱的事。
譚嗣同道:“此人乃甲三之侄,将門之後,必知忠義,明日我請病假三天,微服到小站去,動以忠誠,曉以利害,袁世凱一定可以報答聖恩的。
” 康有為大喜,便告辭而去。
第二天譚嗣同果然遞了請假的摺子,奏旨賞假五日。
譚嗣同扮作算命先生,偷出北京到小站去見袁世凱。
那譚嗣同的一性一情最急,不待通報,就進了袁世凱的營盤,衛隊将他捉住,回報袁世凱道:“知才營門外,來了一個算命先生,直闖進營,被衛隊捉住,請示發落。
” 袁世凱聞知有異,忙叫押上帳來。
衛隊便把譚嗣同押到帳上,袁世凱一瞧,不是别人原來是譚嗣同。
知道他此番前來,定有要事,便一面松縛,一面屏退左右,請譚嗣同坐下寒暄已畢。
譚嗣同便歎道:“中國雖大,何無良藥也。
” 袁世凱見他說話奇突,忙問他說的什麼,譚嗣同道:“我病了,要好藥材治病。
” 袁世凱道:“這又奇了,先生有病,不在家中歇息,反不遠千裡而來,到我營中找什麼藥料呢?” 譚嗣同道:“藥材就在你營内。
” 袁世凱更覺訝異,問他要什麼藥,譚嗣道:“要忠義之藥。
” 袁世凱道:“營中那有此藥?” 譚嗣同道:“忠義之藥,出于忠義之門,你叔父不是忠義之士嗎?叔父如此,侄兒亦然,那麼你也是忠義之士了,所以我來問你要藥。
” 袁世凱忙答道:“先生未免過譽,若有什麼事,不妨實說。
” 譚嗣同便将皇帝實行新政,後一黨一如何阻撓。
皇帝因袁世凱是忠臣後裔,所以特差他來希望袁世凱以忠義之氣,輔保皇上的一番秘密向袁世凱說了,袁世凱沉吟了一刻,慨然答道:“世凱世世代簪纓,幼承家訓,而且三世顯貴,深受皇恩,豈不能效古代忠義之士,為皇上效忠,這件事包在我身上,我一定要為皇上出力的。
” 譚嗣同大喜,便告辭回京,奏明皇帝,皇帝便下了一道上谕,召袁世凱進京陛見。
那榮祿見了上谕,頗為驚訝,忙先派人到小站,将袁世凱請來。
袁世凱見了榮祿,那榮祿本是一個老一奸一巨滑的官僚,便用手段,攏絡袁世凱,與袁世凱結為異姓兄弟。
又寫信替袁世凱介紹,與李蓮英在京相見。
并代袁世凱預備了一份厚禮,替他給李蓮英。
袁世凱雖未曾将譚嗣同所說的話,告訴榮祿,但是心中的主意,已活動了許多。
次日袁世凱入京預備召見。
便住在東城金魚胡同賢良寺,先派人送了禮物與李蓮英。
李蓮英因接到榮祿的信,知道袁世凱是一個要緊的人物,便偷着出宮,穿便衣去拜袁世凱,外間竟無一人知道次日袁世凱進宮,觐見皇帝,就跪奏道:“臣袁世凱叩謝皇上聖恩。
” 皇上問道:“你在小站練兵三年,共有多少軍隊?” 袁世凱奏道:“共有一萬二千名。
” 皇帝問道:“軍官都是什麼出身?” 袁世凱奏道:“都是北洋講武學堂學生出身。
” 皇帝贊道:“很好。
” 又同袁世凱談了許多變法維新的政見。
袁世凱也迎着上意,奏了許多的條陳,無非是練軍隊,興學堂,辦實業,那一類的時髦話,皇帝大喜。
袁世凱退出來由譚嗣同領他去見翁師傅,康有為等一班帝一黨一的重要人物。
皇帝又頒谕旨,賞袁世凱兵部侍郎銜,命他督練新軍。
袁世凱更十分快樂,又與李蓮英訂下交情,在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