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回 康主事熱心變法 恭親王憂國病薨
關燈
小
中
大
話說慈禧太後見皇帝回宮,當派李蓮英入宮,又傳了一道谕旨,命以後簡放二品以上的大臣,須觐見皇太後,皇帝更為悶悶不樂。
便召翁同到上書房,将太後種種的事,說了一遍,決定要變法維新。
又問翁同,前次保駕的康有為呢。
翁同奏道:“皇上曆一精一圖治,宵旰憂勤,要變法維新,以謀強固,臣受皇上知遇之恩,焉能袖手旁觀,以贻罪戾,惟臣近來頗為反對一黨一所嫉視,與其在上書房,為衆矢之的,勿甯臣先去位,請皇上聖明獨斷然後再起用康有為、梁起超等,輔佐聖躬。
一來免去反對一黨一的疑謗,二來臣也可以優遊山林,以觀堯舜之治。
臣近日所受刺激甚深,故不能不奏請皇帝,俯鑒一切。
” 說到這裡,把皇上更急得皺眉蹙額,半晌無言。
遲頓了許久,然後歎口氣說道:“咳,師傅,你不知朕的苦衷,你若走了,叫朕一人更毫無辦法,豈不叫朕急壞了嗎?” 翁同聽皇帝之言,不覺流淚。
皇帝也抓住翁同的手,淚流不止。
這時宮中總管寇連材正捧着茶進來,一瞧這個樣子,忙跪下,低頭向皇帝奏道:“這幾日聖躬不豫,切不可再加愁悶,緻罹疾病,主上若康健一日,便是四海萬民之福,萬望主上以聖躬為重。
” 皇帝歎道:“朕并非不知保重身一體,怎奈朕所遇的境況,實在困苦艱難。
種種苦衷,有誰知道,朕面前隻有翁師傅一人,是看着朕長大的,又是訓誨朕,教育朕的,朕谕何事,都要與翁師傅商議,翁師傅又忠心赤膽,保護朕躬。
如今朕在困難之中,翁師傅又因流言甚多,面請辭職,豈不更叫朕煩悶嗎?” 寇連材忙跪在翁同面前說道:“翁師傅千萬以皇上為重,以國家社稷為重,切不可辭。
翁師傅你豈不知皇上的境況,就忍心走了嗎?” 翁同流淚說道:“我并非怕甚麼,不過我在上書房一日,那反對一黨一便疑忌一日,我固然不怕他們,然而于皇帝亦是無益。
” 皇帝說道:“翁師傅,朕與師傅,禍福共之,你就不必再辭了。
” 寇連材又道:“翁師傅,皇上的話,說得再誠懇沒有了,你老人家千萬莫辭吧。
” 翁同向皇帝奏道:“臣感皇上天高地厚之恩,雖粉身碎骨,亦所不惜,臣便遵旨,不再言辭了。
” 皇帝見翁同辭意打消,心中大喜。
歇了一刻,又問起康有為來,翁師傅奏道:“臣明日即帶領康有為等入宮,預備召見。
” 師生二人,又談了些話,翁同便退出上書房。
總管寇連材又跪奏道:“奴才有一件最關緊要的事,忘卻奏知皇上了。
” 皇帝問道:“什麼要事?” 寇連材奏道:“奴才聽說恭親王現在染了重病,非常危險,萬一他老人家,有一個山高水遠隻怕朝中那些小人,更沒有第二個人,可以制一服得住了。
” 皇帝聽了此言,更為憂郁。
便倒在椅子上,悶悶不樂,次日皇帝就下了一道谕旨,命康有為預備召見。
康有為奏對之際,又把譚嗣同保舉上來,說譚嗣同是已故湖北巡撫繼詢之子,最為督臣張之洞的賞識。
此人之外,尚有梁啟超、林旭及内閣中書楊銳,山東道監察禦史楊深秀及其弟廣仁等,均忠心于君上,可以為皇帝效犬馬之力。
皇帝大悅,面谕康有為與他們六人去信,有不在京的,就命他趕緊來京,朝廷定要重用他們,共行新政。
康有為謝恩下朝之後,那太後一黨一便造了許多謠言。
皇帝因恪于規例,不便越禮從事,又由翁同設法疏通托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王大臣,先查詢康有為一回,以免太後一黨一人再說閑話。
後來康有為呈遞封奏。
由工部尚書代奏上來。
皇帝大為贊賞,讀到“國勢危迫
便召翁同到上書房,将太後種種的事,說了一遍,決定要變法維新。
又問翁同,前次保駕的康有為呢。
翁同奏道:“皇上曆一精一圖治,宵旰憂勤,要變法維新,以謀強固,臣受皇上知遇之恩,焉能袖手旁觀,以贻罪戾,惟臣近來頗為反對一黨一所嫉視,與其在上書房,為衆矢之的,勿甯臣先去位,請皇上聖明獨斷然後再起用康有為、梁起超等,輔佐聖躬。
一來免去反對一黨一的疑謗,二來臣也可以優遊山林,以觀堯舜之治。
臣近日所受刺激甚深,故不能不奏請皇帝,俯鑒一切。
” 說到這裡,把皇上更急得皺眉蹙額,半晌無言。
遲頓了許久,然後歎口氣說道:“咳,師傅,你不知朕的苦衷,你若走了,叫朕一人更毫無辦法,豈不叫朕急壞了嗎?” 翁同聽皇帝之言,不覺流淚。
皇帝也抓住翁同的手,淚流不止。
這時宮中總管寇連材正捧着茶進來,一瞧這個樣子,忙跪下,低頭向皇帝奏道:“這幾日聖躬不豫,切不可再加愁悶,緻罹疾病,主上若康健一日,便是四海萬民之福,萬望主上以聖躬為重。
” 皇帝歎道:“朕并非不知保重身一體,怎奈朕所遇的境況,實在困苦艱難。
種種苦衷,有誰知道,朕面前隻有翁師傅一人,是看着朕長大的,又是訓誨朕,教育朕的,朕谕何事,都要與翁師傅商議,翁師傅又忠心赤膽,保護朕躬。
如今朕在困難之中,翁師傅又因流言甚多,面請辭職,豈不更叫朕煩悶嗎?” 寇連材忙跪在翁同面前說道:“翁師傅千萬以皇上為重,以國家社稷為重,切不可辭。
翁師傅你豈不知皇上的境況,就忍心走了嗎?” 翁同流淚說道:“我并非怕甚麼,不過我在上書房一日,那反對一黨一便疑忌一日,我固然不怕他們,然而于皇帝亦是無益。
” 皇帝說道:“翁師傅,朕與師傅,禍福共之,你就不必再辭了。
” 寇連材又道:“翁師傅,皇上的話,說得再誠懇沒有了,你老人家千萬莫辭吧。
” 翁同向皇帝奏道:“臣感皇上天高地厚之恩,雖粉身碎骨,亦所不惜,臣便遵旨,不再言辭了。
” 皇帝見翁同辭意打消,心中大喜。
歇了一刻,又問起康有為來,翁師傅奏道:“臣明日即帶領康有為等入宮,預備召見。
” 師生二人,又談了些話,翁同便退出上書房。
總管寇連材又跪奏道:“奴才有一件最關緊要的事,忘卻奏知皇上了。
” 皇帝問道:“什麼要事?” 寇連材奏道:“奴才聽說恭親王現在染了重病,非常危險,萬一他老人家,有一個山高水遠隻怕朝中那些小人,更沒有第二個人,可以制一服得住了。
” 皇帝聽了此言,更為憂郁。
便倒在椅子上,悶悶不樂,次日皇帝就下了一道谕旨,命康有為預備召見。
康有為奏對之際,又把譚嗣同保舉上來,說譚嗣同是已故湖北巡撫繼詢之子,最為督臣張之洞的賞識。
此人之外,尚有梁啟超、林旭及内閣中書楊銳,山東道監察禦史楊深秀及其弟廣仁等,均忠心于君上,可以為皇帝效犬馬之力。
皇帝大悅,面谕康有為與他們六人去信,有不在京的,就命他趕緊來京,朝廷定要重用他們,共行新政。
康有為謝恩下朝之後,那太後一黨一便造了許多謠言。
皇帝因恪于規例,不便越禮從事,又由翁同設法疏通托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王大臣,先查詢康有為一回,以免太後一黨一人再說閑話。
後來康有為呈遞封奏。
由工部
皇帝大為贊賞,讀到“國勢危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