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回 康主事熱心變法 恭親王憂國病薨

關燈
,不能需時,及今圖之,已嫌弗及”等語,皇帝便頓足捶胸,大哭不止。

    又讀到“求為長安布衣而不可得,及不忍見煤山前事”等句,皇帝愈為贊歎。

    同時禦史楊深秀,侍讀學士徐緻靖,亦相繼上疏,奏請速定國是,以安民心,皇帝頗以為然。

    就又召見康有為一次,是日即上谕,文雲:頻年以來,戰事紛興,外患堪虞,朕甚憂之,于是内外臣工,多主變法自強,猶決意先行裁減成員。

    立大小學堂,改武科制度等,已審定試辦施行,無如舊日臣工,堅以墨守舊制,除新法為目标,衆口呶呶,莫衷一是,遂有新舊制度之紛争,然時在今日,内而政治不修,外則虎視鷹鄰,俟隙辄進。

    苟不謀自強,将何以立國。

    而自強之道,昔以強民富之為前提,但士無良師,奚能實學,惰兵不練,何以圖強。

    長是以往,國何以強,民何以富。

    徒見大好山河,徒強鄰蠶食而已。

    經審之再三,以國是不定,則号令不行,他日之流弊,必至互相紛争,于國政尤無所補。

    中國曆朝,各行其法,各事其是,戰國之世,其國雖統乎周。

    而列國之制度,各行其善,無有相同者,矧新陳代謝,自古已然,既采新制,則舊制自不能存在,擇善而從,國之大道也,嗣後内外大小臣工,王公以及士庶,務宜奢力向上。

    發憤圖強,習聖賢禮義之學,采西學之适于制度者,藉補不足,維求一精一進,以期有用,京師為全國首區,學堂自宜創辦。

    所有内外臣工,王公以下,至于各部司員子弟,八旗世職,及文武後裔,其願入學堂者,準其肄業。

    培養成一人材,為國家出力,共維時艱。

    凡爾臣工等,不得徇私援引,因循敷衍,上負朝廷諄諄告誡之意,下亦自誤誤人,後患莫大焉,特谕内外臣工,一體知之欽此。

    内閣頒布這一道上谕之後,次日,皇帝又在頤和園仁壽殿,召見康有為。

    光緒皇帝待康有為跪安已畢,便問他自強之策,康有為就先上三大策:一是大集群才,以謀變政;二是采取西法,以定國是;三是聽憑疆吏,各自變法,改良政治。

    此外如請定悉國,廢除科舉,舉辦學校,開制度局。

    命親王遊曆各國,調查西政,譯西文書籍,灌輸新知識,發行紙币,設立銀行,以流通經濟。

    天下各省鎊府,辦文武學堂,練民兵以修武事,種種陳述滔一滔一不一絕。

    真是蘇張複生,說得言之成理,皇帝見康有為口若懸河,更為贊賞。

    康有為退出後,這一天又下一道谕旨,略雲:“本日召見之康有為,着以工部主事,充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

    ” 康有為的弟子梁啟超,亦賞給六品職銜,辦理譯書局事務。

    楊銳劉光第乃湖南巡撫陳實箴,專摺保護人才,在翁同康有為口中,亦會竭辦贊獎,又有作緻敬保薦譚嗣同,康有為的弟子林旭,這四個人,同日俱有特旨,賞加四品卿銜,并着在軍機處參預新政,真是煌煌新貴,際會風雲。

    康有為更不時召見,以備顧問。

    張之洞、陳實箴又上書将科舉章程議定。

    又有舊日倉場總督李端芬,因光緒二十一年就奏請過皇上,谕令各省設立中小學堂,以培育人材。

    如今見皇帝決心變法,又上封奏,請修訂刑律,改定大清律例。

    派人先赴日本,調查政治,皇帝見奏大悅。

    特摺為禮部尚書。

    又有禦史曾宗彥奏請開辦農務。

    王鳳文請設立赈施局。

    蕭文吉請設立絲茶銀行,整頓絲茶。

    王錫蕃請開辦商會。

    袁永昶奏請籌辦八旗生計。

    滿人禦史瑞詢,連字也不識,也居然奏請開辦報館,庶吉士丁維魯組編歲出歲入,預算決算書。

    皇帝均極嘉納,各有褒賞。

    又叫一位内閣侍讀學士滿州人,名叫闊普通武的,也奏請速定悉法,召開國會。

    皇帝便立刻賞他為内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

    因此那些熱心做官的人,就假借熱心變法的話頭,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