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回 康主事熱心變法 恭親王憂國病薨
關燈
小
中
大
紛上奏摺,條陳時政。
許多似非通的文字,離奇古怪的主張,都同粉蝶一般,向皇帝面前奏上,鬧得笑話百出,竟有請皇帝入耶和教的奏章出現。
在這衆人奔競,熱心做官之時,那康有為的權力,竟非常之太。
衆人都去逢迎他,大拍康有為的馬屁。
尊康有為為聖人,那康有為也真有王安石的派頭,囚首垢面,故意做成一種模樣,以示與人有别。
皇帝正在變法維新,日夜勤勞的時候。
有一天總管太監寇連材跪奏道:“奴才聽說恭親王的病,已到垂危,怕不能有起色了。
” 皇帝聞奏大驚,忙傳命即時到恭親王府去視疾。
并派太監去奏知皇太後,太後心中,雖然不滿意恭親王,但為家法所限,不得不勉強去一趟便命皇帝同行。
兩宮到了恭親王府,由恭王的孫子溥偉迎接入内,太後與皇上到了恭親王病房之中,見恭王氣息奄奄,已在彌留之際。
太後問道:“爺身後有什麼遺言。
” 恭親王勉力側首奏道:“奕不肖,與國家效力數十年,反将國家辦理得如此之弱,奕拊心自問實在對不住列祖列宗,對不住皇太後皇上。
所以此病,由憂而生,由憤而劇,由劇而死。
奕死後,但請皇太後以祖宗大業為重,必要破除積弊,順世界大勢的潮流。
整頓庶政,對于用人,尤宜慎重。
若有賢才,勿拘資格,可以立時破格擢用。
” 又轉臉向皇上奏道:“皇上甫經秉政,辦事總宜斟酌緩急,用人總宜調和新舊。
守舊的人,固然是因循贻誤,維新的人,也不免躁進之弊。
” 皇上忙道:“叔父之言,朕當謹記,但不知朝中之人,誰可繼任樞密呢?” 恭王歎道:“近臣之中,是沒有人才的了,隻有翁同乃國家柱石。
似乎可以重用。
” 西太後問奕匡如何。
恭王喘一息着奏道:“哎,慶王不知大禮,終久必誤我朝。
” 太後聽恭王之言,心中雖不以為然,但面子上不能不敷衍幾句。
忙答道:“爺所說的話不錯。
” 恭王顫聲奏道:“奕死後,隻有一件不能瞑目的事。
” 皇上忙問道:“叔父有何事呢?” 恭王垂淚喘歎,慢慢地說道:“我國堂堂二十二行省,四萬萬人民,竟敵不過一個三島小邦的日本,這是我國的奇恥大辱。
奕不肖,又不能為祖宗社稷,效命疆場,尚有何面目,見列祖列宗于天上呢?咳,往事不忍再說了,但願皇上發奮為雄,振興我國,務使日本屈服于天朝之下。
奕雖死,也含笑于九泉了。
” 說罷,眼中的老淚,直流下來。
皇帝忙安慰道:“叔父不必悲傷,朕秉皇太後的聖訓,定要盡心國事,諒他區區日本不難制伏,況且近日我國人民,都激于義憤,有同仇敵忾之心,隻要上下同心同德,自然能富強了。
” 恭王氣息,已然微弱,枯目之中,淚已将盡,勉勉強強奏道:“…但願……皇上……如此。
……奕……此時心……緒已亂……怕不能再……延時日了……奕……生不能……為祖宗增樂……死了……有何面目……見皇考……及顯皇帝啊……” 說時顔色大變,雙目往上直翻,氣喘不止。
這時近支王公,如吓親王之子貝勒戴濂,恭親王次子繼承八爺的貝勒載滢,及貝子溥倫等,皆在旁邊,一劉跪請皇太後暫且回宮。
太後此時含淚而出,遂派内務府大臣,敬謹辦理喪儀,所有治喪費,概由廣儲司撥發太後分派已畢,就匆匆回宮去了。
衆親王貝勒貝子等,皆至府門外跪送。
太後吩咐皇帝,須俟恭親王薨逝後,方可回宮,光緒皇帝自然是遵旨,太後去了一個時辰之後,恭親王竟與世長辭,此乃光緒二十四年三月之事也。
正是:一步登天真易事十年保國泣遺忠欲知恭親王薨後宮中情形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許多似非通的文字,離奇古怪的主張,都同粉蝶一般,向皇帝面前奏上,鬧得笑話百出,竟有請皇帝入耶和教的奏章出現。
在這衆人奔競,熱心做官之時,那康有為的權力,竟非常之太。
衆人都去逢迎他,大拍康有為的馬屁。
尊康有為為聖人,那康有為也真有王安石的派頭,囚首垢面,故意做成一種模樣,以示與人有别。
皇帝正在變法維新,日夜勤勞的時候。
有一天總管太監寇連材跪奏道:“奴才聽說恭親王的病,已到垂危,怕不能有起色了。
” 皇帝聞奏大驚,忙傳命即時到恭親王府去視疾。
并派太監去奏知皇太後,太後心中,雖然不滿意恭親王,但為家法所限,不得不勉強去一趟便命皇帝同行。
兩宮到了恭親王府,由恭王的孫子溥偉迎接入内,太後與皇上到了恭親王病房之中,見恭王氣息奄奄,已在彌留之際。
太後問道:“爺身後有什麼遺言。
” 恭親王勉力側首奏道:“奕不肖,與國家效力數十年,反将國家辦理得如此之弱,奕拊心自問實在對不住列祖列宗,對不住皇太後皇上。
所以此病,由憂而生,由憤而劇,由劇而死。
奕死後,但請皇太後以祖宗大業為重,必要破除積弊,順世界大勢的潮流。
整頓庶政,對于用人,尤宜慎重。
若有賢才,勿拘資格,可以立時破格擢用。
” 又轉臉向皇上奏道:“皇上甫經秉政,辦事總宜斟酌緩急,用人總宜調和新舊。
守舊的人,固然是因循贻誤,維新的人,也不免躁進之弊。
” 皇上忙道:“叔父之言,朕當謹記,但不知朝中之人,誰可繼任樞密呢?” 恭王歎道:“近臣之中,是沒有人才的了,隻有翁同乃國家柱石。
似乎可以重用。
” 西太後問奕匡如何。
恭王喘一息着奏道:“哎,慶王不知大禮,終久必誤我朝。
” 太後聽恭王之言,心中雖不以為然,但面子上不能不敷衍幾句。
忙答道:“爺所說的話不錯。
” 恭王顫聲奏道:“奕死後,隻有一件不能瞑目的事。
” 皇上忙問道:“叔父有何事呢?” 恭王垂淚喘歎,慢慢地說道:“我國堂堂二十二行省,四萬萬人民,竟敵不過一個三島小邦的日本,這是我國的奇恥大辱。
奕不肖,又不能為祖宗社稷,效命疆場,尚有何面目,見列祖列宗于天上呢?咳,往事不忍再說了,但願皇上發奮為雄,振興我國,務使日本屈服于天朝之下。
奕雖死,也含笑于九泉了。
” 說罷,眼中的老淚,直流下來。
皇帝忙安慰道:“叔父不必悲傷,朕秉皇太後的聖訓,定要盡心國事,諒他區區日本不難制伏,況且近日我國人民,都激于義憤,有同仇敵忾之心,隻要上下同心同德,自然能富強了。
” 恭王氣息,已然微弱,枯目之中,淚已将盡,勉勉強強奏道:“…但願……皇上……如此。
……奕……此時心……緒已亂……怕不能再……延時日了……奕……生不能……為祖宗增樂……死了……有何面目……見皇考……及顯皇帝啊……” 說時顔色大變,雙目往上直翻,氣喘不止。
這時近支王公,如吓親王之子貝勒戴濂,恭親王次子繼承八爺的貝勒載滢,及貝子溥倫等,皆在旁邊,一劉跪請皇太後暫且回宮。
太後此時含淚而出,遂派内務府大臣,敬謹辦理喪儀,所有治喪費,概由廣儲司撥發太後分派已畢,就匆匆回宮去了。
衆親王貝勒貝子等,皆至府門外跪送。
太後吩咐皇帝,須俟恭親王薨逝後,方可回宮,光緒皇帝自然是遵旨,太後去了一個時辰之後,恭親王竟與世長辭,此乃光緒二十四年三月之事也。
正是:一步登天真易事十年保國泣遺忠欲知恭親王薨後宮中情形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