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回 報舊仇移禍珍瑾 擢新進起用康梁
關燈
小
中
大
。
” 光緒帝怒道:“你知道做官多少出息呢?” 徐誠又磕了一個頭奏道:“臣也不想多,隻想三十萬兩就夠了。
” 皇帝又問道:“你可曉得做一任道台,有多少俸銀呢?” 徐誠戰戰兢兢奏道:“奴才聽人講過,做官的靠俸銀,是要餓死的,到了任,自有百姓們來孝敬。
” 說到這裡,隻見太監擲下一張紙,一支筆下來,喝道:“皇上命徐誠寫履曆,快些寫!” 徐誠聽了,吓得魂飛天外,又不好說不會寫。
一面抖着,一面伏一在地下,握着一枝筆,如同千斤一般重,再也提不起來。
太監又喝道:“快些寫!快些寫!” 可憐那徐誠急得滿頭是汗,同黃豆一般大,直流下來。
掙紮了半天,隻寫一個彳字。
那半邊可真寫不出來了。
太監便将半邊徐字呈上去。
光緒皇帝冷笑道:“連自己的姓都寫不全,還要做官發财呢就叫你上任去,你能幹得出好事來嗎?反正老百姓倒黴就得啦!來,将他頂子摘下,攆出去。
” 太監聽了,趕快上前将頂子從徐誠帽子上摘下來。
那兩旁侍衛上前一扶,左右扶着把徐誠攆出殿外。
徐誠吓得屎尿直流,抱頭鼠竄去了。
這一段大笑話,頓時轟動滿朝。
徐誠又到頤和園見了李蓮英哭訴一頓。
李蓮英又氣又恨,允許替徐誠報仇。
徐誠去後李蓮英便與李大姑一娘一商議,仍由李大姑一娘一造成謠言,向太後跟前蒙禀,反說文廷式與珍瑾二妃賣官鬻爵。
因此才有要打二妃,以及幽禁的事。
光緒帝因此太覺傷心,于是又傳翁同進宮。
到了上書房,翁同行禮已畢。
光緒帝又垂着眼淚,将太後幽禁二妃的事說了一番。
問翁同可有什麼妙計沒有。
翁同奏道:“隻怕此事發生了之後,李蓮英還要再進一步慫恿太後,收回政權。
那可糟得利害了,依臣愚見,皇帝此時,仍在裝做若無其事的樣子,不但不怪太後,反說太後辦事認真。
再把文廷式加以處分,自然太後不疑。
李蓮英縱有巧言,一時也說不進去,将來再想别法,以除他們,不知皇上以為何如?” 皇帝道:“翁師傅此言甚是。
” 于是君臣二人又商議了一回,才定了文廷式降級罰俸,以示薄懲的旨意。
皇帝又問翁師傅道:“上次朕問師傅物色的人才,現在怎樣了?” 翁同奏道:“臣那年做官會試總裁的時候,曾選着一個才學優長的人,給他中了第七名進士。
現任工部主事,此人姓康,名有為,别号長素,乃廣東南海縣人。
他正想上書言事,隻因官職太小,不能上達天聰。
所呈的幾個條例,都被大臣們扣住。
他還有一個弟子,名叫梁啟超,學問也很淵博,與康有為同是廣東人,也深知世界大勢。
陛下如欲整理朝政,将來可以用此二人。
” 光緒帝道:“師傅既有這等賢才,何不早些保薦呢?朕若知道,也早擢升他二人了。
” 翁同奏道:“皇上且慢,這時尚非擢這二人的時機,大凡要做一件大事,必得慢慢入手,切不可鋒芒太露,皇上是天禀聰明的人。
對于這種道理,當然明白。
若此時忽然擢用了這兩個人,被李蓮英知道了,見皇上破格用人,又不知皇上有什麼大舉動,他們更為留心,而且引起疑惑,必又在太後面前造出許多謠言來太後是耳軟心活的人,又非常多疑,那時要信了他們的謠言,反把大事弄糟,更為不妙了依臣的愚見,隻可暫時忍耐,候機會到了,再擢用新進。
” 光緒帝聽了,連連點頭,說“翁師傅的話,真有深意,朕就慢慢地再進行吧。
” 君臣二人又談了一會時事,然後翁同退下。
次日皇帝果然下了一道上谕,将文廷式申斥了一番,加了一個降級罰俸的處分。
文廷式便奏請告假省親,就離開北京回江西原籍去了。
正是:賣官鬻爵藏私露憂國求賢聖慮長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 光緒帝怒道:“你知道做官多少出息呢?” 徐誠又磕了一個頭奏道:“臣也不想多,隻想三十萬兩就夠了。
” 皇帝又問道:“你可曉得做一任道台,有多少俸銀呢?” 徐誠戰戰兢兢奏道:“奴才聽人講過,做官的靠俸銀,是要餓死的,到了任,自有百姓們來孝敬。
” 說到這裡,隻見太監擲下一張紙,一支筆下來,喝道:“皇上命徐誠寫履曆,快些寫!” 徐誠聽了,吓得魂飛天外,又不好說不會寫。
一面抖着,一面伏一在地下,握着一枝筆,如同千斤一般重,再也提不起來。
太監又喝道:“快些寫!快些寫!” 可憐那徐誠急得滿頭是汗,同黃豆一般大,直流下來。
掙紮了半天,隻寫一個彳字。
那半邊可真寫不出來了。
太監便将半邊徐字呈上去。
光緒皇帝冷笑道:“連自己的姓都寫不全,還要做官發财呢就叫你上任去,你能幹得出好事來嗎?反正老百姓倒黴就得啦!來,将他頂子摘下,攆出去。
” 太監聽了,趕快上前将頂子從徐誠帽子上摘下來。
那兩旁侍衛上前一扶,左右扶着把徐誠攆出殿外。
徐誠吓得屎尿直流,抱頭鼠竄去了。
這一段大笑話,頓時轟動滿朝。
徐誠又到頤和園見了李蓮英哭訴一頓。
李蓮英又氣又恨,允許替徐誠報仇。
徐誠去後李蓮英便與李大姑一娘一商議,仍由李大姑一娘一造成謠言,向太後跟前蒙禀,反說文廷式與珍瑾二妃賣官鬻爵。
因此才有要打二妃,以及幽禁的事。
光緒帝因此太覺傷心,于是又傳翁同進宮。
到了上書房,翁同行禮已畢。
光緒帝又垂着眼淚,将太後幽禁二妃的事說了一番。
問翁同可有什麼妙計沒有。
翁同奏道:“隻怕此事發生了之後,李蓮英還要再進一步慫恿太後,收回政權。
那可糟得利害了,依臣愚見,皇帝此時,仍在裝做若無其事的樣子,不但不怪太後,反說太後辦事認真。
再把文廷式加以處分,自然太後不疑。
李蓮英縱有巧言,一時也說不進去,将來再想别法,以除他們,不知皇上以為何如?” 皇帝道:“翁師傅此言甚是。
” 于是君臣二人又商議了一回,才定了文廷式降級罰俸,以示薄懲的旨意。
皇帝又問翁師傅道:“上次朕問師傅物色的人才,現在怎樣了?” 翁同奏道:“臣那年做官會試總裁的時候,曾選着一個才學優長的人,給他中了第七名進士。
現任工部主事,此人姓康,名有為,别号長素,乃廣東南海縣人。
他正想上書言事,隻因官職太小,不能上達天聰。
所呈的幾個條例,都被大臣們扣住。
他還有一個弟子,名叫梁啟超,學問也很淵博,與康有為同是廣東人,也深知世界大勢。
陛下如欲整理朝政,将來可以用此二人。
” 光緒帝道:“師傅既有這等賢才,何不早些保薦呢?朕若知道,也早擢升他二人了。
” 翁同奏道:“皇上且慢,這時尚非擢這二人的時機,大凡要做一件大事,必得慢慢入手,切不可鋒芒太露,皇上是天禀聰明的人。
對于這種道理,當然明白。
若此時忽然擢用了這兩個人,被李蓮英知道了,見皇上破格用人,又不知皇上有什麼大舉動,他們更為留心,而且引起疑惑,必又在太後面前造出許多謠言來太後是耳軟心活的人,又非常多疑,那時要信了他們的謠言,反把大事弄糟,更為不妙了依臣的愚見,隻可暫時忍耐,候機會到了,再擢用新進。
” 光緒帝聽了,連連點頭,說“翁師傅的話,真有深意,朕就慢慢地再進行吧。
” 君臣二人又談了一會時事,然後翁同退下。
次日皇帝果然下了一道上谕,将文廷式申斥了一番,加了一個降級罰俸的處分。
文廷式便奏請告假省親,就離開北京回江西原籍去了。
正是:賣官鬻爵藏私露憂國求賢聖慮長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