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回 福太太記聯玉帶橋 二格格讀篆銅牛銘
關燈
小
中
大
隆乙亥。
” 二格格念完,秋雲也寫好了,笑道:“二格格,真虧你有這能耐,像這樣的篆字,同洋文差不多,彎彎曲曲的誰認得哪?” 二格格笑了一笑便向回走去,按下這邊不表。
且說光緒帝,自樂壽堂退出,回到玉瀾堂。
那玉瀾堂在昆明湖東北角上,樂壽堂即在其東,宮門内東配殿,名曰霞芬室,西配殿名曰藕香榭,西邊是夕佳樓,樓後背後是昆明湖。
午前非常涼爽,由正殿旁間穿到後院的正殿,就是宜芸館。
皇帝即住在殿内,東西名為思風長扇,藻繪呈瑞。
宮門前有子母石兩方,形狀奇異,臨湖又有一亭,名曰知春。
這座宮院雖偏在湖角,卻能眺望全湖風景,又在萬壽山東麓之下。
每逢夏令,西北涼風吹來更為涼爽,别有一種天然的雅趣,皇帝回到玉瀾堂,便命太監傳谕,召翁同,孫家鼐,孫贻經,夏同善,四位上書房師傅,和滿文教習松桂,翰林院學士徐緻靖,内閣學士張百熙徽君李善蘭等八人到玉瀾堂午膳,翁同等謝恩已畢。
然後太監将酒飯擺在藕香榭,請翁師傅等到了藕香榭,吃完午飯,又回到玉瀾堂叩見皇上謝恩。
皇帝這時,已用過午膳,就命翁同等同遊。
皇帝出了玉瀾堂,翁同等在後面跟着先到藕香榭看過趙子昂畫的八駿圖。
然後又由藕香榭到排雲門。
穿過排雲殿,慢慢走上朝真台,上了石階,來到佛香閣。
那佛香閣共分三層,高約九丈,六面亭子,中供釋迦牟尼佛立像,法身約高二丈以外,赤金雕塑,華麗莊嚴。
皇帝見那佛香閣高出雲霄,是萬壽山山頂最高之處,不覺歎道:“咱們登峰造極,高則高矣,但是這一個佛香閣,也不知費了多少人工,與多少金錢,實在可歎。
” 翁同等揣知聖意,不敢插言。
皇帝在閣上站了一刻又下閣來,向東走去。
走不過幾十步,便到寶雲閣,那寶雲閣是一座銅殿,殿作方形,所有窗垣梁瓦,以及殿内供桌,全是紅銅鑄造成功的。
皇帝進殿細看一遍,便問松桂道:“此殿是那一朝所造,你知道嗎?” 松桂奏道:“此乃高宗純皇帝所造,從前是在熱河,後來移到此處的,從前乾隆年間,純皇帝每逢初一十五,必派喇嘛在此銅殿内誦經。
”皇帝又指着閣後一塊石碣問道:“這塊石壁,是幹什麼用的。
” 松桂奏道:“此乃喇嘛誦經時,懸挂佛像用的。
上面所刻的詩句,如“山色因心遠,泉聲入目涼” 等句,當時都傳誦天下的。
” 皇帝聽着點點頭,又向西走,轉過浮岚暖翠石洞,雲松巢,邵窠等處。
走了好大工夫,才到五方閣。
這五方閣無甚新奇景緻,不過是一個方亭殿閣,皇帝又由山路向後山遊覽,繞到花城閣,盤坐蓮台等處,隻見東山坡地,有一座琉璃寶塔,是系西藏寶塔式造的。
翁同奏道:“那塔裡現供着觀音大士,及十八阿羅漢的銅像非常一精一緻那些銅像,原是在前山坡大報恩延壽寺供奉着的,因為改修排雲殿,所以移到此處。
” 皇帝點點頭問道:“山下是什麼所在?” 翁同奏道:“山下就是介壽堂,請皇帝到介壽堂休息。
” 皇帝笑道:“師傅累了吧。
” 翁同忙跪奏道:“臣年雖過,體氣尚健,悉恐陛下跋涉多勞故有此請。
” 皇帝忙将翁同扶起,笑問孫家鼐等說道:“翁師傅待朕,真可謂處處小心,無微不至了。
記得朕年幼之時,最怕雷聲。
那一年夏天,忽然雷霆大震,甚是可怕,朕吓得掩耳驚跑,奔到翁師傅的懷内,翁師傅替朕掩着耳朵,朕心方定。
今日回想此事,猶覺翁師傅保護朕躬,十分可勞呢!” 翁同又忙跪下,奏道:“陛下言重了,這是臣子應盡的責任,請陛下勿提起。
” 光緒帝笑道扶起翁同。
徐緻靖奏道:“翁師傅齒德兼隆,實為臣等所共佩。
” 光緒皇帝便将領紐上一串寶石十八子摘下,向翁同道:“朕賜師傅寶石手串一挂,以志今日師生遊園之盛。
孫師傅等,候朕出宮,再行頒賜。
” 翁同奏道:“此乃陛下禦一用之物,臣不敢領受。
” 皇帝将手串挂在翁同領紐上。
翁同慌得匍匐在地,叩謝聖恩孫家鼐等又一同跪下謝恩已畢。
這才起來随着皇帝前行,轉過萬佛樓,向介壽堂而來。
皇帝到了介壽堂,早有内務府的樂工伺候着。
皇帝入座之後,即命太監等,取來小凳,命翁同等坐下閑談,翁同等叩頭謝坐。
皇帝說道:“皇太後今天遊覽南湖各處,不要朕随侍,所以今日我們君臣才有此樂,這也是皇太後體貼人情之處,可見皇太後聖意周到,昨日攜帶各府官眷,一同遊園,諸位大臣,随同在後,甚為不便。
所以今日特意開遊覽,雙方都便了。
” 翁同道:“這正是皇太後慈恩高厚,我皇帝德澤優隆,所以臣等得有今日之樂,真是感激不盡了。
” 正是:帝德優隆乾坤大皇恩廣沛雨露深要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 二格格念完,秋雲也寫好了,笑道:“二格格,真虧你有這能耐,像這樣的篆字,同洋文差不多,彎彎曲曲的誰認得哪?” 二格格笑了一笑便向回走去,按下這邊不表。
且說光緒帝,自樂壽堂退出,回到玉瀾堂。
那玉瀾堂在昆明湖東北角上,樂壽堂即在其東,宮門内東配殿,名曰霞芬室,西配殿名曰藕香榭,西邊是夕佳樓,樓後背後是昆明湖。
午前非常涼爽,由正殿旁間穿到後院的正殿,就是宜芸館。
皇帝即住在殿内,東西名為思風長扇,藻繪呈瑞。
宮門前有子母石兩方,形狀奇異,臨湖又有一亭,名曰知春。
這座宮院雖偏在湖角,卻能眺望全湖風景,又在萬壽山東麓之下。
每逢夏令,西北涼風吹來更為涼爽,别有一種天然的雅趣,皇帝回到玉瀾堂,便命太監傳谕,召翁同,孫家鼐,孫贻經,夏同善,四位上書房師傅,和滿文教習松桂,翰林院學士徐緻靖,内閣學士張百熙徽君李善蘭等八人到玉瀾堂午膳,翁同等謝恩已畢。
然後太監将酒飯擺在藕香榭,請翁師傅等到了藕香榭,吃完午飯,又回到玉瀾堂叩見皇上謝恩。
皇帝這時,已用過午膳,就命翁同等同遊。
皇帝出了玉瀾堂,翁同等在後面跟着先到藕香榭看過趙子昂畫的八駿圖。
然後又由藕香榭到排雲門。
穿過排雲殿,慢慢走上朝真台,上了石階,來到佛香閣。
那佛香閣共分三層,高約九丈,六面亭子,中供釋迦牟尼佛立像,法身約高二丈以外,赤金雕塑,華麗莊嚴。
皇帝見那佛香閣高出雲霄,是萬壽山山頂最高之處,不覺歎道:“咱們登峰造極,高則高矣,但是這一個佛香閣,也不知費了多少人工,與多少金錢,實在可歎。
” 翁同等揣知聖意,不敢插言。
皇帝在閣上站了一刻又下閣來,向東走去。
走不過幾十步,便到寶雲閣,那寶雲閣是一座銅殿,殿作方形,所有窗垣梁瓦,以及殿内供桌,全是紅銅鑄造成功的。
皇帝進殿細看一遍,便問松桂道:“此殿是那一朝所造,你知道嗎?” 松桂奏道:“此乃高宗純皇帝所造,從前是在熱河,後來移到此處的,從前乾隆年間,純皇帝每逢初一十五,必派喇嘛在此銅殿内誦經。
”皇帝又指着閣後一塊石碣問道:“這塊石壁,是幹什麼用的。
” 松桂奏道:“此乃喇嘛誦經時,懸挂佛像用的。
上面所刻的詩句,如“山色因心遠,泉聲入目涼” 等句,當時都傳誦天下的。
” 皇帝聽着點點頭,又向西走,轉過浮岚暖翠石洞,雲松巢,邵窠等處。
走了好大工夫,才到五方閣。
這五方閣無甚新奇景緻,不過是一個方亭殿閣,皇帝又由山路向後山遊覽,繞到花城閣,盤坐蓮台等處,隻見東山坡地,有一座琉璃寶塔,是系西藏寶塔式造的。
翁同奏道:“那塔裡現供着觀音大士,及十八阿羅漢的銅像非常一精一緻那些銅像,原是在前山坡大報恩延壽寺供奉着的,因為改修排雲殿,所以移到此處。
” 皇帝點點頭問道:“山下是什麼所在?” 翁同奏道:“山下就是介壽堂,請皇帝到介壽堂休息。
” 皇帝笑道:“師傅累了吧。
” 翁同忙跪奏道:“臣年雖過,體氣尚健,悉恐陛下跋涉多勞故有此請。
” 皇帝忙将翁同扶起,笑問孫家鼐等說道:“翁師傅待朕,真可謂處處小心,無微不至了。
記得朕年幼之時,最怕雷聲。
那一年夏天,忽然雷霆大震,甚是可怕,朕吓得掩耳驚跑,奔到翁師傅的懷内,翁師傅替朕掩着耳朵,朕心方定。
今日回想此事,猶覺翁師傅保護朕躬,十分可勞呢!” 翁同又忙跪下,奏道:“陛下言重了,這是臣子應盡的責任,請陛下勿提起。
” 光緒帝笑道扶起翁同。
徐緻靖奏道:“翁師傅齒德兼隆,實為臣等所共佩。
” 光緒皇帝便将領紐上一串寶石十八子摘下,向翁同道:“朕賜師傅寶石手串一挂,以志今日師生遊園之盛。
孫師傅等,候朕出宮,再行頒賜。
” 翁同奏道:“此乃陛下禦一用之物,臣不敢領受。
” 皇帝将手串挂在翁同領紐上。
翁同慌得匍匐在地,叩謝聖恩孫家鼐等又一同跪下謝恩已畢。
這才起來随着皇帝前行,轉過萬佛樓,向介壽堂而來。
皇帝到了介壽堂,早有内務府的樂工伺候着。
皇帝入座之後,即命太監等,取來小凳,命翁同等坐下閑談,翁同等叩頭謝坐。
皇帝說道:“皇太後今天遊覽南湖各處,不要朕随侍,所以今日我們君臣才有此樂,這也是皇太後體貼人情之處,可見皇太後聖意周到,昨日攜帶各府官眷,一同遊園,諸位大臣,随同在後,甚為不便。
所以今日特意開遊覽,雙方都便了。
” 翁同道:“這正是皇太後慈恩高厚,我皇帝德澤優隆,所以臣等得有今日之樂,真是感激不盡了。
” 正是:帝德優隆乾坤大皇恩廣沛雨露深要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