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回 福太太記聯玉帶橋 二格格讀篆銅牛銘
關燈
小
中
大
話說太後賞了二格格一萬兩銀子妝奁費,便向前行。
走進龍王堂,拜過龍王神像,皇後也領着衆宮眷行禮,禮畢,太後見龍王堂内,無甚意味,便命大家一齊回到船上。
太後及衆都出了龍王堂,上了船。
太後又命開船向東繞行一周,要看湖中全景。
傳谕下去,各船一齊搖開,仍是太後的船在前,其餘各船在後,慢慢地遊蕩。
太後的船,走到石舫前,見石舫全是大理石造成,上有一層石樓。
太後道:“此船造得雖甚細緻,但是形式太舊,不如改成輪船式樣的好。
” 福昆夫人和孫毓汶的夫人,齊聲說道:“太後的話,真是一點也不錯從前咱們由上海到天津,也曾坐過輪船,見那輪船真是一精一巧靈快。
如果這湖裡也一樣,就好了。
” 太後笑道:“那海輪是何等長大,這湖太小,隻怕容它不下呢!” 孫毓汶夫人奏道“毓汶媳婦在上海,曾見過一種淺水汽輪,形式小一巧一玲一珑,這湖内正用得着。
” 太後點點頭李蓮英在旁聽着,就想托人到上海去買。
這時太後的船,正從西南行走,順着蘇堤緩緩而行,那蘇堤是仿杭州西湖蘇堤的形式造的。
沿堤種着柳樹,綠蔭遮天。
同在西湖中一樣,湖内荷花開得很密,那些彩船,在柳蔭中穿來穿去,荷風吹蕩,香氣襲人,太後一精一神為之清爽。
二格格又拿着一根玉箫在船上吹着,聲韻抑揚,清音宛轉,太後聽了,如身入仙境,好不快樂。
那些船沿着蘇堤,路過界湖,玉帶,桑甯,練鏡南辛等橋,一路上觀看湖景,岸上點綴着奇形異樣的草亭子五六座。
船到繡漪橋邊,太後見橋上有一副對聯,聯雲:“路上阆苑雲霞際空湧”“地臨蓮島宮阙水邊明”。
太後說道:“這些對聯,聽說大半是乾隆佛爺的禦筆。
” 福昆夫人奏道:“适才經過玉帶橋,奴才見一副對聯,大約也是純皇帝的禦筆。
” 太後道:“我還沒留神,不知你可記得。
” 福太太道:“奴才還記得,那聯文雲:“螺黛一痕,半鋪明月鏡。
”“虹光百尺,橫映水晶簾”。
太後道:“真好!形容得妙。
”正說着話,李蓮英上前奏道:“回老祖宗,前邊就是十七孔橋了。
那裡回去的路徑,東岸上還有一個銅牛,請老祖宗就在此下船,用過膳,老祖宗願意回去,就由十七孔橋穿過去也好。
” 太後道:“前面是什麼樓?” 李蓮英奏道:“前面是月波樓。
” 太後道:“這座樓很一精一雅,咱們到樓上去玩玩,用點茶點,便回去吧,你就傳旨,叫各船一齊停住,除皇後與我同上樓去之外,别的人随他們逛逛。
” 李蓮英領旨傳了下去,然後回來将太後扶下船。
皇帝及衆人也都上了岸,像衆星拱月似的,将太後擁上月波樓。
那些宮眷們,便到各處遊逛去,珍瑜二妃與孫毓汶的小一姐三人,到龍堂北,翡翠間石洞前閑談;禮王福晉,福昆太太,榮太太、陸太太,孫太太等都到監遠堂去玩紙牌,擲骰子;端王福晉,莊王福晉慶王福晉,到暢觀堂品茗:瀾公夫人,趙舒翹夫人,剛毅夫人等到靈雨祠拜廣澤王神像:慶王府三格格,四格格,五格格,恭王府三格格,四格格等一班格格同往冶鏡閣,廊如亭等處閑逛。
惟有恭王府二格格,一性一情孤傲,與衆不同,她便拉了宮女秋雲,到各殿閣抄寫匾額對聯。
對聯之中,如靈雨祠的“靈歸大海龍千丈,雪滿長空鶴一群”;月波樓的“花琪銀樹三千界,霞彩瑤台十二層”;雲香閣的“竹塢聽琴穿徑遠,松亭覓句過橋遲”,“晚晴驚立波心玉,春暖魚抛水面紋”,“玉案香分花有形,瑤階月靜露無聲”;監遠堂的“一徑行一陰一雲滿地,半簾花影月籠紗”;涵虛堂的“天外绮霞橫海鶴,月邊古樹豔紅桃”,皆是乾隆的禦筆,字句頗為工穩。
秋雲又拉二格格去看古銅牛,說那牛背上選乾隆禦筆所畫的銅牛銘。
二格格也很高興便同過十七孔橋,到了八方亭。
見亭子西面上,懸着乾隆禦筆的題詩。
秋雲忙拿過筆硯來二格格抄道:“長河漾舫不多時,湖入昆明信所之,适有黃花吹帽落,遂教青雀繞梁遲,肩輿聯覽詩中景,舉筆難成景裡詩,底事對山繞逸興,田功夾岸看來宜”。
二格格抄完,那亭内清風吹來,四面通達,秋雲怕二格格素來體弱,不能經風。
就對二格格說道:“二格格若再在這兒息了,咱們都成了風裡燈,有些受不住啦,咱們看銅牛去罷!” 二格格笑了,便邁步走到東堤,向北一轉,來到銅牛旁邊,隻見那鎮海牛四圍有白石欄杆圈住,牛頭向南面湖,周身作黃黑色,背上刻有篆字銘,是乾隆的手筆,二格格認得篆文,便念道:“夏禹治河,鐵牛傳頌,義重安瀾,後人景從。
制寓剛戊,象取厚坤,蛟龍遠避讵數龜吞,湊此昆明。
流萬頃,金寫神牛,用鎮悠永。
巴邱淮水,共績同條,人稱漢武。
我慕唐堯,瑞應之符,逮于四海。
敬茲降祥,乾
走進龍王堂,拜過龍王神像,皇後也領着衆宮眷行禮,禮畢,太後見龍王堂内,無甚意味,便命大家一齊回到船上。
太後及衆都出了龍王堂,上了船。
太後又命開船向東繞行一周,要看湖中全景。
傳谕下去,各船一齊搖開,仍是太後的船在前,其餘各船在後,慢慢地遊蕩。
太後的船,走到石舫前,見石舫全是大理石造成,上有一層石樓。
太後道:“此船造得雖甚細緻,但是形式太舊,不如改成輪船式樣的好。
” 福昆夫人和孫毓汶的夫人,齊聲說道:“太後的話,真是一點也不錯從前咱們由上海到天津,也曾坐過輪船,見那輪船真是一精一巧靈快。
如果這湖裡也一樣,就好了。
” 太後笑道:“那海輪是何等長大,這湖太小,隻怕容它不下呢!” 孫毓汶夫人奏道“毓汶媳婦在上海,曾見過一種淺水汽輪,形式小一巧一玲一珑,這湖内正用得着。
” 太後點點頭李蓮英在旁聽着,就想托人到上海去買。
這時太後的船,正從西南行走,順着蘇堤緩緩而行,那蘇堤是仿杭州西湖蘇堤的形式造的。
沿堤種着柳樹,綠蔭遮天。
同在西湖中一樣,湖内荷花開得很密,那些彩船,在柳蔭中穿來穿去,荷風吹蕩,香氣襲人,太後一精一神為之清爽。
二格格又拿着一根玉箫在船上吹着,聲韻抑揚,清音宛轉,太後聽了,如身入仙境,好不快樂。
那些船沿着蘇堤,路過界湖,玉帶,桑甯,練鏡南辛等橋,一路上觀看湖景,岸上點綴着奇形異樣的草亭子五六座。
船到繡漪橋邊,太後見橋上有一副對聯,聯雲:“路上阆苑雲霞際空湧”“地臨蓮島宮阙水邊明”。
太後說道:“這些對聯,聽說大半是乾隆佛爺的禦筆。
” 福昆夫人奏道:“适才經過玉帶橋,奴才見一副對聯,大約也是純皇帝的禦筆。
” 太後道:“我還沒留神,不知你可記得。
” 福太太道:“奴才還記得,那聯文雲:“螺黛一痕,半鋪明月鏡。
”“虹光百尺,橫映水晶簾”。
太後道:“真好!形容得妙。
”正說着話,李蓮英上前奏道:“回老祖宗,前邊就是十七孔橋了。
那裡回去的路徑,東岸上還有一個銅牛,請老祖宗就在此下船,用過膳,老祖宗願意回去,就由十七孔橋穿過去也好。
” 太後道:“前面是什麼樓?” 李蓮英奏道:“前面是月波樓。
” 太後道:“這座樓很一精一雅,咱們到樓上去玩玩,用點茶點,便回去吧,你就傳旨,叫各船一齊停住,除皇後與我同上樓去之外,别的人随他們逛逛。
” 李蓮英領旨傳了下去,然後回來将太後扶下船。
皇帝及衆人也都上了岸,像衆星拱月似的,将太後擁上月波樓。
那些宮眷們,便到各處遊逛去,珍瑜二妃與孫毓汶的小一姐三人,到龍堂北,翡翠間石洞前閑談;禮王福晉,福昆太太,榮太太、陸太太,孫太太等都到監遠堂去玩紙牌,擲骰子;端王福晉,莊王福晉慶王福晉,到暢觀堂品茗:瀾公夫人,趙舒翹夫人,剛毅夫人等到靈雨祠拜廣澤王神像:慶王府三格格,四格格,五格格,恭王府三格格,四格格等一班格格同往冶鏡閣,廊如亭等處閑逛。
惟有恭王府二格格,一性一情孤傲,與衆不同,她便拉了宮女秋雲,到各殿閣抄寫匾額對聯。
對聯之中,如靈雨祠的“靈歸大海龍千丈,雪滿長空鶴一群”;月波樓的“花琪銀樹三千界,霞彩瑤台十二層”;雲香閣的“竹塢聽琴穿徑遠,松亭覓句過橋遲”,“晚晴驚立波心玉,春暖魚抛水面紋”,“玉案香分花有形,瑤階月靜露無聲”;監遠堂的“一徑行一陰一雲滿地,半簾花影月籠紗”;涵虛堂的“天外绮霞橫海鶴,月邊古樹豔紅桃”,皆是乾隆的禦筆,字句頗為工穩。
秋雲又拉二格格去看古銅牛,說那牛背上選乾隆禦筆所畫的銅牛銘。
二格格也很高興便同過十七孔橋,到了八方亭。
見亭子西面上,懸着乾隆禦筆的題詩。
秋雲忙拿過筆硯來二格格抄道:“長河漾舫不多時,湖入昆明信所之,适有黃花吹帽落,遂教青雀繞梁遲,肩輿聯覽詩中景,舉筆難成景裡詩,底事對山繞逸興,田功夾岸看來宜”。
二格格抄完,那亭内清風吹來,四面通達,秋雲怕二格格素來體弱,不能經風。
就對二格格說道:“二格格若再在這兒息了,咱們都成了風裡燈,有些受不住啦,咱們看銅牛去罷!” 二格格笑了,便邁步走到東堤,向北一轉,來到銅牛旁邊,隻見那鎮海牛四圍有白石欄杆圈住,牛頭向南面湖,周身作黃黑色,背上刻有篆字銘,是乾隆的手筆,二格格認得篆文,便念道:“夏禹治河,鐵牛傳頌,義重安瀾,後人景從。
制寓剛戊,象取厚坤,蛟龍遠避讵數龜吞,湊此昆明。
流萬頃,金寫神牛,用鎮悠永。
巴邱淮水,共績同條,人稱漢武。
我慕唐堯,瑞應之符,逮于四海。
敬茲降祥,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