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川滇兩省出兵平亂

關燈
李學詩派人另架溜索,命防軍、土軍各四個排溜渡過江,迂回墨裡村。

    藏軍又将村外木橋砍斷,據險死守。

    16日,滇軍發起猛攻,于下午3時将該村攻占。

     8月19日,殷承率部抵麗江,随即作了如下部署:以鄭開文為左縱隊長,率步兵四大隊,騎兵一分隊,炮兵、機槍兵各一小隊①及李學詩的西防國民軍,取維西大道直趨鹽井;以姜梅齡為右縱隊長,率步兵三中隊,騎兵一分隊,炮兵、機槍兵各一小隊及楊汝盛的西防國民軍,取中甸大道直趨鄉城;司令部及其餘各隊暫駐麗江,相機進止。

     滇軍經充分準備後,于8月26日夜突襲侵占鹽井之藏軍。

    經激烈戰鬥,将藏軍擊潰,并俘其指揮官魯宗甲約,遂克鹽井。

     當滇軍向川邊進軍時,懷有軍閥割據思想的尹昌衡竟發電阻止,聲稱“川軍圍攻理塘,不日可下,滇軍無須由維(西)援巴(塘),請由原議,直抵拉薩”②。

    滇軍收複鹽井後,尹再次電阻,并令顧占文部向鹽井一帶開進。

    蔡锷則連電北京政一府,以速克巴塘、理塘,“早日規複西藏”為由,要求繼續向川邊進軍。

    川、滇兩軍互相攻讦,矛盾加深。

    後尹昌衡以“若滇軍兼進,釀成(英國)交涉,則咎不在川”①為辭,要挾中央。

    北京政一府恐“兩軍一逼一處,别生枝節”,遂于9月緻電蔡锷,令滇軍酌留陸軍一大隊及防軍一、二營,專顧滇省門戶,餘悉撤回。

    滇軍的平亂作戰至此遂告結束。

     當川軍第一階段的作戰計劃基本完成後,尹昌衡認為:“控邊制藏,非同時并舉,無以全領土、維國權”②。

    根據這一方針,他對下一階段的軍事行動作了如下部署:命鄒衍貴營駐打箭爐、河口,保護川軍的後方供一應線;命朱森林一團一為南路,駐巴塘、理塘,相機進攻稻城、鄉城;命一團一長向樹榮率所部兩個營及陳步三營為北路,進攻甘孜、登科(今四川鄧柯);從朱、向兩一團一中各一抽一一營駐昌都,作為機動部隊;以打箭爐為大本營,随時策應南北兩路。

    不久,南北兩路部隊連戰皆捷,惟鄉城久攻不下。

    之後,尹昌衡任命黃煦昌為司令,由他指揮集中于昌都一帶的川邊部隊,命張茂林為前鋒,率部進據江達,待命入藏。

     三、英國脅迫北京政一府停止向西藏進軍 西征軍在川邊作戰中取得重大勝利,引起了英帝國主義和西藏親英分子的極度恐慌。

    為了制止川軍入藏平亂,英國于1912年8月17日令駐華公使朱爾典出面幹涉,以“不承認中華民國,并以實力助藏‘獨立’”①相威脅。

    袁世凱的北京政一府正急欲獲得各帝國主義國家的“承認”,遂屈從于英國的威脅,于9月下旬一再電令川軍停止入藏,以江達為界,“先行肅清川邊,萬勿越境深入,緻啟外釁”①,從而喪失了進軍西藏的良機。

     四、擊退藏軍向川邊的第二次進攻 1912年底至1913年初,藏軍經波密竄至川邊,再次向川軍發動進攻。

    乍丫、江卡、鹽井等地首當其沖。

    川軍陳桂亭營敗退巴塘,舒雲山營被圍于南墩(鹽井東北約四十公裡)。

    巴塘守軍糧食已絕,正欲撤退。

    尹昌衡急令嵇廉率部馳援,才守住巴塘。

    不久,黃煦昌率部至乍丫,與顧占文部夾擊東犯之藏軍。

    激戰十餘次,将其擊退,乍丫、江卡、南墩之圍遂解。

    藏軍戰敗後,在嘉裕橋(今西藏洛隆東北之嘉玉橋)以西密布碉卡,駐紮重兵,進行防禦,并派人四出煽動藏民,準備伺機再行進攻。

    尹昌衡根據北京政一府提出的“步步穩進,以期慎固封城”②的方針:令劉瑞麟部守昌都,西遏藏軍,南控江卡;顧占文部守巴塘,南防鹽井,東控鄉城、稻城;朱森林部守理塘,西援顧軍,南防稻壩;劉筱廷部駐甘孜,鎮守北路。

    以上各部,有事互相救援,無事堅守不動。

    另由嵇廉率兵六百于鄉城一帶遊一動,以牽制該地藏軍。

     1913年初春,藏軍連續向嘉裕橋、江卡發動進攻,均被川軍擊敗,遂退守煙袋塘(乍丫西),并繼續增兵。

    劉瑞麟見藏軍勢衆,遂調昌都彭日升、時傳文兩營由西北方向,傅青雲、牛運隆兩營由乍丫方向,對煙袋塘藏軍實行夾攻。

    2月28日,傅、牛兩營首先發動進攻,将憑借碉房、哨卡頑抗的藏軍擊退。

    3月3日,彭、時兩營進至距煙袋塘十餘裡處,發現藏軍據守山頂,碉卡密布,難以從正面進攻,遂派數十人繞至山後,實行偷襲。

    藏軍猝不及防,驚惶逃竄。

    彭、時率部追擊,與傅、牛兩營會師,将煙袋塘之藏軍擊潰。

    上萬藏軍紛紛西撤。

    至此,藏軍的第二次進攻又被粉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