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川滇兩省出兵平亂

關燈
一、北京政一府的平亂決策及川滇 兩軍的作戰部署 正當西藏親英分子驅趕駐藏川軍之際,川邊地區的藏族上層分子,由于趙爾豐實行的“改土歸流”政策危及他們的統治,加之受西藏親英分子的指使①,于1912年5月也發動了叛亂,并得到西藏叛亂武裝的直接支持。

    兩月之内,川邊地區的不少州縣先後落入當地和西藏的叛亂武裝之手。

    巴塘、昌都被圍,乍丫(今西藏察雅東)、江卡(今西藏芒康東)、鄉城、稻城、理塘相繼失陷,河口(今四川雅江)岌岌可危,川藏交通因之斷絕。

    滇、川兩督屢請北京政一府出兵西征。

    全國各族人民一緻譴責英國勾結西藏親英分子分裂中國的罪行,猛烈抨擊北京政一府的對外妥協政策。

    在輿論的壓力下,北京政一府于1912年6月14日正式電令四川都督尹昌衡率川軍入藏平亂,令雲南都督蔡锷派滇軍入藏增援;同時,通告英國駐華公使,聲明“此次川軍入藏全為平亂,至希英國嚴守局外中立”①。

     尹昌衡接電後,迅速作了西征的準備。

    其作戰計劃共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采取南北兩路“首尾夾攻”的方針,首先控制川邊重鎮理塘和進藏咽喉要地昌都,而後分别南下,奪取稻城、鄉城、乍丫、江卡等地,以鞏固川邊地區。

    第二階段:從打箭爐(今四川康定)以西的十餘營邊軍中,選拔“有志之一精一兵”數百名為前鋒,其餘各軍繼後,乘勝直趨拉薩。

    同時派得力喇嘛前往拉薩勸說達賴脫離英國的羁絆,維護祖國的統一。

     蔡锷接令後,命滇軍參謀廳總長殷承為西征軍司令,率隊進發。

    蔡锷考慮到川滇兩軍如先會師巴塘,再行進藏,不僅糧秣難繼,而且可能擴大由辛亥革命以來所引起的川滇兩軍之間的矛盾,因此主張滇軍經維西及西藏東南地區直趨拉藏。

    這樣,既可縮短路程,又可形成軍事上的有利态勢,使“滇犄其南,川搗其東,首尾策應,形勢都歸掌握”②。

    北京政一府不同意蔡锷的主張,而令滇軍取道中甸北上,先支援巴塘,以固滇邊門戶。

     二、擊退藏軍向川邊的首次進攻 1912年初秋,川滇兩軍按既定計劃分路開進。

     7月上旬,尹昌衡率川軍從成都出發。

    原計劃出兵八個一團一,因“器械不備,師皆未練,饷亦無儲”①,遂先以朱森林一團一為先鋒,尹自率三個營為本隊,總兵力約三千人(一說五千人),兼程西進。

    其部署是:朱森林率所部兩個營及先遣隊陳步三一個營為南路,由打箭爐直趨理塘;副官劉瑞麟率蒯書禮營為北路,經甘孜進援昌都;本隊三個營駐雅安,相機應援。

    朱森林以南路藏軍勢大,設防堅固,力請集中兵力于南路,尹昌衡未允。

    朱部至打箭爐後,以軍孤勢單,遲疑不敢前進。

    尹 昌衡遂親赴打箭爐進行動員,指出:今川邊部隊盡被圍困,損失甚重,急需支援,隻要川軍進展神速,出藏軍之不意,兵力雖少,必能起到救援作用。

    經過動員後,川軍遂分兩路并進。

     8月,被尹昌衡破格提升為北路督隊官的劉瑞麟,率蒯書禮營由打箭爐出發,日行百餘裡,往攻道塢(今四川道孚)。

    沿途揚言尹都督率師十萬親征,即将到達。

    藏軍聞訊,不戰而潰,道塢、瞻對(今四川新龍)之圍遂解。

    劉瑞麟便令邊軍牛運隆部守道塢,劉筱廷部守瞻對;令杜培基、劉贊廷率部從間道馳援巴塘;自率所部及顧複慶、時傳文、朱憲文等營往援昌都。

    當時,駐守巴塘的顧占文部四五百人,已被圍三月有餘, 糧彈将盡,水源斷絕,處境十分危急。

    援軍到後,内外夾擊,迅速解圍。

    劉瑞麟率部突然一逼一近昌都時,藏軍不戰而逃,防守昌都的彭日升立即率全部三百人出城追擊,繳獲辎重無算,并俘藏軍首領呼圖克圖①。

    與此同時,朱森林率南路各營亦順利完成了既定任務。

    其先鋒部隊兩個營,先在河口擊敗藏軍,又于8月12、14兩日收複了麻蓋宗、剪子灣、西俄洛三要隘,繼而向理塘進一逼一。

    圍攻理塘之藏軍聞風潰逃。

    至是,川軍西進未及三月,即以破竹之 勢收複了理塘、巴塘、昌都諸要地。

    于是,尹昌衡令顧占文部守巴塘,劉瑞麟部守昌都,分援乍丫、江卡、鹽井等地;令營長鄒衍貴肅清河口一帶殘存藏軍。

     在川軍進軍川邊之際,滇省西征軍司令殷承率新軍一混成協、防軍十九營,從滇西北取道鹽井支援巴塘。

    8月15日,前衛司令李學詩率部進至溜筒江附近。

    該地藏軍依險據守。

    經李部奮力攻擊,藏軍退守隔江之墨裡村,并斫斷江上溜索,以阻滇軍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