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英國唆使西藏親英分子發動叛亂

關燈
1903年,英國派兵入侵西藏,遭到當地一愛一國軍民的無情打擊。以後,英國便加緊采取在西藏統治集一團一内部尋找代理人的政策。1905年,英國以所謂會見英國皇太子的名義,用武力劫持班禅九世去印度,優禮款待,百般籠絡,企圖以班禅取代達賴,充當英國傀儡,結果遭到班禅的拒絕。此後,英國把注意力轉向拉攏拉薩地方當局。以大貴族夏紮·邊覺多吉為首的一部分封建領主,由于在對英貿易中獲得了許多好處,便越來越傾向英國侵略者,并影響了徘徊于内地的達賴十三世的政治态度。

    英軍于1903年發動侵藏戰争後,主張抗英的達賴于1904年英軍侵占拉薩前,在沙俄間諜德爾智的慫恿下離開西藏,準備前往俄國,後在外蒙庫倫被清政一府阻留。1908年10月,達賴輾轉到達北京。由于他在抗英鬥争中未能得到駐藏大臣的幫助以及其它原因,對清政一府懷有某些不滿情緒。英國駐華公使朱爾典乘機進行拉攏,大肆挑一撥西藏地方和清朝中央政一府的關系,使達賴的對英态度有所轉變。1909年12月21日,達賴返回拉薩,後在西藏親英分子的影響下,逐漸傾向英帝國主義,疏遠中央政一府。

    清政一府鑒于英軍多次入侵西藏,逐漸意識到加強西藏的治理和防禦帝國主義侵略的緊迫一性一,于1906年4月命張蔭棠領副都統銜,以駐藏幫辦大臣的身分入藏,“查辦藏事”。張抵拉薩後,參革了在抗英戰争中嚴重失職的駐藏大臣有泰等十餘名官員,獲得西藏各階層人民的擁護,随後即着手整頓西藏内政,推行“新政”。1909年(宣統元年)夏,清政一府接受駐藏大臣聯豫的建議,派川軍二千人,編為三營,由知府鐘穎統率,從成都出發,取道昌都開赴拉薩。同時,命駐藏大臣兼川滇邊務大臣趙爾豐進駐昌都,屯兵據守,以便策應入藏之川軍。這些,本為中國内政,英國卻公然表示反對,并乘機煽動西藏上層中的親英分子發動叛亂。達賴回藏後,亦下令藏軍阻擊入藏之川軍。

    1910年2月初,鐘穎率領川軍在西藏江達(今太昭)擊敗了藏軍的阻攔,于2月12日進駐拉薩。達賴于當夜與少數親英分子離開拉薩,逃往印度。清政一府革去達賴的名号,下令通緝随同叛逃的幾個西藏地方政一府高級官員。達賴逃印後,英帝國主義以幫助西藏“獨立”為誘餌,百般拉攏。3月5日,英國政一府竟然為川軍入藏和達賴被革一事向中國政一府提出“抗議”,粗一暴地幹涉中國内政。6月,英國又派步兵兩個縱隊及工兵一部(攜炮四門),進駐印藏邊境,并叫嚷“倘若達賴回藏,藏境發生變化”,英軍“則須入藏以當保護之任”,公開對中國進行武力威脅。①

    1911年,武昌起義的消息傳到拉薩後,駐藏官員和川軍内部分成維護帝制與贊成共和兩派,内讧不已,并危及藏民生命财産的安全。英帝國主義決定利用這種局勢,實現其分裂西藏之一陰一謀。英印總督與達賴密談後,随即派遣親英分子達桑占東(又名擦絨)潛回西藏,策劃武裝叛亂。與此同時,英國還在西藏邊境一帶集結軍隊,以為聲援。西藏部分大農奴主乘機以達賴名義發布了實際上是脫離祖國的“驅漢”命令,大肆驅殺漢人,并組織以達桑占東為總司令的“民軍”(即藏軍)萬餘人,圍攻拉薩、日喀則、江孜的川軍,且進擾川邊地區。在親英分子的一操一縱和毒害下,具有反帝一愛一國傳統的藏軍,竟成了破壞祖國統一的工具。

    1912年春,達桑占東調集五千藏軍向江孜進攻。駐守江孜的川軍百餘人,固守依山的造紙廠,并向拉薩求援。由于糧食不濟,援兵不至,該部川軍在英商務專員及尼泊爾駐藏代表的“調停”下,被迫以槍支彈藥換取路費,離開江孜,經印度返回内地。不久,日喀則守軍也被迫放下武器。同年4月,達桑占東又調集大批藏軍圍攻駐拉薩的川軍。鐘穎率千餘人據險防禦,等待援軍。經數月苦戰,傷亡不斷增加,糧食亦将告罄,處境異常危險。藏軍雖人數衆多,但戰鬥力不強,一時也難于攻破川軍防線。後經尼泊爾駐藏官員“調停”,雙方達成協

    議:川軍交出武器,由漢、藏、尼三方共同封存,不得擅取;川軍全部退伍,經印度回國;中央政一府派出的官員照舊駐藏,并保留一定數量的衛隊。8月中旬,川軍交出一毛一瑟槍一千五百支、開花炮三門、機槍一挺、子彈八十箱。此時,鐘穎已被北京政一府任命為駐藏辦事長官,但西藏親英分子拒不承認,屢次促其起程。鐘穎因未得中央同意,執意不走。雙方遂複開戰。此時,鐘穎所部僅約二百人,糧彈俱缺,處境更加困難。後經尼泊爾駐藏官員再次“調停”,鐘穎及其所部終于被迫離開西藏。

    駐拉薩川軍被繳械撤離後,英帝國主義于1912年底武裝護送達賴回到拉薩。達賴周圍的一小撮親英賣國分子,公開策劃西藏“獨立”,并以極其野蠻的手段鎮壓堅持反帝一愛一國的僧俗人士。英軍亦以“護商”為名,由江孜侵入拉薩。西藏人民和一些一愛一國上層人士,堅決反對親英分子分裂祖國的罪行,為維護祖國的統一和獨立展開了各種形式的鬥争,表現出熱一愛一祖國的堅定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