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反對沙俄侵蒙戰争的經驗教訓

關燈
的駐軍很少,因而一旦有事,便難以應付。

    外蒙與内地橫隔沙漠戈壁,交通極為不便。

    在沙俄不斷侵略我國邊境的情況下,清政一府曾有關于加強邊疆建設的議論,并有修築張庫鐵路的建議,但又認為張庫鐵路收益不大,因而改建了京綏鐵路,緻使張家口至庫倫的交通一直沒有得到解決。

    結果,外蒙事變發生後,北京政一府不能及時迅速地将大批軍隊調往前線。

    由于交通不便,造成了補給困難,許多部隊由于軍械、糧秣不濟,不能及時發動進攻,甚至被迫後撤。

     三、必須因地因敵制宜地編組部隊, 講求戰法 根據蒙古地區的自然條件,自古以來用兵作戰利于騎兵,不利于步兵。

    外蒙叛軍大部是騎兵,行動快速。

    這就多少彌補了其數量不足和組織不嚴的弱點。

    政一府軍的裝備雖優于叛軍,但多數是步兵,行動緩慢,以緻外蒙叛軍向内蒙進犯初期,政一府軍經常受到襲擊。

    當一地吃緊時,增援部隊往往緩不濟急,以緻遭到不少損失。

    政一府軍在連遭挫折以後,認識到“出探搜索及傳達命令,以及抄襲禦敵迅速,非有得力馬隊,萬難取勝”①。

    于是,就地招募和改編部隊,組建騎兵營、一團一,并從後方增調騎兵旅,從而大大改善了部隊的機動能力,在反擊戰中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同時,還認識到“非有得力炮隊,不能收殺敵之效”①,因而組建了以步、騎、炮、工、辎諸兵種合成的混成旅、一團一,增配了火炮和機槍,進一步加強了步兵的火力,有效地遏制了叛軍騎兵的突擊。

    在戰術上,後來接受了由于孤軍冒進,多次遭敵圍攻的教訓,改取多路協同,迂回包抄等戰法,既避免了敵騎的襲擊,又增加了殲敵的機會,從而改變了被動局面,終于取得了反擊作戰的勝利。

     四、平時必須切實做好戰備工作 外蒙“獨立”後,傀儡集一團一在沙俄支持下,組織叛軍四處攻城掠地,得逞于一時。

    而北京政一府遲遲不能組織軍隊進行反擊,除了政治上執行退讓妥協政策外,平時戰備工作不落實,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當前線戰事吃緊時,從赤峰派往林西、開魯增援的部隊,途中遇河水暴一漲,因無工兵,隻好臨時雇工趕造船隻、架設浮橋,不僅延緩了時間,也贻誤了戰機。

    由于平時沒有固定的儲備物資,當前線械彈告急時,不得不拆東牆補西牆,從後方部隊中一抽一調,以保證前線的需要。

    又由于未能根據沙漠草原地區的特點,組織數量充足的駝馬運輸隊,因而前線需要作戰物資急如星火,而後方的物資遲遲不能前運。

    這也影響了部隊的作戰。

    此外,政一府軍的編制、裝備也極不統一,如毅軍全系大營、淮軍全系小營,在練軍二百餘人的騎兵營中,步槍即有五種之多。

    這樣,不僅影響後方供一應,也影響作戰指揮。

    這些都說明,平時不切實做好戰備工作,戰時是難以應付裕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