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政府軍抗擊外蒙叛軍向内蒙的進犯
關燈
小
中
大
一、雙方作戰部署
沙俄煽動哲裡木盟某些反動王公響應庫倫“獨立”的一陰一謀失敗後,即唆使哲布尊丹巴集一團一出兵進攻内蒙古。
外蒙叛軍在向内蒙進攻之前,沙俄前駐華公使廓索維慈、伊爾庫茨克軍區哥薩克騎兵隊長葛布利克大尉等,親自參加了庫倫王公大臣會議,出謀劃策。
會議确定分兵三路向内蒙進攻:一路由反動王公松木彥、内蒙叛匪頭子巴布紮布、渠魁蘇帶領叛軍和土匪七八千人,沿錫林郭勒盟東北部、昭烏達盟的林西一線向内蒙東南及東北部進犯;一路由原内蒙科爾沁左翼後旗叛國王公那遜阿爾畢吉呼、原呼倫貝爾叛國分子達木丁蘇倫帶領叛軍四千餘人,沿庫張公路向内蒙中部進犯;另一路由土謝圖汗部盟長察克都爾劄布和内蒙叛國分子海山、錫勒圖喇嘛、陶什陶胡、東西盟統帥班的達(即王德呢嗎)等率領叛軍數千人,進犯内蒙西部的中公旗(今内蒙烏拉特中後聯合旗)、武川、四子王旗、陶林(今内蒙察哈爾右翼中旗)等地。
各路叛軍中均有沙俄軍官充當軍事顧問,進行指揮。
1912年底,叛軍竄入内蒙,氣焰極為嚣張,在很短時間内,先後侵占了昭烏達盟北部和多倫、張家口以北及一陰一山北麓廣大地區。
叛軍所到之處,焚毀村落,搶掠寺廟集鎮,殘殺居民,農牧業生産遭到嚴重破壞。
内蒙各族人民不堪叛軍的蹂一躏,紛紛逃亡。
内蒙駐軍也頻頻告急。
而當時的北京政一府卻認為“庫兵雖有南犯之耗”,但“為數無多,防剿尚易”,隻需“扼要防堵,以杜竄擾,毋庸派兵會剿”。
①并把希望寄托在中俄談判上。
沙俄指使叛軍入侵和大肆一騷一擾内蒙的嚴重罪行,激起了我國各族人民的義憤。
北京政一府在國内輿論的譴責下,才命參謀部、陸軍部統一指揮熱河、察哈爾、山西、綏遠等地的駐軍進行反擊。
當時的兵力分布如下: 開魯、赤峰、朝一陽一、承德、古北口至豐甯一帶,駐有熱河新軍、毅軍、第四師和第二十八師各一部,以及直隸、奉天、熱河、古北口巡防隊等,共二萬一千四百人,烏珠穆沁、多倫、打馬諾爾(今河北張北東三十五公裡)一帶,駐有第一師、第四師各一部以及淮軍、毅軍、察哈爾馬隊、禁衛軍、宣化巡防隊等共四千人;張家口、宣化、豐鎮、一陽一高一帶,駐有第一師一部、淮軍、保衛軍以及山西、宣化巡防隊和巡警、綠營等,共九千一百人;陶林、歸化(今内蒙呼和浩特市)、包頭一帶駐有第一師一部、山西巡防隊、綏遠陸軍、禁衛軍、綠營兵等,共五千四百餘人。
總計共有官兵三萬九千九百餘人,大炮五十四門,機關槍四十八挺。
以後随着戰争形勢的發展,又陸續增調大批援軍。
二、内蒙中、西部的作戰 1913年8月,王德呢嗎等率叛軍數千人進犯内蒙中、西部地區,滂江(今内蒙蘇尼特右旗東二十五公裡)、拜申圖(今内蒙烏拉特中後聯合旗東北三十公裡)、大佘太諸要隘相繼失陷,匪氛頗為猖獗。
王德呢嗎還遣軍一部竄犯後套地區,脅迫各盟旗出兵,繞道圍攻包頭,于是“晉甘邊境,一騷一然不靖”②。
綏遠将軍張紹曾任命駐大同、包頭一線之晉軍第一師旅長劉廷森為西路司令,旅長陳希義為東路司令(以上兩路仍歸該師師長孔庚指揮),駐歸化之朱泮藻為中路司令,各率所部協同防禦,相機進剿。
以上總兵力約四千餘人。
(一)粉碎叛軍對後套的進攻 1913年5月下旬,内蒙西部地區的形勢日益緊張。
西路軍已退到鄂爾多斯旗(今内蒙包頭西南一帶地區),包頭等地相繼告危。
張紹曾立即派兵增援。
6月初,得到增援的西路軍與叛軍進行多次戰鬥,均獲勝利,遂采取分進合擊之策:趙守钰一團一從中路、譚湧發一團一從北面、甯雙安一團一從南面,向大佘太等地發起進攻。
6月9日,劉 廷森所率之趙守钰、甯雙安兩一團一,與叛軍千餘人于老爺廟遭遇,将該敵擊退。
次晨,叛軍分三路來犯,劉廷森率部迎擊,再敗叛軍,收複台梁(大佘太東南二十三公裡)。
此時,譚湧發部由北路襲占了二分子(今内蒙固一陽一西北三十公裡),威脅叛軍後路。
13日,劉廷森令各一團一繼續發動猛攻。
叛軍不支,紛紛逃竄。
劉廷森率部乘勝收複大佘太和台梁南面的烏拉山。
此時,甯夏鎮守使馬福祥率百人路過河套赴京,與王德呢嗎叛軍遭遇。
馬福祥所帶兵力雖少,但能随機應變,以接洽“助戰”為名,于7月2日智擒了匪首王德呢嗎及其參謀官彭索胡鄂木加和統領韓福海等十人。
該股叛軍因無人統率,遂全部潰散。
(二)黑沙土廟、百靈廟之戰 在西路軍肅清竄犯後套叛軍的同時,中路軍亦開始反擊。
5月下旬,叛軍二千餘人盤踞百靈廟東南之黑沙土廟(今内蒙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東南三十五公裡)一帶,另有千餘人據守百靈廟,并由庫倫派後續部隊繼續南來,準備進攻歸化。
朱泮藻決定由新到援軍第八十混成一團一團一長徐廷榮率所部為右支隊;二一團一團一副堵雪笠率該一團一為左支隊;另将所有馬隊編為一一團一,由一團
外蒙叛軍在向内蒙進攻之前,沙俄前駐華公使廓索維慈、伊爾庫茨克軍區哥薩克騎兵隊長葛布利克大尉等,親自參加了庫倫王公大臣會議,出謀劃策。
會議确定分兵三路向内蒙進攻:一路由反動王公松木彥、内蒙叛匪頭子巴布紮布、渠魁蘇帶領叛軍和土匪七八千人,沿錫林郭勒盟東北部、昭烏達盟的林西一線向内蒙東南及東北部進犯;一路由原内蒙科爾沁左翼後旗叛國王公那遜阿爾畢吉呼、原呼倫貝爾叛國分子達木丁蘇倫帶領叛軍四千餘人,沿庫張公路向内蒙中部進犯;另一路由土謝圖汗部盟長察克都爾劄布和内蒙叛國分子海山、錫勒圖喇嘛、陶什陶胡、東西盟統帥班的達(即王德呢嗎)等率領叛軍數千人,進犯内蒙西部的中公旗(今内蒙烏拉特中後聯合旗)、武川、四子王旗、陶林(今内蒙察哈爾右翼中旗)等地。
各路叛軍中均有沙俄軍官充當軍事顧問,進行指揮。
1912年底,叛軍竄入内蒙,氣焰極為嚣張,在很短時間内,先後侵占了昭烏達盟北部和多倫、張家口以北及一陰一山北麓廣大地區。
叛軍所到之處,焚毀村落,搶掠寺廟集鎮,殘殺居民,農牧業生産遭到嚴重破壞。
内蒙各族人民不堪叛軍的蹂一躏,紛紛逃亡。
内蒙駐軍也頻頻告急。
而當時的北京政一府卻認為“庫兵雖有南犯之耗”,但“為數無多,防剿尚易”,隻需“扼要防堵,以杜竄擾,毋庸派兵會剿”。
①并把希望寄托在中俄談判上。
沙俄指使叛軍入侵和大肆一騷一擾内蒙的嚴重罪行,激起了我國各族人民的義憤。
北京政一府在國内輿論的譴責下,才命參謀部、陸軍部統一指揮熱河、察哈爾、山西、綏遠等地的駐軍進行反擊。
當時的兵力分布如下: 開魯、赤峰、朝一陽一、承德、古北口至豐甯一帶,駐有熱河新軍、毅軍、第四師和第二十八師各一部,以及直隸、奉天、熱河、古北口巡防隊等,共二萬一千四百人,烏珠穆沁、多倫、打馬諾爾(今河北張北東三十五公裡)一帶,駐有第一師、第四師各一部以及淮軍、毅軍、察哈爾馬隊、禁衛軍、宣化巡防隊等共四千人;張家口、宣化、豐鎮、一陽一高一帶,駐有第一師一部、淮軍、保衛軍以及山西、宣化巡防隊和巡警、綠營等,共九千一百人;陶林、歸化(今内蒙呼和浩特市)、包頭一帶駐有第一師一部、山西巡防隊、綏遠陸軍、禁衛軍、綠營兵等,共五千四百餘人。
總計共有官兵三萬九千九百餘人,大炮五十四門,機關槍四十八挺。
以後随着戰争形勢的發展,又陸續增調大批援軍。
二、内蒙中、西部的作戰 1913年8月,王德呢嗎等率叛軍數千人進犯内蒙中、西部地區,滂江(今内蒙蘇尼特右旗東二十五公裡)、拜申圖(今内蒙烏拉特中後聯合旗東北三十公裡)、大佘太諸要隘相繼失陷,匪氛頗為猖獗。
王德呢嗎還遣軍一部竄犯後套地區,脅迫各盟旗出兵,繞道圍攻包頭,于是“晉甘邊境,一騷一然不靖”②。
綏遠将軍張紹曾任命駐大同、包頭一線之晉軍第一師旅長劉廷森為西路司令,旅長陳希義為東路司令(以上兩路仍歸該師師長孔庚指揮),駐歸化之朱泮藻為中路司令,各率所部協同防禦,相機進剿。
以上總兵力約四千餘人。
(一)粉碎叛軍對後套的進攻 1913年5月下旬,内蒙西部地區的形勢日益緊張。
西路軍已退到鄂爾多斯旗(今内蒙包頭西南一帶地區),包頭等地相繼告危。
張紹曾立即派兵增援。
6月初,得到增援的西路軍與叛軍進行多次戰鬥,均獲勝利,遂采取分進合擊之策:趙守钰一團一從中路、譚湧發一團一從北面、甯雙安一團一從南面,向大佘太等地發起進攻。
6月9日,劉 廷森所率之趙守钰、甯雙安兩一團一,與叛軍千餘人于老爺廟遭遇,将該敵擊退。
次晨,叛軍分三路來犯,劉廷森率部迎擊,再敗叛軍,收複台梁(大佘太東南二十三公裡)。
此時,譚湧發部由北路襲占了二分子(今内蒙固一陽一西北三十公裡),威脅叛軍後路。
13日,劉廷森令各一團一繼續發動猛攻。
叛軍不支,紛紛逃竄。
劉廷森率部乘勝收複大佘太和台梁南面的烏拉山。
此時,甯夏鎮守使馬福祥率百人路過河套赴京,與王德呢嗎叛軍遭遇。
馬福祥所帶兵力雖少,但能随機應變,以接洽“助戰”為名,于7月2日智擒了匪首王德呢嗎及其參謀官彭索胡鄂木加和統領韓福海等十人。
該股叛軍因無人統率,遂全部潰散。
(二)黑沙土廟、百靈廟之戰 在西路軍肅清竄犯後套叛軍的同時,中路軍亦開始反擊。
5月下旬,叛軍二千餘人盤踞百靈廟東南之黑沙土廟(今内蒙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東南三十五公裡)一帶,另有千餘人據守百靈廟,并由庫倫派後續部隊繼續南來,準備進攻歸化。
朱泮藻決定由新到援軍第八十混成一團一團一長徐廷榮率所部為右支隊;二一團一團一副堵雪笠率該一團一為左支隊;另将所有馬隊編為一一團一,由一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