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沙俄策動呼倫貝爾“獨立”和烏泰叛亂

關燈
河東岸集結待命,并發布了所謂“東蒙古獨立宣言”。

    烏泰認為洮南、鎮東(今吉林鎮赉)位居要沖,奪占兩地後,其它各縣即可唾手而得。

     烏泰計劃分三路進兵:以錫勒圖喇嘛為元帥,那孫德格吉勒胡為副元帥,碩代喇嘛圖布新阿木爾為參謀,率四百人為中路,由烏泰王府出發,直取洮南;命葛根喇嘛為統領,協理巴圖吉爾嘎拉為副統領,烏勒木吉為參謀,率五百人為左路,由葛根廟出發,進攻白城子;命嘎欽喇嘛為統領,孟和朝克圖為副統領,布呼吉爾嘎朗為參謀,率三百人為右路,由嘎欽廟出發,進攻突泉,并夾攻洮南;命周福堂、陳輔廷為統領,招集民兵為預備隊,并負責後勤補給。

    同時,催促其它各旗出兵接應。

    但各旗均抱觀望态度,未敢馬上附從。

     8月中旬,烏泰叛軍迅速一逼一近洮南。

    知府孫葆瑨急電趙爾巽告急求援。

    趙爾巽召開緊急軍事會議,決定在奉天(今遼甯沈一陽一市)成立軍政籌備處,在昌圖設立兵站部;命駐鄭家屯(今内蒙雙遼)巡防隊後路統領第二騎兵旅旅長吳俊升為先鋒,率八個營馳援洮南,都統金壽山部為後續部隊;電請黑龍 江都督宋小濂派兵在嫩江西岸警戒,并進攻鎮國公府;電請吉林都督陳昭常派兵進至伯都讷方向,監視沙俄的動向,并經安廣夾攻劄薩克圖旗(烏泰王府);命新民屯(今遼甯新民)的第二十師一抽一調步、騎、炮、工兵共二千人(攜大炮九門),第二十四師調騎兵一個旅及右路巡防隊四營,溯遼河北上,至鄭家屯集結待命。

     在各路援軍尚未到達前,孫葆瑨鑒于形勢緊張,兵力單薄,決定采取緩兵之計,先派人與叛軍談判議和。

    結果,被叛軍拒絕。

    孫又用疑兵計,将僅有的二百名城防隊扮作援軍,夜出晝入。

    烏泰受騙,遲遲未敢進攻。

    但孫葆瑨恐日久被敵識破,遂率隊棄城而走。

     在烏泰部署向洮南進攻的同時,科爾沁右翼後旗鎮國公拉喜敏珠爾糾集本旗五百餘人,集結于鎮東城東二十餘裡之包特敖瑞村,以商談民族糾紛為名,邀請城防隊軍官李把總赴宴勸降。

    李不允,被扣留。

    8月20日,拉喜敏珠爾率叛軍攻城。

    該縣知事命哨官李家成率軍一警二百餘人竭力抵抗。

    已通敵的蒙古族士兵乘機在城内放火策應,城防隊不明真象,紛紛潰散,縣知事及李家成遂率餘部撤往白城子。

    鎮東城被叛軍攻陷。

    8月22日,李家成部乘夜發起反攻。

    叛軍疏于戒備,慌忙棄城東竄,于是鎮東失而複得。

     8月28日,由帶隊官王伯龍率領的黑龍江省援軍三百餘人向鎮國公府發起進攻。

    經一日激戰,占領了鎮國公府。

    叛軍向西北方向潰退。

    拉喜敏珠爾非常沮喪,攜家眷逃往劄薩克圖旗的葛根廟。

     8月底,吳俊升部到達洮南,立即向烏泰叛軍發起進攻。

    中路叛軍節節敗退,左右兩路也聞風潰逃。

    最後,叛軍大部撤至歸流河北岸設防。

    此時,歸流河北岸有烏泰叛軍約五千人,南岸有吳俊升等所率之巡防隊約七千人,雙方形成對峙。

    9月12日,吳俊升決定在吉林、黑龍江兩省軍隊協同下,向烏泰叛軍發起進攻。

    在炮兵掩護下,吳部步騎兵強渡歸流河,直下王一爺廟(劄薩克圖旗西北十五公裡)。

    烏泰見庫倫援軍不到,敗局已定,遂率殘部數十騎,攜帶家屬倉皇外逃,經索倫山(今内蒙索倫)入呼倫貝爾境,後乘車經俄境到達庫倫。

    拉喜敏珠爾也率家屬及少數殘兵外逃。

     烏泰等北逃後,劄魯特左旗的協理台吉官布劄普和郭爾羅斯左旗的台吉多爾濟公,糾集烏泰餘一黨一和部分土匪共千餘人發動叛亂,于11月10日攻陷開魯。

    這些叛亂武裝很快被政一府軍鎮壓。

    至此,烏泰殘部全被肅清,沙俄和庫倫叛國集一團一苦心策劃的這次暴亂徹底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