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沙俄策動外蒙“獨立”

關燈
楊增新決定采取以攻為守的方針,即進攻科布多城,牽制外蒙叛軍,使其不敢直趨阿爾泰。

    為此,除令嚴保清、有世兩營駐守察罕通古外,又急電步隊杜發同和李華桢兩營、巡防馬隊李策勝一營、古城旗兵步隊全象一營,迅速進紮錫伯圖(察罕通古西南五十公裡)、察罕通古一帶,“相機進缺;并令哈密之馬隊一營、炮兵一隊,立即起程,令庫車等地添募馬步數營,均作為收複科布多城之預備隊。

    同時,在哈密、巴裡坤、古城、元湖(古城東北一百二十五公裡)、綏來等地增設了馬步炮隊,并改善了台站、電訊及後方補給工作。

     10月下旬,嚴保清、李華桢率步隊兩營向科布多開進。

    當時,北京政一府正準備與沙俄談判,因而下令“切勿輕率進兵,緻礙大局”①,嚴、李兩營被迫于11月24日退回察罕通古。

    于是,收複科布多的計劃遂被擱置。

     1912年12月10日,丹必占燦率叛軍數千人在科布多城附近大肆搶掠,并聲言不日進攻阿爾泰。

    楊增新增派步馬隊各兩營,進駐元湖、察罕通古一帶;并令嚴保清營開往布爾根河,與帕勒塔撥出的一營共同守衛該處;派一團一長張鍵到察罕通古統一指揮該地駐軍。

    楊增新根據袁世凱的旨意,下達了“敵來則痛擊,敵去則嚴備”的“正當防禦”方針①,一再告誡部隊不要向科布多進軍。

     1913年1月末,丹必占燦率千餘人侵入阿爾泰區境内,駐紮于距布爾根河兩站的烏梁海大廟。

    同時,由沙俄領事出面,阻止政一府軍進駐烏梁海的薩克賽河一帶(今蒙古烏列蓋西南一帶),并派俄軍官兵九人“假道”政一府軍駐地赴科布多,借以偵察軍情。

     4、5兩月,叛軍趁天暖雪消,積極整修道路,前送武器彈藥,籌備給養,作進攻作戰的準備。

     6月17日,叛軍近萬人由蒿不都喀勒五蘇山分三路竄犯:一路由烏梁海大道進攻布爾根河,一路由包墩慶(察罕通古北約三站地),一路由五雲集(察罕通古東約一站地)夾攻察罕通古。

    當時河水暴一漲,叛軍先頭部隊被阻于包墩慶。

    楊增新立即調元湖炮隊趕赴察罕通古支援。

    7月4日夜,叛軍四五千人在俄軍協助下,向察罕通古發起進攻。

    張鍵率部依托工事抵抗,5日拂曉發起反擊,斃敵二百餘人,将敵擊退。

    這時,丹必占燦正率叛軍三千人由烏梁海向布爾根河開進,并拟分兵繞道切斷楊軍後路。

    楊增新為了縮短戰線,決定将駐布爾根河之馬步兩營撤至察罕通古,使該處兵力增至馬步七營、炮隊一連;同時,調馬步七營分駐元湖、烏什克等處,加強察罕通古後方之防禦。

     7月11日晨,叛軍馬隊三千餘人再次從察罕通古正面發起進攻。

    張鍵率部反擊,敵敗竄山中。

    另路叛軍七八百人,繞至察罕通古南面山中,向守軍第四營發炮轟擊。

    張鍵急派備補營長馬得貴、一團一副楊慶明率隊前往支援。

    經四小時激戰,将敵擊退,營長馬得貴不幸陣亡。

    是役,先後擊斃叛軍三百餘名、戰馬五百餘匹。

     外蒙叛軍連遭失敗,銳氣大挫。

    不久,其統兵官“照會”政一府軍,提出兩軍“各輯地界”,并約“趁機退兵”②。

    楊增新亦列舉不利于繼續作戰的各種“理由”,密陳北京政一府,主張妥協停戰。

    因此,喪失了乘勝反擊的時機。

     9月間,沙俄侵略者乘伊犁援軍回防之機,以中國士兵刺傷俄領事為借口,出動俄軍一混成旅(約千餘人),侵入阿爾泰首府承化寺(今新疆阿勒泰)一帶,又派俄兵數百人,侵占了布爾根河。

    同時,威脅利誘阿爾泰辦事長官帕勒塔背叛祖國,宣布“獨立”。

    10月初,帕勒塔盜用“阿爾泰辦事長官”的名義,與沙俄駐阿爾泰領事簽訂了所謂《臨時條約》;12月,又簽訂了《中俄軍隊停戰條約》,允許俄軍和外蒙叛軍駐紮阿爾泰區東部,規定新疆援軍撤出察罕通古。

    消息傳開,全國輿論嘩然,紛紛向北京政一府提出質問。

    北京政一府不得不下令将叛國分子帕勒塔撤職,并宣布由帕勒塔與沙俄非法簽訂的“條約”一概無效。

    經多次交涉,直至1915年3月,才确定外蒙叛軍退出阿爾泰地區,新疆援兵從察罕通古退駐元湖,沙俄撤走部分侵略軍,但仍有兩連騎兵留駐該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