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節 護法戰争的曆史意義和失敗的主要原因

關燈
過這次戰争的慘痛教訓,孫中山斥責南北軍閥乃是一丘之貉,無疑是認識上的一大進步。

    曆史再次證明,在中國,任何革命的階級或政一黨一,不建立自己的武裝,要想取得革命的勝利,是不可設想的。

     (三)缺乏集中統一的指揮和 協調一緻的軍事行動 南方參加護法的軍隊共約十幾萬人,并不少于北洋軍的實際參戰兵力,如果能服從軍政一府的統一指揮,按照統一的作戰計劃,集中兵力于主要戰場,互相協同配合,是有可能打赢這場戰争的。

    根據北軍先圖湘、再圖粵的作戰企圖,粵、桂護法軍如能與程潛所統湘軍密切協同,從正面反擊北軍,并在攻占嶽一陽一後,在湖北黎、石所部配合下,迅速攻鄂,滇黔軍方面,以部分兵力牽制劉存厚所統之川軍,以大部兵力出湘西側擊攻湘之北軍,或經湘西出鄂西,與黎、石所部一起東攻武漢,對北軍實行戰略夾擊,那麼整個戰場的形勢就将為之改觀。

    無奈,桂軍的作戰目的僅在控制湘省,滇軍的作戰目的意在攫取四川,根本不服從軍政一府的領導和指揮,隻顧各自的政治需要,在不同的戰場獨立決定戰守進退。

    結果,湖北的黎、石部因得不到援助而失敗,從而使北軍毫無後顧之憂地向湘南節節進一逼一,如果不是吳佩孚中途頓兵,粵省也将難保。

    滇黔軍雖然攻占了四川,卻對于戰争全局毫無裨益。

     由于參戰南軍主張不同,各懷私圖,因而不僅缺乏戰略協同,而且也缺乏戰役協同。

    當北軍攻占嶽一陽一時,桂軍竟棄長沙而走;後湘、粵軍組織反擊,雖然取得了擊敗北軍左路軍的重大勝利,但因退駐衡一陽一的桂軍按兵不動,緻使湘粵軍在反攻奏捷後,又被北軍中路抄襲後路,不得不退守桂邊,喪失了扭轉戰局的大好時機。

     以上說明,即使是正義的戰争,如果沒有明确一緻的戰略目标,沒有集中統一的指揮和協調一緻的作戰行動,要奪取戰争的勝利也是困難的。

     在護法戰争中,南方軍政一府固然未能達到預期的目的,但北洋政一府也未能實現其“武力統一”的圖謀。

    究其原因,除了戰争的非正義一性一、發動内戰不得人心外,還由于北洋政一府内部直皖軍閥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對護法政一府的态度各異。

    戰争之初,段祺瑞驅使直系軍隊打頭陣,本想一箭雙雕,既實現其“武力統一”南方的計劃,又借機削弱直系的力量。

    直系軍閥也不甘為段祺瑞火中取栗,為了保存實力,參戰部隊消極怠戰,以至自動停戰,緻使段祺瑞的作戰計劃一再受挫,武力統一的目标未能實現。

    此外,北洋政一府所遣各軍,是由各省鎊地一抽一派的,數量雖多,武器也較優良,但大多軍事素質低下,作戰指揮拙劣,士氣低落,軍紀敗壞,一遇南軍的認真抵抗或進攻,就屢屢敗北。

    在攻湘作戰中,先受阻于賀家山,繼敗于嶽一陽一,再挫于攸縣,損失都相當慘重;至于四川,北洋政一府雖多方扶植劉存厚,也未能挽回敗局;粵閩方向,雖調兵遣将,也未能阻止陳炯明部的深入。

    這一切表明,北洋軍的戰鬥力也極為有限。

     為期一年零三個月的護法戰争,以其失敗的結局最後宣告了資産階級共和國方案的徹底破産,宣布了民族資産階級領導的舊民一主主義革命的徹底失敗。

    此後,中國陷入了連綿不斷的軍閥混戰的慘禍之中。

    面對嚴酷的現實,無數先進的中國人為國家和民族積極尋找新的解放道路,這就是無産階級領導的新民一主主義革命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