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護法軍政府改組與孫中山離粵

關燈
在粵省四周軍事鬥争激烈進行的同時,廣東護法軍政一府内部的鬥争也愈演愈烈。在桂系軍閥和非常國會中的政學系①的幹擾破壞下,護法軍政一府的處境日趨困難,終于到了難以為繼的地步。

    經濟上,桂系軍閥對軍政一府實行财政封鎖。廣東本為富裕省份,每年收入約在一千五百萬元以上,居當時全國之首。孫中山曾期望:“若能就其中籌款數十萬為國會經費,則國會之基礎定矣”①。但是,桂系軍閥控制着全省的财政收入,根本不讓軍政一府插手,并分文不給。軍政一府所負擔的國會議員的薪水、陳炯明所統粵軍的軍饷和各項行政開支,僅靠從海外華僑中募捐,以緻“極為竭蹶”①。粵督莫榮新看到軍政一府經濟拮據的窘狀,幸災樂禍地說:“孫某之政一府,空頭之政一府也,彼無兵無饷,吾輩但取不理之态度,彼至不能支持之時,自然解散而去”①。充分暴露了他的險惡用心。

    軍事上,桂系軍閥對服從軍政一府領導的軍隊進行分化打擊和排擠。在這次護法戰争中,軍政一府本身的軍事力量屈指可數。當時,北京政一府密探馬鳳池曾向段祺瑞報告說:“查孫文在粵另立政一府,所恃陸軍勢力,隻有張開儒、方聲濤兩師及林虎一旅。林逆遠駐雷州,形勢隔禁;實僅張、方之兩師,可資召号;他則魏邦平之警察兵,可湊數耳”②。實際上,真正聽從軍政一府号令的軍隊遠少于該密探的報告。當時,林虎已死心踏地地為陸榮廷效命,方聲濤也唯唐繼堯之令是從,真正屬于軍政一府管轄的隻有程璧光的部分海軍,張開儒所屬部分滇軍和陳炯明之粵軍。就是這一點軍隊,還不斷受到桂系軍閥的拉攏、分化與打擊。程璧光在1917年10月接受陸榮廷每月饋贈十萬元軍饷後,就投靠了桂系軍閥,進而對孫中山的革命活動加以掣肘。軍政一府陸軍總長張開儒堅決擁護孫中山,遵從孫中山的領導,卻遭到莫榮新與政學系骨幹李根源的誣陷。後來莫竟背着孫中山擅将張開儒囚禁,把駐粵滇軍的領導權交給了李根源。軍政一府剛剛組建的二十營粵軍,也不斷受到莫榮新的打擊和排擠,被調往攻閩戰常這樣,擁護軍政一府的部隊,不是被桂系軍閥拉走,就是被擠走或竊奪了領導權,使孫中山成了無兵可統、無将相随的空頭元帥。

    政治上,桂系軍閥一陰一謀改組軍政一府,擠走孫中山。桂系軍閥千方百計幹擾破壞軍政一府行動的目的,是要趕走孫中山。當他們發現孫中山意志堅決,拒不離粵時,遂采取拉攏國會議員中的政學系成員,一陰一謀改組軍政一府的辦法,剝奪孫中山的領導權。1918年1月,桂系軍閥勾結滇、粵、湘等省軍閥,拉攏非常國會中的政學系議員及革命一黨一中持不同政見者,發起成立“西南各省護法聯合會”,作為西南護法各省的統一組織,一陰一謀奪取護法戰争的領導權,架空廣州護法軍政一府。由于“聯合會”不受軍政一府領導,并議定由岑春煊擔任議和總代表,公然主張南北妥協,放棄武裝鬥争,因而遭到孫中山和國會中部分議員的堅決反對。

    政學系議員和舊國民一黨一中的不堅定分子如吳景濂、褚輔成之流,見以“聯合會”取代軍政一府的一陰一謀難以得逞,又秉承桂系軍閥的旨意,提出了改組軍政一府的主張,将大元帥制改為總裁合議制,借以排斥孫中山對護法戰争的領導權。孫中山堅決反對改組軍政一府,指出軍政一府的大元帥制是符合民國約法中“元首政治”這一規定的,改變此制,“與約法相違背”。陳炯明、孫洪伊等也相繼通電反對改組軍政一府。但是,在政學系的活動下,非常國會于1918年5月4日通過了《修正軍政一府組織法》,決定将大元帥制改為總裁合議制。孫中山當即向非常國會辭去大元帥職,并發表通電揭露西南軍閥破壞護法運動的種種罪行,指出:“顧吾國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與北如一丘之貉”①。5月20日,非常國會選舉唐紹儀、唐繼堯、孫中山、伍廷芳、林葆怿、陸榮廷和岑春煊七人為總裁,廢除大元帥制。21日,推舉岑春煊為主席總裁。同日,孫中山憤而離開廣州,前往上海,表示與西南軍閥決裂。自此以後,護法軍政一府完全為軍閥官僚所控制,成了與北洋政一府妥協的議和機構。

    在南方護法軍政一府内部矛盾激化的同時,北洋政一府内部直、皖兩大派系之間的矛盾也在發展。1918年8月,吳佩孚等公開通電主張“和平”,反對段祺瑞的“武力統一”政策。護法軍政一府也複電贊成和平。此後,各地區的戰争基本上均已停止。

    1918年9月,馮國璋總統任期屆滿②,安福系③一操一縱國會,選舉徐世昌為大總統。徐上台後,為了順應國内外要求和平的空氣,免去了段祺瑞國務總理職務。11月16日,對北軍前線部隊發布停戰令,并倡議召開南北和平會議。1919年2月,南北政一府代表開始在上海議和。雙方代表表面上是讨論恢複約法和舊國會,實際上卻在如何劃分地盤等問題上進行新的角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