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粵、閩、贛地區的作戰

關燈
一、作戰雙方的企圖及部署 奪取便東,是段祺瑞“武力統一”戰略中最根本的任務。

    段政一府認為:“欲謀統一,必先收粵,粵不下,湘不安,戰局不了,國是不定”②。

    因此,在1917年9月傅良佐帶北軍入湘時,北洋政一府就同時指令閩、贛、浙省軍隊和瓊州龍濟光部,對粵拾同時并舉,協力進攻”,以策應湘省作戰。

    其攻粵部署是:龍軍直取欽(州)、廉(州)、高(州)、雷(州)地區,東圖廣州,并切斷粵桂通路;福建派兩混成旅沿汀江入粵,進占嘉應州(治今梅州市)、惠州(治今惠州市)地區,西攻廣州,江西派一混成旅逾大庾嶺,入韶州(治今韶關市)地區,南攻廣州,形成三面夾擊之勢。

    ①10月23日,北洋政一府收買廣東潮梅鎮守使莫擎宇,宣告“對省獨立”,與廣東省政一府脫離關系,直接聽命于北京政一府,并立即派兵攻打惠州。

    ① 莫擎宇發難興兵,為北洋政一府大舉圖粵制造了契機。

    10月24日,閩督李厚基在段政一府授意下通電支持莫擎宇,并令汀漳鎮守使兼北洋第十四混成旅旅長臧緻平率兵十營進援。

    此後不久,龍濟光也由瓊州出兵,抄襲粵省側背。

    于是,段系軍隊攻粵之戰全面展開。

     1917年11月10日,陸榮廷在梧州召開軍事會議,讨論粵省飽防作戰計劃。

    參加會議的除桂系要員外,還有孫中山的代表胡漢民、海軍總司令程璧光、廣東省長李耀漢等。

    會上,軍政一府代表提出應将屢與軍政一府為敵的廣東督軍陳炳焜調離,并要求将已編為警衛軍的原省長朱慶瀾的二十營軍隊,重歸陳炯明統帶①。

    陸榮廷表示“讓步”,建議調陳炳焜為讨龍軍總司令(後改為李烈鈞),但同時要求陳炯明率所部二十營協助攻閩,借以削弱軍政一府的勢力。

    會議推舉陸榮廷為兩廣巡閱使兼廣東督軍,陸自稱“年老多脖,派其親信、原廣惠鎮守使莫榮新代理廣東督軍。

     莫榮新上任後,鑒于莫擎宇盤踞潮汕,李厚基出兵援潮,在陸榮廷的授意下,決定在進剿莫擎宇部之同時,實施大規模攻閩作戰,以策應湘省軍事。

    11月27日,由程璧光出面,召集滇軍總司令李烈鈞、粵軍總司令陳炯明、督軍署參謀長郭椿森以及胡漢民、汪一精一衛等,在廣州海珠開軍事會議,商訂攻閩方略。

    決定成立“征閩海陸聯合軍”,以程璧光為總司令,指揮海軍、滇軍、粵軍三支部隊,分五路攻閩。

    兵力包括駐粵海軍全部,陳炯明之粵軍二十營,駐粵滇軍全部,和粵省地方軍八營,桂軍一支隊。

    具體部署是:以陳炯明部二十營進攻漳州,為第一路;李烈鈞統率滇軍兩個師進攻汀州(今長汀),為第二路;沈鴻英率“平潮軍”②十二營進攻上杭,為第三路;劉志陸率“平潮軍”十五營進攻诏安,為第四路;程璧光率海軍艦隊襲擊福州,為第五路。

    計劃确定不久,得悉龍濟光于12月11日由瓊州出兵攻粵,遂重新調整部署:由攻閩粵軍總司令陳炯明繼續率所部進攻閩省;以駐粵滇軍第六軍軍長方聲濤為征閩靖國軍總指揮,率所部第八旅(旅長伍毓瑞)、第九旅(旅長夏述唐)進駐潮、汕①,策應陳炯明部作戰;以李烈鈞為讨龍軍總指揮,率沈鴻英、林虎兩支部隊赴粵東南抵禦龍濟光部;海軍則全部參加讨龍作戰。

     二、攻閩之戰(參見附圖三十四) (一)雙方兵力及作戰部署 陳炯明于1917年12月8日就任攻閩粵軍總司令職後,便着手進行作戰準備。

    由于原二十營粵軍裝備低劣,每營僅有槍二三百支,莫榮新又從中掣肘,除撥少量開拔費外,饷彈方面概不負責。

    陳炯明等深感實力單薄,出兵困難,在征得孫中山同意後,施行一項擴充實力的方案:一面向地方士紳借槍,一面向海外革命人士募捐饷款。

    其中規定,能募到人槍二百者為營長,人槍六十者為連長,人槍二十者為排長,不願擔任軍職的按槍付錢。

    經過一番努力,共籌集到各種槍二千餘支,子彈數萬發。

    這樣,加上滇軍方聲濤部,攻閩軍總數達二萬人左右。

    陳炯明将攻閩軍編為若幹個支隊,每支隊轄二至四個營不等①,任鄧铿為參謀長。

     1918年1月25日,陳炯明在廣州誓師攻閩。

    27日,率主力部隊離開廣州,開赴汕頭。

     這時,閩省全部軍隊約有三個師的兵力,其中有福建第一旅(旅長姚建屏)駐福州;北洋第十混成旅(旅長唐國谟)駐廈門;北洋第十四混成旅(旅長臧緻平)駐诏安;閩省清鄉隊(總司令張清汝)駐延平(今南平市)。

    另有巡防隊約四個一團一分駐各地。

    總計二萬二千餘人。

    閩督李厚基得到粵軍将要攻閩的情報後,一面調唐國谟等部開赴永定、上杭一帶趕築工事,準備抗擊粵軍,一面疊電北洋政一府派兵援閩。

     早在1917年11月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