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粵、閩、贛地區的作戰
關燈
小
中
大
北洋政一府看到潮梅的莫擎宇部将被粵軍剿滅,閩省兵力單薄,岌岌可危,感到“閩或有失,浙必動搖,粵、閩、湘、桂聯成一片,大局益不易收拾,斯時政一府處置愈難”②,于是急派馮玉祥第十六混成旅由直隸廊坊南下援閩(馮旅到江蘇浦口後又改援湘西),繼而又令浙江童葆暄師赴閩助戰。
(二)粵軍三路攻閩 1918年2月中旬,攻閩粵軍進抵潮州(今潮安)、汕頭一帶。
但是,陳炯明對攻閩作戰并不熱心,部隊進抵潮汕地區後,忙于招兵索饷,培植個人勢力,遲遲不向閩省發動進攻,緻使北軍得以從容調遣兵力,擴充力量,加強并完善了在閩西南的防禦部署。
3月22日,孫中山緻電陳炯明,指出:“若乘敵軍初到,地形未谙,利用内應,猶可先發制人”,宜“速下攻擊命令”。
③但陳炯明以“布置未周”為借口,對孫中山之電令置若罔聞。
4月5日,孫中山再次緻電陳炯明,嚴厲指出:“援閩之舉,準備已久”,“惟攻擊之令,至今寂然無聞,敵備日增,且狃于嶽長之役,虜氣益驕,我軍頓兵不進,足以示弱”,“況段賊複出,積極圖南,我軍從事準備,增力幾何?而彼則恃有外援,愈久則力愈充,及今圖之,惟在速戰”。
①孫中山着眼全局,曉以利害,催陳速戰,是很有道理的。
陳炯明部在粵閩邊境滞留三個月,确已錯過了大好戰機。
在此期間,其它戰場的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
在湘省,北軍陷嶽一陽一,占長沙,正向湘南推進;在江西,陳光遠已調遣兵力,襲占廣東南雄;在閩省,不僅防禦準備日臻完善,而且浙江援軍已經入閩,軍事力量已得到較大加強。
總之,整個形勢對攻閩粵軍越來越不利。
到5月初,攻閩粵軍已擴充至三十營,約一萬二千人。
在孫中山和粵軍将領的一逼一促下,陳炯明才下達進攻命令。
其第一階段作戰計劃是:許崇智第二支隊四個營為左路,從蕉嶺向武平、上杭進攻,得手後,進規長廷連城;陳炯明親自指揮第一、三、四支隊和預備隊為中路,分兩路進攻,以第一支隊和預備隊共五營,從大埔進攻永定,得手後,進規龍岩,第三、四兩個支隊共六營,從饒平(今三饒)進攻柏嵩關以規平和;右路則由參謀長鄧铿指揮,包括第五支隊三營和遊擊二營,集中于澄海、黃岡(今饒平)以監視诏安、雲霄之敵。
粵軍指揮部設在三河壩。
5月10日,粵軍發動全面進攻。
由于許崇智在民國元年曾任閩軍師長,較有聲望,戰前已運動駐武平的一個營和駐上杭的一個大隊倒戈附粵,故該路進展順利,當日即占領武平,三日後占領上杭。
因中路李炳榮第一支隊進攻永定受阻,許崇智當即派出二營增援,始克永定。
中路第三、四支隊也順利攻占柏嵩關。
這樣,閩軍第一道防線完全被突破,粵軍向閩省推進達五十公裡,基本完成了第一階段作戰任務。
粵軍稍事休整後,即準備實行第二階段作戰計劃。
左路許崇智部分為二支,一從上杭進攻連城、永安,規取沙縣;一取長廷清流、歸化(今明溪)、将樂、順昌,然後進占延平;中路李炳榮第一支隊和熊略預備隊分别進攻龍岩、南靖;羅紹雄、鄧本殷第三、四支隊進攻平和,攻取漳州;右路洪兆麟第五支隊進攻雲霄、漳浦。
各路若進展順利,則繼續向縱深發展,夾擊福州。
不料部隊尚未行動,從浙江援閩的童葆暄第一師已抵前線,閩、浙軍隊聯合發起反攻,戰局急劇逆轉。
(三)閩浙聯軍大舉反攻 1918年5月20日,北京政一府任命張懷芝為援粵總司令,吳佩孚為援粵副司令,調集北方各省軍隊組成援粵軍,拟分三路攻粵。
段祺瑞野心勃勃,企圖一口吞并粵剩但是,吳佩孚對任其為援粵副司令一事不予理睬;張懷芝則在湘東作戰時吓破了膽,已無攻粵的勇氣;各拾援粵”軍也相互觀望,遲遲不動;隻有東線李厚基,處在粵軍進攻正面,為保住地盤,不得不拚力作戰。
5月底,童葆暄率浙軍第一師趕到前線後,北洋政一府任命李厚基為閩浙援粵軍總司令,童葆暄為副司令。
6月4日,閩浙聯軍分兵三路,向粵軍發動全線反攻:以臧緻平旅為左路,拟突破诏安、黃岡粵軍陣地,進窺潮汕;童葆暄師為中路,從平和進攻柏嵩關,然後進取斑陂,控扼韓江,威脅粵軍總指揮部所在地三河壩;唐國谟旅為右路,收攏被許崇智部擊散之潰兵,拟先取龍岩、上杭、永定,然後改取守勢,牽制粵軍左翼兵力。
閩浙聯軍投入反攻之總兵力約一萬五千人,基本企圖是左攻右守,首先進占潮汕,同時襲取大埔、三河壩,将粵軍南北割裂,進而各個擊破。
此時,陳炯明與方聲濤之間已出現隔閡,滇軍隔岸觀火,消極怠戰。
粵軍右路兵少力弱,饷彈不繼,在閩軍臧緻平旅的反擊
(二)粵軍三路攻閩 1918年2月中旬,攻閩粵軍進抵潮州(今潮安)、汕頭一帶。
但是,陳炯明對攻閩作戰并不熱心,部隊進抵潮汕地區後,忙于招兵索饷,培植個人勢力,遲遲不向閩省發動進攻,緻使北軍得以從容調遣兵力,擴充力量,加強并完善了在閩西南的防禦部署。
3月22日,孫中山緻電陳炯明,指出:“若乘敵軍初到,地形未谙,利用内應,猶可先發制人”,宜“速下攻擊命令”。
③但陳炯明以“布置未周”為借口,對孫中山之電令置若罔聞。
4月5日,孫中山再次緻電陳炯明,嚴厲指出:“援閩之舉,準備已久”,“惟攻擊之令,至今寂然無聞,敵備日增,且狃于嶽長之役,虜氣益驕,我軍頓兵不進,足以示弱”,“況段賊複出,積極圖南,我軍從事準備,增力幾何?而彼則恃有外援,愈久則力愈充,及今圖之,惟在速戰”。
①孫中山着眼全局,曉以利害,催陳速戰,是很有道理的。
陳炯明部在粵閩邊境滞留三個月,确已錯過了大好戰機。
在此期間,其它戰場的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
在湘省,北軍陷嶽一陽一,占長沙,正向湘南推進;在江西,陳光遠已調遣兵力,襲占廣東南雄;在閩省,不僅防禦準備日臻完善,而且浙江援軍已經入閩,軍事力量已得到較大加強。
總之,整個形勢對攻閩粵軍越來越不利。
到5月初,攻閩粵軍已擴充至三十營,約一萬二千人。
在孫中山和粵軍将領的一逼一促下,陳炯明才下達進攻命令。
其第一階段作戰計劃是:許崇智第二支隊四個營為左路,從蕉嶺向武平、上杭進攻,得手後,進規長廷連城;陳炯明親自指揮第一、三、四支隊和預備隊為中路,分兩路進攻,以第一支隊和預備隊共五營,從大埔進攻永定,得手後,進規龍岩,第三、四兩個支隊共六營,從饒平(今三饒)進攻柏嵩關以規平和;右路則由參謀長鄧铿指揮,包括第五支隊三營和遊擊二營,集中于澄海、黃岡(今饒平)以監視诏安、雲霄之敵。
粵軍指揮部設在三河壩。
5月10日,粵軍發動全面進攻。
由于許崇智在民國元年曾任閩軍師長,較有聲望,戰前已運動駐武平的一個營和駐上杭的一個大隊倒戈附粵,故該路進展順利,當日即占領武平,三日後占領上杭。
因中路李炳榮第一支隊進攻永定受阻,許崇智當即派出二營增援,始克永定。
中路第三、四支隊也順利攻占柏嵩關。
這樣,閩軍第一道防線完全被突破,粵軍向閩省推進達五十公裡,基本完成了第一階段作戰任務。
粵軍稍事休整後,即準備實行第二階段作戰計劃。
左路許崇智部分為二支,一從上杭進攻連城、永安,規取沙縣;一取長廷清流、歸化(今明溪)、将樂、順昌,然後進占延平;中路李炳榮第一支隊和熊略預備隊分别進攻龍岩、南靖;羅紹雄、鄧本殷第三、四支隊進攻平和,攻取漳州;右路洪兆麟第五支隊進攻雲霄、漳浦。
各路若進展順利,則繼續向縱深發展,夾擊福州。
不料部隊尚未行動,從浙江援閩的童葆暄第一師已抵前線,閩、浙軍隊聯合發起反攻,戰局急劇逆轉。
(三)閩浙聯軍大舉反攻 1918年5月20日,北京政一府任命張懷芝為援粵總司令,吳佩孚為援粵副司令,調集北方各省軍隊組成援粵軍,拟分三路攻粵。
段祺瑞野心勃勃,企圖一口吞并粵剩但是,吳佩孚對任其為援粵副司令一事不予理睬;張懷芝則在湘東作戰時吓破了膽,已無攻粵的勇氣;各拾援粵”軍也相互觀望,遲遲不動;隻有東線李厚基,處在粵軍進攻正面,為保住地盤,不得不拚力作戰。
5月底,童葆暄率浙軍第一師趕到前線後,北洋政一府任命李厚基為閩浙援粵軍總司令,童葆暄為副司令。
6月4日,閩浙聯軍分兵三路,向粵軍發動全線反攻:以臧緻平旅為左路,拟突破诏安、黃岡粵軍陣地,進窺潮汕;童葆暄師為中路,從平和進攻柏嵩關,然後進取斑陂,控扼韓江,威脅粵軍總指揮部所在地三河壩;唐國谟旅為右路,收攏被許崇智部擊散之潰兵,拟先取龍岩、上杭、永定,然後改取守勢,牽制粵軍左翼兵力。
閩浙聯軍投入反攻之總兵力約一萬五千人,基本企圖是左攻右守,首先進占潮汕,同時襲取大埔、三河壩,将粵軍南北割裂,進而各個擊破。
此時,陳炯明與方聲濤之間已出現隔閡,滇軍隔岸觀火,消極怠戰。
粵軍右路兵少力弱,饷彈不繼,在閩軍臧緻平旅的反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