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粵、閩、贛地區的作戰

關燈
下,放棄黃岡,退守汕頭。

    陳炯明急調許崇智之左路軍一部增援,企圖趁臧旅立足未穩之際,收複黃岡。

    不料閩軍右路又乘虛而入,攻占永定,許崇智部退守岩前;粵軍中路防線也被浙軍突破。

    激戰日餘,粵軍在初期攻取的閩西南要地又全部喪失。

    接着,閩軍左翼前鋒深入到汕頭一帶,其中路已突破峰市,進一逼一大埔。

    粵軍被動挨打,形勢岌岌可危。

     這時,已經離開廣東護法軍政一府的孫中山,鑒于閩粵戰場形勢惡化,極為焦慮,于6月27日緻電陳炯明,指出:粵省北面,張懷芝已組織軍隊屯集贛南;南面,北軍已由海路運兵二千至汕頭;東面,李厚基、童葆暄大兵壓境。

    攻閩粵軍已處于三面包圍之中,“此時敢冒險進攻則生,不冒險則必緻坐困。

    以攻為守,則士氣壯,響應多,敵膽寒,一進必收奇效。

    否則士氣日喪,響應日微,敵膽日壯,而我以可勝不可敗之兵,據能戰而不能退之地,必無幸免也”。

    ②然而,陳炯明此時對北洋政一府已有“内附之意”①,因此,一面消極防禦,節節退守,一面暗向北軍傳遞函電,以示妥協。

     但是,這時北軍在軍事上疊獲勝利,氣焰正盛,對陳炯明“内附”之表示置之不理,拟乘其鬥志動搖之機,“一擊破之”①。

    于是閩浙軍隊繼續窮追猛打,并以主力從左翼楔入粵境,于7月18日攻占大埔,威脅粵軍總指揮部駐地三河壩。

     在此危急時刻,孫中山再次寫信給陳炯明,向其分析敵我形勢後指出:“兄身當敵沖,後援難恃,強敵在前,所部又饷械俱乏,處此局勢,萬難一操一全勝之算,若審慎求全,則我之兵力有限,敵之增援無窮。

    為兄今日計,惟有奮力前進,冒險求勝,規取閩中”②。

    孫中山一面反複勸導陳炯明,一面派廣東軍政一府參謀部長呂公望(原浙江督軍)往前線策動浙軍倒戈起義,分化瓦解北軍。

     (四)粵軍轉敗為勝 陳炯明見“内附”之意不被北軍理睬,當面敵軍又步步進一逼一,因而不得不聽從孫中山的勸導,重新組織兵力,從軍事上尋找出路。

    7月23日,他将右路之洪兆麟支隊調至中路,增強三河壩一線防禦力量。

    8月初,陳炯明集中中路粵軍反攻大埔,以一部兵力從正面仰攻,分兵一部由漳溪下遊攻敵側背。

    經兩晝夜激戰,閩軍不支,棄城潰逃。

    這時,駐守饒平的浙軍第一一團一團一長陳肇英,在呂公望等人的策動下率部起義,成立“援閩浙軍”總司令部。

    浙軍師長童葆暄倉皇率部撤離前線,退往廈門。

    粵軍乘勢全線反攻,右翼鄧铿部連克诏安、雲霄、漳浦等城,直一逼一漳州。

    左翼許崇智部乘勢向閩西進攻,連占武平、上杭、龍岩等地,與主力部隊會攻漳州。

    8月31日,粵軍攻克漳州,繼而向廈門推進。

    李厚基驚慌失措,逃回福州。

    9月12日,李緻電段政一府,報告閩軍處境危急,請辭閩浙援粵軍總司令職。

    段政一府一面電令李厚基堅守待援,一面急調北軍從三路援閩:贛省一抽一調軍隊開赴上杭,浙省增派軍隊馳往廈門,海軍派艦隊進入廈門海面。

     10月3日,軍政一府任命陳炯明為福建省宣撫使兼攻閩軍總司令。

    11月,粵軍與閩浙聯軍在福建前線劃界停戰。

     三、讨龍之戰 龍濟光同張勳一樣,是反動愚頑的“怪物”之一。

    在護國戰争後期,面對滇桂軍的強大軍事壓力,龍濟光走投無路,後由黎元洪出面調解,才得以兩廣礦務督辦名義率殘部移駐瓊州。

    龍在瓊州招兵買馬,企圖卷土重來,重作廣東的土皇帝。

     護法戰争爆發後,段祺瑞調動北軍進攻湖南,龍濟光認為時機已到,疊函馮國璋,表示願充攻粵前驅。

    他聲稱:“惟冀鈞座排除群論,速定方針,……濟光秣馬厲兵,敢憚征繕。

    各将領枕甲請纓,勿灰其氣,望鈞座有以策厲之。

    ”①北洋政一府也很賞識龍濟光這隻鷹犬,于1917年11月8日任命龍為兩廣巡閱使,令其出兵攻粵。

     龍濟光受命後,立即以所部二萬餘人分三路進攻:任李嘉品為第一路司令,拟從一陽一江登陸,經合山、恩平進圖廣州,并控扼西江中段,斷絕桂粵聯系;任段爾源為第二路司令,馬存發為第三路司令,拟從海安登陸,先占雷州半島,爾後向桂粵邊界發展,伺機攻取南甯。

     1917年12月14日,李嘉品率部在一陽一江秘密登陸成功,即以一部兵力駐守一陽一江,主力向恩平和一陽一春推進。

    龍濟光則親率第二、三路軍從海安登陸,向石城(今廉江)、化州方向發展。

     廣東督軍莫榮新得知龍軍大舉進犯,急令沿海粵軍抗擊登陸之敵,以待後援;繼令駐粵海軍分别開赴閘坡、崖門等地,堵截龍軍後繼船隊。

    旋于12月16日召開軍事會議,商訂讨龍作 戰計劃。

    12月30日,莫榮新任命欽廉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