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粵、閩、贛地區的作戰

關燈
守使沈鴻英為讨龍軍第一軍司令,令其率所屬十二營在石城至化州一線阻擊龍軍;以原高雷鎮守使林虎為讨龍軍第二軍司令,令其率警衛軍十二營開往恩平方向迎敵。

    以上兩支軍隊兼程開赴前線,在預定地點展開并完成防禦部署,阻止和遲滞向前疾進的龍軍。

    嗣後,莫榮新又分任督軍署參謀長劉志陸和粵省警務處長魏邦平為讨龍軍第三、四軍司令,李根源為讨龍靖國軍(由滇軍三個一團一組成)司令①。

    以上讨龍軍總數共五十營約二萬餘人。

     東路一陽一江方向作戰非常激烈。

    林虎所部讨龍軍開赴前線後,猛一沖猛打,曾一度收複一陽一江,迫敵前鋒退守織篢。

    1918年2月初,李嘉品之後續部隊馳赴織篢,會合退守該地之先頭部隊并力反撲,于25日複占一陽一江,東路戰局再度惡化。

    3月7日,粵督莫榮新任命李烈鈞為讨龍軍總指揮,統一指揮一陽一江方向之作戰。

     3月11日,李烈鈞拟定了全線反攻作戰的計劃,基本企圖是:集中主力部隊于開平至一陽一春一線,分兵四路圍殲李嘉品所部龍軍,收複一陽一江,再進擊石城、化州之敵。

    具體作戰部署是:第四軍由那扶進一逼一陽一江東部,負責牽制敵人;第三軍由恩平、那龍出合山,進一逼一陽一江東北部;第二軍于恩平與一陽一春之間前進,攻擊一陽一江西北部;李根源靖國軍由黃泥灣至一陽一春大道前出,配合第二軍進擊一陽一江西北部,并負責警戒高州、雷州方向之敵;沈鴻英之第一軍進抵石城一帶,襲擊龍軍之二、三路,阻敵增援一陽一江。

     3月16日,劉志陸指揮第三軍克複恩平,為其它各路軍跟進展開掃除了障礙。

    李烈鈞當即決定第三軍從正面牽制敵人,而以李根源之靖國軍作為主攻部隊,于24日前插到一陽一江北部,從翼側攻擊敵人。

    同時令第二、三、四軍均按原計劃分别于23日前向一陽一江推進,掩護李根源部之進攻行動。

     讨龍軍四路進攻,海軍艦隊也協力堵剿。

    李嘉品見難于抵抗,遂于3月25日放棄一陽一江,逃向電白(今電白東)。

    讨龍軍乘勝追擊,于4月12日占領電白。

     這時,龍濟光主力麇集在高州、化州、石城一帶,準備頑抗。

    讨龍軍攻克電白後,立即分兵兩路,以左翼部隊配合沈鴻英部扼制化州東北部,并向化州、石城之正面攻擊;以步兵一營、工兵一連組成别動支隊,在海軍掩護下,在雷州半島南部登陸,攻擊龍軍側背;另以軍艦載步兵一部,在瓊州登陸,襲擊龍軍老巢。

     龍濟光部四面被圍,已無鬥志。

    讨龍軍步步推進,勢如破竹,于4月25日收複化州,27日攻克石城,28日下遂溪。

    與此同時,瓊東縣(今瓊海東北)警衛營長楊錦龍,聯絡本部及當地黎族人民宣布獨立,反對龍濟光在瓊州的統治。

    龍濟光見所部彈盡糧絕,進退失據,隻好棄軍逃走,赴北京投靠段祺瑞,其部下多繳械投降。

     四、南雄之戰 1918年4月,江西督軍陳光遠遵照段祺瑞三路攻粵的命令,派兵攻入廣東南雄。

    南雄位于大庾嶺南麓,是江西進入廣東的通道之一。

    4月18日,陳光遠派贛南鎮守使吳鴻昌為攻粵總司令,混成旅長丁效蘭為副司令,率兵兩旅向南雄進攻。

    廣州護法軍政一府陸軍總長、靖國軍第五軍軍長張開儒,鑒于南雄隻有守兵四營,難于抵敵,急調駐韶關、仁化等地的第五旅、第六旅及炮兵一一團一,向南雄增援。

    但援軍立足未穩,即被贛軍擊潰,南雄陷落。

    莫榮新得報,急任李根源為粵贛湘邊防軍務督辦,令率所部滇軍由讨龍戰場疾速北上。

     李根源率靖國軍趕到韶關,将所部布置在韶關以北,接替第五軍防務。

    5月初,李烈鈞又奉命率讨龍部隊增援北線。

    由于張開儒南雄之敗,莫榮新乘機排除異己,撤掉了張的軍長職務②,将第五軍交給李根源統率。

    李烈鈞、李根源整頓部隊後,決定分兵三路反攻贛軍。

    命滇軍朱培德旅出仁化、扶溪,楊益謙旅出都坑、羅壩,威脅贛軍兩翼;第五軍為中路,從正面進攻南雄。

    為加強攻擊能力,李烈鈞從廣州調運數門重炮配屬部隊。

     6月3日,靖國軍發動全面反攻。

    激戰四晝夜,贛軍向贛境敗退,靖國軍克複南雄。

     靖國軍反攻獲勝後,李烈鈞聯絡在衡、寶以南屯集的湘、桂軍,拟相互策應,大舉北進:由湘桂軍負責攻取衡、寶,滇軍負責攻取壩州;另調駐守潮梅的方聲濤部由梅縣出武夷山,直搗甯都。

    但此時粵、桂軍意見紛歧,俱無戰意;陸榮廷則主張“湘邊現狀,宜取守勢,雖有生力軍到,亦不必汲汲進攻,但以保守桂邊,靜待為上”③。

    不久,李烈鈞奉調為廣州軍政一府參謀長,其三路反攻計劃遂成泡影。

    此後,滇、贛軍相持于大庾嶺及信豐、崇義之間,再無大的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