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滇黔靖國軍攻川之戰
關燈
小
中
大
一、戰前滇、黔軍與川軍的矛盾
護國戰争結束後,蔡锷被任命為四川督軍兼省長。
1916年8月,蔡離川去日本治病,由羅佩金代理督軍,戴戡代理省長。
當時,駐川軍隊共約八個師,其中川軍五個師②,滇軍兩個師,黔軍一個旅①。
羅佩金利用北京政一府下令裁軍的機會,将滇、黔軍改編為“國軍”,川軍則仍為地方軍,并縮編為三師一旅,廢除特種兵。
此舉引起了四川軍政各界的嚴重不滿,滇川矛盾随之迅速激化。
1917年4月,羅佩金将川軍第四師遣散,令第五師縮編為旅,第一、第二師裁減兵額,并拟以滇軍将領劉雲峰接替第二師師長劉存厚。
劉存厚參加過護國戰争,在川軍中有一定影響。
他對羅佩金縮編川軍,排除異己,心懷不滿,于4月17日秘密召集所部軍官會議,決定聯絡川軍第一、三、五師,實行武力驅羅。
4月18日,劉存厚部突然襲擊押運第四師槍械回成都的滇軍。
雙方在成都城内持續戰鬥了七八天,最後達成妥協,确定川、滇軍均撤出成都,劉存厚免職,羅佩金辭職,由戴戡暫兼四川督軍。
成都由黔軍填防。
雙方撤兵後,劉存厚仍留一部兵力駐守成都西、北兩門。
戴戡到成都後,多次催促川軍留城部隊撤走,劉存厚執意不從。
戴與羅佩金密謀以武力驅逐成都川軍,進而解決劉師全部。
7月1日,張勳在京複辟,授劉存厚以“四川巡撫”僞職。
戴戡認為時機已到,便于7月5日以“讨逆”為名,命城内黔軍攻擊西、北兩門的劉軍。
劉軍裡應外合,夾擊城内黔軍。
黔軍戰敗,棄城退走,行至仁壽縣時,又遭川軍截擊,戴戡被擊斃(一說自一殺),黔軍餘部潰散。
這就進一步加深了川軍與滇黔軍之間的矛盾。
二、雲南靖國軍的興起 當劉、羅、戴軍閥在四川混戰之際,全國各派政治力量正圍繞着要否堅持《臨時約法》問題展開新的尖銳鬥争。
此時的雲南督軍唐繼堯,由于其所處的政治地位和曆史關系,還多少保留一些維護約法、擁護共和的民一主革命思想。
他反對北洋軍閥破壞約法、解散國會,指斥北洋軍閥“以憲法不一良為借口,以暴民專制為号召,實則不慊于民一黨一,不甘于共和,時思破壞,以複其北派把持頑固之舊,民國之危,有如累一卵一”②。
唐繼堯決定聯合滇黔川軍,對段祺瑞組織的督軍一團一實行武力“幹涉”。
為了全力對付北洋軍閥,唐繼堯對于川省混戰,最初采取調解态度,多次緻電劉、羅、戴等人,要求他們“盡釋前嫌,共同攜手,以維大局”①。
1917年6月上旬,唐繼堯積極進行“北伐”準備,對滇軍實行戰時擴編。
旬日之間,即将駐滇的三個師、一個警衛軍擴充為五個梯一團一(每梯一團一相當于一個混成旅)②,共約二萬餘人。
6月12日,唐繼堯緻電孫洪伊(後任護法軍政一府内務部長),告其滇拾已下動員令,克日開拔”。
同時,緻電叙州(今宜賓市)羅佩金,要求駐川将領“嚴守紀律”,注意“聯絡川滇感情,共維大計”①。
當張勳複辟的消息傳到雲南,并聞劉存厚“甘受僞職,叛攻成都”,唐繼堯感到“義憤填膺,匡扶有責”,立即打起“讨伐複辟叛逆”的旗号,聲明将滇軍改稱為靖國軍,準備“躬率三軍”,借道川境,讨伐張勳。
其實,讨伐張勳是假,借機入川是真。
這從唐繼堯對李曰垓一封電報的批複中可以得到印證。
7月3日,原護國軍第一軍秘書長李曰垓,從廣東緻電唐繼堯,指出:北方政局混亂,派系紛歧,陸榮廷正在“鞏固兩粵”,“先謀自固”,全國“已漸呈割據之勢”,因此,滇軍應先發制人,進占四川。
李還提出“由镕(羅佩金)與川軍開釁,即借口進兵,占領成都”,這是取川的“第一策”。
唐繼堯批複道:“劉已叛,當然取第一策”。
②表明了以“讨逆”為名攻占四川的用心。
7月16日,唐繼堯以護法讨逆的名義通電讨伐劉存厚,川滇之戰全面爆發。
由于唐繼堯響應護法是為了借機擴張地盤,發展個人勢力,因而在以後的戰争中,實際上既不奉行孫中山的政治主張,也不服從軍政一府的統一領導和照顧護法戰争的全局利益,卻與桂系軍閥沆瀣一氣,阻礙護法戰争的順利發展。
三、雙方的兵力編成及部署 作戰動員令下達後,唐繼堯即将滇省的五個梯一團一改編為六個混成旅①,兩旅為一軍;并令顧品珍、趙又新立即在川省招兵買馬,将所部兩師擴編為兩軍。
其編制序列如下:顧品珍為靖國軍第一軍軍長,趙又新為第二軍軍長,羅佩金為總司令;庾恩旸為第三軍軍長,黃毓成為第四軍軍長(以上兩軍由唐繼堯直接指揮);駐粵兩師擴編為第五、第六兩軍,張開儒、方聲濤為軍長,拟以葉荃為總司令②。
與此同時,黔督劉顯世也令師長王文華率黔軍兩個旅入川協同作戰,并推唐繼堯為滇黔聯軍總司令。
滇黔軍入川兵力約五萬人③。
唐繼堯的對川作戰計劃是:顧、趙兩軍扼守川南資中、内江和叙州、泸州諸要點,牽制當面川軍;由滇入川之第三、四軍和黔軍伺
1916年8月,蔡離川去日本治病,由羅佩金代理督軍,戴戡代理省長。
當時,駐川軍隊共約八個師,其中川軍五個師②,滇軍兩個師,黔軍一個旅①。
羅佩金利用北京政一府下令裁軍的機會,将滇、黔軍改編為“國軍”,川軍則仍為地方軍,并縮編為三師一旅,廢除特種兵。
此舉引起了四川軍政各界的嚴重不滿,滇川矛盾随之迅速激化。
1917年4月,羅佩金将川軍第四師遣散,令第五師縮編為旅,第一、第二師裁減兵額,并拟以滇軍将領劉雲峰接替第二師師長劉存厚。
劉存厚參加過護國戰争,在川軍中有一定影響。
他對羅佩金縮編川軍,排除異己,心懷不滿,于4月17日秘密召集所部軍官會議,決定聯絡川軍第一、三、五師,實行武力驅羅。
4月18日,劉存厚部突然襲擊押運第四師槍械回成都的滇軍。
雙方在成都城内持續戰鬥了七八天,最後達成妥協,确定川、滇軍均撤出成都,劉存厚免職,羅佩金辭職,由戴戡暫兼四川督軍。
成都由黔軍填防。
雙方撤兵後,劉存厚仍留一部兵力駐守成都西、北兩門。
戴戡到成都後,多次催促川軍留城部隊撤走,劉存厚執意不從。
戴與羅佩金密謀以武力驅逐成都川軍,進而解決劉師全部。
7月1日,張勳在京複辟,授劉存厚以“四川巡撫”僞職。
戴戡認為時機已到,便于7月5日以“讨逆”為名,命城内黔軍攻擊西、北兩門的劉軍。
劉軍裡應外合,夾擊城内黔軍。
黔軍戰敗,棄城退走,行至仁壽縣時,又遭川軍截擊,戴戡被擊斃(一說自一殺),黔軍餘部潰散。
這就進一步加深了川軍與滇黔軍之間的矛盾。
二、雲南靖國軍的興起 當劉、羅、戴軍閥在四川混戰之際,全國各派政治力量正圍繞着要否堅持《臨時約法》問題展開新的尖銳鬥争。
此時的雲南督軍唐繼堯,由于其所處的政治地位和曆史關系,還多少保留一些維護約法、擁護共和的民一主革命思想。
他反對北洋軍閥破壞約法、解散國會,指斥北洋軍閥“以憲法不一良為借口,以暴民專制為号召,實則不慊于民一黨一,不甘于共和,時思破壞,以複其北派把持頑固之舊,民國之危,有如累一卵一”②。
唐繼堯決定聯合滇黔川軍,對段祺瑞組織的督軍一團一實行武力“幹涉”。
為了全力對付北洋軍閥,唐繼堯對于川省混戰,最初采取調解态度,多次緻電劉、羅、戴等人,要求他們“盡釋前嫌,共同攜手,以維大局”①。
1917年6月上旬,唐繼堯積極進行“北伐”準備,對滇軍實行戰時擴編。
旬日之間,即将駐滇的三個師、一個警衛軍擴充為五個梯一團一(每梯一團一相當于一個混成旅)②,共約二萬餘人。
6月12日,唐繼堯緻電孫洪伊(後任護法軍政一府内務部長),告其滇拾已下動員令,克日開拔”。
同時,緻電叙州(今宜賓市)羅佩金,要求駐川将領“嚴守紀律”,注意“聯絡川滇感情,共維大計”①。
當張勳複辟的消息傳到雲南,并聞劉存厚“甘受僞職,叛攻成都”,唐繼堯感到“義憤填膺,匡扶有責”,立即打起“讨伐複辟叛逆”的旗号,聲明将滇軍改稱為靖國軍,準備“躬率三軍”,借道川境,讨伐張勳。
其實,讨伐張勳是假,借機入川是真。
這從唐繼堯對李曰垓一封電報的批複中可以得到印證。
7月3日,原護國軍第一軍秘書長李曰垓,從廣東緻電唐繼堯,指出:北方政局混亂,派系紛歧,陸榮廷正在“鞏固兩粵”,“先謀自固”,全國“已漸呈割據之勢”,因此,滇軍應先發制人,進占四川。
李還提出“由镕(羅佩金)與川軍開釁,即借口進兵,占領成都”,這是取川的“第一策”。
唐繼堯批複道:“劉已叛,當然取第一策”。
②表明了以“讨逆”為名攻占四川的用心。
7月16日,唐繼堯以護法讨逆的名義通電讨伐劉存厚,川滇之戰全面爆發。
由于唐繼堯響應護法是為了借機擴張地盤,發展個人勢力,因而在以後的戰争中,實際上既不奉行孫中山的政治主張,也不服從軍政一府的統一領導和照顧護法戰争的全局利益,卻與桂系軍閥沆瀣一氣,阻礙護法戰争的順利發展。
三、雙方的兵力編成及部署 作戰動員令下達後,唐繼堯即将滇省的五個梯一團一改編為六個混成旅①,兩旅為一軍;并令顧品珍、趙又新立即在川省招兵買馬,将所部兩師擴編為兩軍。
其編制序列如下:顧品珍為靖國軍第一軍軍長,趙又新為第二軍軍長,羅佩金為總司令;庾恩旸為第三軍軍長,黃毓成為第四軍軍長(以上兩軍由唐繼堯直接指揮);駐粵兩師擴編為第五、第六兩軍,張開儒、方聲濤為軍長,拟以葉荃為總司令②。
與此同時,黔督劉顯世也令師長王文華率黔軍兩個旅入川協同作戰,并推唐繼堯為滇黔聯軍總司令。
滇黔軍入川兵力約五萬人③。
唐繼堯的對川作戰計劃是:顧、趙兩軍扼守川南資中、内江和叙州、泸州諸要點,牽制當面川軍;由滇入川之第三、四軍和黔軍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