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北軍第一次攻湘之戰
關燈
小
中
大
調動,打亂其整個防禦部署;其次,将主攻任務交給士氣較高的湘軍主力執行,在部隊的使用上也是得當的;再次,除正面進攻外,還組織小鄙武裝深入敵後活動,對于配合正面作戰,打亂敵人的兵力部署,也起了一定作用。
護法聯軍攻下嶽一陽一,獨立各省人心振奮,希望護法軍長驅直下攻取武漢。
而此時鄂省北軍主力正集中力量“圍剿”荊、襄靖國軍,武漢空虛,如果聯軍乘虛徑取武漢,與湖北靖國軍協同作戰,将使湖北局勢發生重大變化。
無奈桂系軍閥僅以奪取湖南為滿足,不想進攻直系督軍王占元的地盤。
在聯軍占領嶽一陽一的當天,譚浩明又擅自下令嚴禁前線各軍跨入鄂省一步。
他在緻蘇督李純的電報中聲明,“已饬前方停止進攻,不入鄂境”,并稱如“北不攻嶽”,則“南不攻鄂”。
①這樣,聯軍就喪失了乘勝北進的大好時機。
四、荊襄之戰 (一)湖北組成“靖國軍”參加護法 1917年12月,正當南北醞釀議和之際,湖北境内的部分軍隊宣告自主護法,牽制了北軍駐鄂部隊,對湘桂粵聯軍進攻嶽一陽一起了有力的配合作用。
護法戰争前,湖北共有軍隊三個師、四個旅和兩個獨立一團一①。
湖北第一師師長石星川和襄鄖鎮守使兼第九師師長黎天才,早年參加同盟會,後又參加辛亥革命,與革命一黨一有較深的關系。
在孫中山和中華革命一黨一人的激勵下,石星川和黎天才分别于12月1日和16日宣布自主。
同時,原湖北第三師師長王安瀾也潛回棗一陽一,召集舊部舉義護法,共同成立“湖北靖國聯軍”。
公推黎天才為聯軍總司令兼第一軍總司令,石星川為第二軍總司令,王安瀾為第三軍總司令。
這種革命形勢的出現,使孫中山極為振奮。
12月26日,他緻電黎天才,提出湘、鄂、川護法軍隊夾擊武漢的作戰方略,指出:“執事據荊襄重地,地扼江漢之形勝,南與滇黔川湘桂軍互為聲援,合力并進,以成腹背夾攻之勢,則必勝之算一操一自我手。
”③ 根據孫中山的指示和當時戰場的客觀形勢,湖北靖國軍拟定了基本作戰計劃:由第二軍分兵出荊州,攻宜昌,以打通長江上遊航路,接應滇黔靖國軍出川,進一逼一武漢;第一軍一部會同第三軍合攻武漢;黎天才率第一軍另一部北規信一陽一,控扼武勝關,切斷京漢鐵路,阻止北軍南援。
但是,湖北靖國軍雖号稱三軍,實際參加護法者不過萬人左右。
以此有限兵力,企圖分兵作戰,實現上述作戰計劃,顯然是不切實際的。
更為困難的是,此時湘桂粵聯軍正屯兵長沙,等待議和,無意援鄂,滇黔靖國軍正全力争奪四川,無暇東下,黎天才等隻好率靖國軍獨立作戰。
湖北之襄一陽一、荊州和武漢素稱“一鼎三足”。
荊、襄宣布獨立,武漢便陷于孤立。
湖北督軍王占元一面緻電北洋政一府乞援,一面組織鄂省部隊防堵靖國軍。
1918年1月10日,北洋政一府正式下達“武力戡定荊襄令”,命“第一路總司令曹锟、湖北督軍王占元各派得力隊伍,克日分路會剿”,“河南督軍趙倜派兵相機協剿”。
①在王占元主持下,北軍拟定了基本作戰計劃:将襄一陽一、荊州地區劃分為第一、第二“清匪”區。
北洋第三師代師長吳佩孚為第一區司令,指揮該師兩個旅和駐南一陽一之豫南總司令吳慶桐混成旅,“圍剿”黎天才部。
北洋第十一師師長李奎元為第二區司令,指揮北洋第二師之第四旅、吳光新所部兩個旅和第十八師一部,“圍剿”石星川部。
總兵力約二萬七千人。
(二)靖國軍荊、襄作戰相繼失利 黎天才宣布自主後,未能按既定計劃出兵河南信一陽一,控扼武勝關,而于1917年12月20日率兵一部進攻南一陽一。
在南一陽一外圍遭到豫軍阻擊,遂退據新野,數日後又撤回襄一陽一。
1918年1月初,北軍開始對襄一陽一發起總攻:第三師第六旅由信一陽一西進,吳慶桐旅由新野南進,另以反對獨立的原第九師第十八旅(旅長張聯升)由老河口(令光化)東進,第三師第五旅由孝感經鐘祥北進,對襄一陽一實行向心攻擊。
這時,黎天才所部靖國軍不足一旅,鑒于敵軍四面圍攻,難以抵禦,便于1月20日主動放棄襄一陽一,經南漳南進。
駐守棗一陽一、随縣之王安瀾軍也向南轉移,以圖與駐守荊門的第二軍靠攏。
石星川宣布獨立時,該師駐守荊州、沙市的兵力隻有一個師部和第一旅第一一團一,共有步兵三營、機關槍兩連。
不久,駐仙桃鎮第一旅第二一團一響應獨立,總兵力也不過六七營。
鑒于兵少力單,石星川一面匆匆招募新兵,擴充力量,一面疊電湘西護法軍總司令張學濟,請派軍隊出石首、公安,策應荊沙靖國軍行動。
張學濟接電後,立即率所部二十營出桃源,趨澧縣,增援荊州靖國軍。
1917年12月30日,其前衛司令胡瑛所部進抵湖北公安,遭到北洋第十八師阻擊,無法接近荊州。
當時,駐鄂省之北軍主力集中于武漢和嶽一陽一,武漢以西僅有第十八師之一個旅(駐監利、公安)、第二師之第四旅(駐宜昌西北),和剛從重慶退到宜昌的吳光新所部之李炳之、劉躍龍兩個旅。
為了圍攻荊、沙靖國軍,王占元令朱廷燦第四旅從當一陽一沿漳水南下,李炳之第十三旅沿長江東進,劉躍龍第二旅之一個一團一助攻宜都、松滋,第十八師負責攔擊湘西護法軍,并襲擊荊沙靖國軍後路。
北軍兵力雖居優勢,但系統雜亂,互不統屬,多路進攻,缺少協同。
荊沙靖國軍如能利用這些弱點,集中兵力,機動作戰,有可能将敵各個擊破。
但石星川面對強敵進攻,卻派出一一團一兵力到荊州以西,沿長江北岸分散設防,形成了分兵防堵、被動挨打的架勢。
1918年1月14、15兩日,北軍朱廷燦、李炳之旅開始向荊、沙進攻。
靖國軍節節後退,朱廷燦部連奪當一陽一、河溶、清溪河等要點。
李炳之旅未遇任何抵抗,直薄荊州城下。
石星川見北軍兵臨城下,而張學濟率領的湘西護法軍在公安遭到北軍阻擊,遠安的王安瀾軍也遲遲不能向荊、沙靠攏,遂喪失信心,于1月22日自行解職而去。
石星川出走後,其部下大多逃散,餘部在副司令唐克明帶領下退出荊州,會合湘西護法軍後撤往宜都。
22日夜,荊州城被李炳之旅占領。
湖北黎、石等部舉義,正值湘桂粵護法聯軍攻克長沙之後,如當時湘省護法聯軍迅速攻取嶽一陽一,進規湖北,則可以得到湖北靖國軍的有力配合,護法戰争的局面将會有很大改觀。
無奈護法聯軍在克複長沙後,即頓兵不前,緻使北洋政一府得以調集部隊“圍剿”荊、襄靖國軍。
湖北靖國軍之所以遭到重大損失,本身兵力薄弱和指揮不當固然是重要原因,但湘省護法聯軍既不配合作戰,又不及時救援①,也難辭其咎。
邵元沖①斷言,襄、荊失敗是“湘中桂軍按兵不救之罪也”②,此話不無道理。
護法聯軍攻下嶽一陽一,獨立各省人心振奮,希望護法軍長驅直下攻取武漢。
而此時鄂省北軍主力正集中力量“圍剿”荊、襄靖國軍,武漢空虛,如果聯軍乘虛徑取武漢,與湖北靖國軍協同作戰,将使湖北局勢發生重大變化。
無奈桂系軍閥僅以奪取湖南為滿足,不想進攻直系督軍王占元的地盤。
在聯軍占領嶽一陽一的當天,譚浩明又擅自下令嚴禁前線各軍跨入鄂省一步。
他在緻蘇督李純的電報中聲明,“已饬前方停止進攻,不入鄂境”,并稱如“北不攻嶽”,則“南不攻鄂”。
①這樣,聯軍就喪失了乘勝北進的大好時機。
四、荊襄之戰 (一)湖北組成“靖國軍”參加護法 1917年12月,正當南北醞釀議和之際,湖北境内的部分軍隊宣告自主護法,牽制了北軍駐鄂部隊,對湘桂粵聯軍進攻嶽一陽一起了有力的配合作用。
護法戰争前,湖北共有軍隊三個師、四個旅和兩個獨立一團一①。
湖北第一師師長石星川和襄鄖鎮守使兼第九師師長黎天才,早年參加同盟會,後又參加辛亥革命,與革命一黨一有較深的關系。
在孫中山和中華革命一黨一人的激勵下,石星川和黎天才分别于12月1日和16日宣布自主。
同時,原湖北第三師師長王安瀾也潛回棗一陽一,召集舊部舉義護法,共同成立“湖北靖國聯軍”。
公推黎天才為聯軍總司令兼第一軍總司令,石星川為第二軍總司令,王安瀾為第三軍總司令。
這種革命形勢的出現,使孫中山極為振奮。
12月26日,他緻電黎天才,提出湘、鄂、川護法軍隊夾擊武漢的作戰方略,指出:“執事據荊襄重地,地扼江漢之形勝,南與滇黔川湘桂軍互為聲援,合力并進,以成腹背夾攻之勢,則必勝之算一操一自我手。
”③ 根據孫中山的指示和當時戰場的客觀形勢,湖北靖國軍拟定了基本作戰計劃:由第二軍分兵出荊州,攻宜昌,以打通長江上遊航路,接應滇黔靖國軍出川,進一逼一武漢;第一軍一部會同第三軍合攻武漢;黎天才率第一軍另一部北規信一陽一,控扼武勝關,切斷京漢鐵路,阻止北軍南援。
但是,湖北靖國軍雖号稱三軍,實際參加護法者不過萬人左右。
以此有限兵力,企圖分兵作戰,實現上述作戰計劃,顯然是不切實際的。
更為困難的是,此時湘桂粵聯軍正屯兵長沙,等待議和,無意援鄂,滇黔靖國軍正全力争奪四川,無暇東下,黎天才等隻好率靖國軍獨立作戰。
湖北之襄一陽一、荊州和武漢素稱“一鼎三足”。
荊、襄宣布獨立,武漢便陷于孤立。
湖北督軍王占元一面緻電北洋政一府乞援,一面組織鄂省部隊防堵靖國軍。
1918年1月10日,北洋政一府正式下達“武力戡定荊襄令”,命“第一路總司令曹锟、湖北督軍王占元各派得力隊伍,克日分路會剿”,“河南督軍趙倜派兵相機協剿”。
①在王占元主持下,北軍拟定了基本作戰計劃:将襄一陽一、荊州地區劃分為第一、第二“清匪”區。
北洋第三師代師長吳佩孚為第一區司令,指揮該師兩個旅和駐南一陽一之豫南總司令吳慶桐混成旅,“圍剿”黎天才部。
北洋第十一師師長李奎元為第二區司令,指揮北洋第二師之第四旅、吳光新所部兩個旅和第十八師一部,“圍剿”石星川部。
總兵力約二萬七千人。
(二)靖國軍荊、襄作戰相繼失利 黎天才宣布自主後,未能按既定計劃出兵河南信一陽一,控扼武勝關,而于1917年12月20日率兵一部進攻南一陽一。
在南一陽一外圍遭到豫軍阻擊,遂退據新野,數日後又撤回襄一陽一。
1918年1月初,北軍開始對襄一陽一發起總攻:第三師第六旅由信一陽一西進,吳慶桐旅由新野南進,另以反對獨立的原第九師第十八旅(旅長張聯升)由老河口(令光化)東進,第三師第五旅由孝感經鐘祥北進,對襄一陽一實行向心攻擊。
這時,黎天才所部靖國軍不足一旅,鑒于敵軍四面圍攻,難以抵禦,便于1月20日主動放棄襄一陽一,經南漳南進。
駐守棗一陽一、随縣之王安瀾軍也向南轉移,以圖與駐守荊門的第二軍靠攏。
石星川宣布獨立時,該師駐守荊州、沙市的兵力隻有一個師部和第一旅第一一團一,共有步兵三營、機關槍兩連。
不久,駐仙桃鎮第一旅第二一團一響應獨立,總兵力也不過六七營。
鑒于兵少力單,石星川一面匆匆招募新兵,擴充力量,一面疊電湘西護法軍總司令張學濟,請派軍隊出石首、公安,策應荊沙靖國軍行動。
張學濟接電後,立即率所部二十營出桃源,趨澧縣,增援荊州靖國軍。
1917年12月30日,其前衛司令胡瑛所部進抵湖北公安,遭到北洋第十八師阻擊,無法接近荊州。
當時,駐鄂省之北軍主力集中于武漢和嶽一陽一,武漢以西僅有第十八師之一個旅(駐監利、公安)、第二師之第四旅(駐宜昌西北),和剛從重慶退到宜昌的吳光新所部之李炳之、劉躍龍兩個旅。
為了圍攻荊、沙靖國軍,王占元令朱廷燦第四旅從當一陽一沿漳水南下,李炳之第十三旅沿長江東進,劉躍龍第二旅之一個一團一助攻宜都、松滋,第十八師負責攔擊湘西護法軍,并襲擊荊沙靖國軍後路。
北軍兵力雖居優勢,但系統雜亂,互不統屬,多路進攻,缺少協同。
荊沙靖國軍如能利用這些弱點,集中兵力,機動作戰,有可能将敵各個擊破。
但石星川面對強敵進攻,卻派出一一團一兵力到荊州以西,沿長江北岸分散設防,形成了分兵防堵、被動挨打的架勢。
1918年1月14、15兩日,北軍朱廷燦、李炳之旅開始向荊、沙進攻。
靖國軍節節後退,朱廷燦部連奪當一陽一、河溶、清溪河等要點。
李炳之旅未遇任何抵抗,直薄荊州城下。
石星川見北軍兵臨城下,而張學濟率領的湘西護法軍在公安遭到北軍阻擊,遠安的王安瀾軍也遲遲不能向荊、沙靠攏,遂喪失信心,于1月22日自行解職而去。
石星川出走後,其部下大多逃散,餘部在副司令唐克明帶領下退出荊州,會合湘西護法軍後撤往宜都。
22日夜,荊州城被李炳之旅占領。
湖北黎、石等部舉義,正值湘桂粵護法聯軍攻克長沙之後,如當時湘省護法聯軍迅速攻取嶽一陽一,進規湖北,則可以得到湖北靖國軍的有力配合,護法戰争的局面将會有很大改觀。
無奈護法聯軍在克複長沙後,即頓兵不前,緻使北洋政一府得以調集部隊“圍剿”荊、襄靖國軍。
湖北靖國軍之所以遭到重大損失,本身兵力薄弱和指揮不當固然是重要原因,但湘省護法聯軍既不配合作戰,又不及時救援①,也難辭其咎。
邵元沖①斷言,襄、荊失敗是“湘中桂軍按兵不救之罪也”②,此話不無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