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北軍第一次攻湘之戰

關燈
和無望,遂決定在北軍主力抵湘之前,先發制人,收複嶽一陽一。

    嶽一陽一為湘鄂交界的軍事要地。

    當湘南戰事吃緊之際,段祺瑞就已調派北洋第二師師長王金鏡為嶽防總司令,指揮該師之第三旅(旅長孫傳芳)、第七師之第十四旅(旅長吳新田)、第十一師之第二十二旅(旅長蕭安國)和直隸之第二混成旅(旅長閻相文)、第三混成旅(旅長蕭耀南)防守嶽一陽一。

    王汝賢、範國璋兩師在衡山、寶慶作戰失利後,其餘部亦退往嶽一陽一。

    這樣,據守嶽一陽一之北軍已達六七旅之衆。

     王金鏡将主要兵力配置在新牆河至油河諸要點,利用有利地形,構築防禦陣地。

    其具體部署如下:北洋第二師之混成第六一團一防守坡塘(今破壟口),第五一團一擔任南津港至坡塘沿湖警戒;吳新田旅防守山橋嶺;閻相文旅防守楓樹橋;蕭耀南旅防守烏江橋;第十一師之四十四一團一為左翼總預備隊,暫駐嶽一陽一城内。

    範國璋師之三十九旅防守嶽一陽一至蒲圻鐵路沿線,四十旅守闆橋至托壩(今長塘)一線;王汝賢第八師餘部移駐江北監利一帶,為總預備隊。

    玉金鏡的第一線兵力共約一萬三千人,基本上沿新牆河一線配置,且左翼比較薄弱,這就給聯軍的進攻留下了可乘之隙。

     湘粵桂聯軍進占長沙後,其總兵力約有四萬餘人③。

    随着和談逐漸無望,聯軍除以湘、桂、粵軍各一部留防長沙,粵軍馬濟部移駐永安,并分防浏一陽一、醴陵方向外,主力則于1917年12月中下旬分别向平江、湘一陰一、福臨鋪一帶運動,準備進攻嶽一陽一。

     1918年1月上旬,湘軍總司令程潛于新市(湘一陰一東北)兩次召集前線高級将領會議,拟定攻嶽作戰計劃。

    根據北軍各旅接合部空隙大、左翼兵力薄弱等弱點,決定以桂軍佯攻北軍右翼,牽制該方向敵軍;令趙恒惕率湘軍主力集中到北軍左翼,以托壩為主要突擊方向,由該處突破,進取烏江橋。

    得手後兵分兩路,一路向左卷擊,配合桂軍夾擊坡塘之敵,一路向右進占桃林,威脅臨湘鐵路線。

    其具體部署是:湘軍趙恒惕率所部一旅和陳嘉佑之獨立第三旅進攻托壩、西塘,為主攻;林修梅旅進攻筻口,為助攻;桂軍韋榮昌部佯攻坡塘,陸裕光部佯攻新牆、山橋嶺,牽制當面之敵;湘軍劉建藩所部警戒通城方向,并相機策應趙部;吳劍學、李仲麟部為總預備隊。

    程潛要求各部隊于1月13日前作好戰鬥準備。

     (三)聯軍會攻嶽一陽一 1918年1月18日晨6時,程潛對湘軍下達進攻命令,同時頒發訓詞說:“奪得嶽州,湖南必生,不得嶽州,湖南必死。

    我勝敵人,國家必存,敵人勝我,國家必亡。

    生死存亡,在此一戰,凡我軍人,努力殺賊”④。

    并把這個訓詞印在白布上,發給每個士兵佩戴于胸前。

    湘軍為複土而戰,在開進途中“高聲唱歌,悲壯激昂”⑤。

     擔任主攻任務的趙恒惕所部約六千五百人,其進攻正面由托壩至石頭嘴,寬約十五公裡。

    趙恒惕将所部分為左、中、右三路:以林修梅為左翼隊司令,率部進攻筻口至石頭嘴之敵;宋鶴庚為右翼隊司令,率部進攻托壩、西塘之敵;廖家棟為中路隊司令,率部進攻白湖嶺之敵,并策應右翼隊行動。

     北軍嶽防司令王金鏡探悉南軍主力向烏江橋方向運動,于1月22日晚令擔任總預備隊的第十一師四十四一團一兩個營、機關槍一連攜山炮四門增援烏江橋之蕭旅,加強該方向的防禦力量。

     1月23日拂曉,聯軍進攻嶽一陽一的戰鬥全面打響。

    湘軍右路和中路部隊首先突破當面之敵,上午10時攻克托壩,守敵第二十師八十一團一一個營逃往嶽一陽一,餘部退守桃林。

    湘軍乘勝推進至白湖■,威薄北軍防禦重點烏江橋;左路林修梅旅也于午後攻克筻口,迫使守敵閻相文旅退守後山坪一線。

     嶽一陽一左翼防線被湘軍突破後,王金鏡頗為震驚,又下令警備嶽城的四十三一團一一營增援烏江橋,同時令二十七一團一一營進駐普濟橋,加強該方向之縱深防禦,并令蕭耀南赴烏江橋擔任前線指揮。

     1月24日上午,湘軍調整進攻部署:以中、右兩翼部隊合攻烏江橋;調預備隊一部迂回至岩前湖(今岩泉湖),配合左翼部隊夾擊後山坪之敵。

    同時,令李仲麟率五營向右迂回,進襲桃林。

    王金鏡一面令防守桃林的第二十師死守陣地,遏制南軍,一面增派嶽城南關警備隊四十三一團一另一營附機關槍一連往援楓樹橋。

    旋接烏江橋守軍蕭耀南告急電話,又令四十三一團一一營中途折援烏江橋。

    湘軍左翼林修梅部在援軍配合下,趁勢發起猛攻,于當日攻占後山坪,迫敵退守南木沖(今楠木沖)。

    這樣,作戰重點便移向烏江橋。

     烏江橋是嶽一陽一東南的重要通道,四面環山,中間開闊,背倚白湖嶺高地。

    北軍扼守白湖嶺高地,頑強阻擊。

    湘軍久一戰不克,遂一面在烏江橋繼續組織進攻,一面派出小部隊,從右翼楔入嶽一陽一城附近,實行小群攻擊。

    王金鏡十分恐慌,忙将守普 濟橋、冷水鋪的部隊調回嶽城防守。

    1月25日下午8時,蕭耀南電稱烏江橋被湘軍三面包圍,急乞援兵,王金鏡又将新抵嶽一陽一的北洋第十一師二十一旅之兩營派赴烏江橋,并派出飛機兩架助戰,但剛飛臨戰區上空,即被湘軍槍彈擊傷,被迫返航。

     1月26日拂曉,湘軍以一一團一躍過白湖■迂回至烏江橋背後,另兩一團一在烏江橋右側和正面,同時發起猛攻,與敵短兵相接,白刃搏鬥。

    激戰竟日,斃俘敵數百人,湘軍也傷亡官兵五百餘人。

    當日下午,北軍蕭旅因傷亡慘重,疲憊難支,不得不放棄陣地,退往三眼橋。

    其左翼守桃林之二十師一部和右翼守南木沖之閻相文旅,見中路烏江橋失守,也無心再戰,紛紛棄陣後退。

    三眼橋是通向嶽一陽一城的最後一個要點,王金鏡命蕭旅死守,“作背城一戰,以挽回危局”⑥。

    然而,蕭旅殘部已無力再戰,于午夜棄守逃命。

    此時,守坡塘、新牆一線的吳新田、孫傳芳兩旅,見烏江橋失守,恐後路被南軍切斷,也争相撤退。

    湘桂軍長驅而進,直抵嶽一陽一城下。

    王金鏡見嶽一陽一已經難保,遂指令吳、閻、蕭旅沿鐵路退往湖北蒲圻,孫傳芳旅退往嘉魚。

    王本人逃往武昌。

     1月27日上午,湘桂粵聯軍占領嶽一陽一,俘敵一千三百餘人,繳獲飛機兩架、火炮四十餘門,以及大批槍枝彈藥。

    戰後,程潛賦詩志慶:“嚴冬十二月,晨起臨前營,諸将環我立,受命各成行。

    指途向嶽一陽一,攻其所必争。

    先趨白湖蕩,猛力洞厥膺。

    鏖戰五日夜,我鋒不可撄。

    伏一屍一遍原野,直抵巴陵城。

    壯哉甲胄士,誓死秉吾城”①。

    反映了南軍的勇一猛和戰鬥激烈的情景。

     護法聯軍之所以能攻克北軍重兵防守的嶽一陽一,除了聯軍在兵力上居于優勢和有較高的士氣外,在指揮上亦有其可取之處。

    首先,掌握了敵人的防禦部署,将主攻方向選在敵之防禦薄弱處烏江橋,使敵軍頻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