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北軍第一次攻湘之戰

關燈
作戰順利,便不等張旅跟進,即率所部向賀家山進攻。

     賀家山位于衡山與衡一陽一之間,左接巍巍衡山,右倚滾滾湘江,北面是寬約數裡的開闊地,山勢雖不高峻,但北陡南緩,易守難攻,是防衛衡一陽一的天然屏障。

    護法軍控扼賀家山,封鎖山下開闊地,進行頑強阻擊,遏止了王旅的推進。

    10月15日,北軍張紀旅也投入戰鬥。

    在此前後,桂軍第三軍副司令贲克昭率領的先鋒一團一和粵軍第一軍副司令邱渭南率領的三個營,也先後趕到賀家山一帶,增援湘軍。

     從10月15日起,南北兩軍各投入兵力萬餘人,在賀家山一帶連日激戰。

    北軍旅長王汝勤和張紀組織部隊對賀家山輪番進攻,但由于不講戰術,士兵盲目射擊,徒耗槍彈、炮彈,因此雖付出很大代價,但戰果不佳。

    一團一長傅良藻(傅良佐之弟)戰殁,部隊死傷過半。

    加之秋雨連綿,山地泥濘,給不習慣江南氣候的北軍造成意外的困難。

    北軍連日強攻,毫無進展,隻好轉攻為守。

    湘南護法軍在桂、粵軍支援下,經數日激戰,挫敗了北軍的進攻,但苦于彈藥不繼,也未發起新的攻勢。

     10月21日,程潛與陸裕光、贲克昭、邱渭南等桂、粵軍将領在衡一陽一舉行會議,商定下一步作戰計劃。

    鑒于賀家山至衡山方向北軍雲集,護法軍反擊困難,而寶慶已為北軍攻占,遂決定由趙恒惕指揮兩一團一湘軍并桂軍贲克昭部,在原地實行堅守防禦,劉建藩部出守大浦,警戒江右,而将主力向寶慶方向轉移,拟出敵不意,收複寶慶,再圖長沙。

    計劃甫定,即由林修梅率所部湘軍與桂軍一部直趨寶慶;邱渭南之粵軍三營右出攸縣、新市,趨醴陵,威脅敵之後路。

     (三)寶慶戰鬥 傅良佐派兵進攻衡山時,對寶慶方向暫取守勢,僅派湘軍第二師之朱澤黃旅進駐永豐,并控扼永豐與寶慶間的險要山地界嶺(永豐西南三十公裡),拟待援軍趕到後,再行進攻。

    湖南第二區守備司令周偉、第一師第三一團一團一長宋鶴庚于10月2日在寶慶宣告自主後,為了先發制人,立即率部東進,襲占界嶺(時朱旅派一營防守),前鋒一逼一近界嶺東面的青樹坪,另以原永州守備司令謝國光率兵三營,經洪羅廟進一逼一馬屋嶺,襲擊永豐之敵翼側。

     朱澤黃見要地界嶺失守,關系重大,立即轉守為攻。

    10月5日,朱旅傾巢出動,反攻青樹坪。

    戰至次日上午,護法軍不支,退守界嶺。

    朱旅乘勝追擊,猛攻界嶺。

    護法軍立足未穩,棄守而退,界嶺複陷敵手。

     朱澤黃奪回界嶺後,以主力駐守該地,另以參謀長周詩率兵二營迎擊進一逼一永豐翼側之護法軍。

    10月10日,周詩部于馬屋嶺擊敗謝國光之護法軍,進據洪羅廟。

    朱澤黃見翼側威脅已經解除,遂于18日組織部隊由界嶺向寶慶進攻。

    朱将所部分為兩路,以第七一團一團一長一毛一樹峻為左翼指揮官,第八一團一團一長周崇嶽為右翼指揮官,兩路相互策應,齊頭并進。

    19日,朱旅攻占黑田鋪(寶慶東三十公裡),繼陷洪橋(寶慶東十八公裡),直薄寶慶城下。

    護法軍據城抵抗一一夜,于20日撤離寶慶,退往杜家坪。

    朱澤黃進占寶慶後,接到傅良佐令其速率主力增援賀家山北軍的電報,遂留兩個營守寶慶,親率四個營于10月25日出兩市塘(今邵東),拟經洪羅廟趨援賀家山。

     這時,賀家山戰場已呈膠着狀态。

    10月21日,桂軍韋榮昌部抵達衡一陽一。

    程潛為打破戰場僵局,商請韋榮昌派出所部一個一團一,會同湘軍李仲麟、謝國光部(共六營),由衡一陽一左趨渣江,拟經洪羅廟攻取永豐。

    31日,韋、李、謝所部湘桂軍于洪羅廟與朱澤黃旅相遇。

    雙方激戰竟日,朱旅不支,退守界嶺,旋又退至永豐。

    數日後,林修梅也指揮所部湘軍,在桂軍陸裕光部配合下,向寶慶發動反攻,于11月4日下午克複寶慶。

    爾後,林修梅派宋鶴庚一團一東進,拟配合在洪羅廟地域待機的韋、李、謝軍進攻永豐。

     永豐守敵除朱澤黃所部一個旅(欠二營)外,還有新從長沙趕到的晉軍商震旅和北洋第八師第三十二一團一。

    上述守城兵力雖約一師之衆,但由于朱旅已成驚弓之鳥,不堪再戰,商旅新到,立足未穩,加上相互之間互不統屬,所以防禦能力并不很強。

    11月8日,湘桂護法軍攻克界嶺,繼下青樹坪。

    11日,護法軍分四路進攻永豐:李仲麟部由青樹坪攻敵正面,桂軍一部由石頭山經下五裡牌攻敵左翼,謝國光部由上五裡牌攻敵右翼,另以桂軍一部出三甲塘抄敵後路。

    護法軍四面圍攻,勇一猛作戰,北軍漸呈不支之勢。

    下午又有由寶慶開來的湘軍宋鶴庚一團一和桂軍二營投入戰鬥,護法軍攻勢更猛。

    永豐守敵見後援不繼,孤城難守,遂于傍晚棄城而逃:朱澤黃旅逃向湘西,商震旅和第八師之三十二一團一逃往湘鄉。

     與此同時,南、北兩軍在湘東醴陵、攸縣方向也展開了激烈戰鬥。

    安徽援湘司令李傳業率安武軍十營于10月底抵長沙,傅良佐令其由醴陵進攻攸縣,得手後“由攸縣進攻衡州之背”,策應賀家山正面戰常李傳業以幫統高世續率兵五營自醴陵出發,幫統馬聯甲率兵三營由朱營出發,對攸縣分進合擊。

    11月7日,高世續所部首先進抵距攸縣二十公裡之新市。

    這時,廣東護國軍第一軍副司令邱渭南部已進駐攸縣,在攸縣至新市地域内派兵設防,嚴陣以待。

    8日拂曉,雙方在新市西側山地展開激戰。

    戰至10日,邱部因兵少不支,遂放棄新市、攸縣,退守耒一陽一。

    安武軍于10日上午占領攸縣。

     (四)北軍停戰主和 正當南北兩軍在湘南鏖戰之際,陸榮廷于11月10日在梧州召開有桂軍、駐粵滇軍、海軍和軍政一府代表參加的軍事會議。

    鑒于北軍源源入湘,湘南戰事吃緊,決定由李烈鈞率領駐粵滇軍、海軍和陳炯明之粵軍,聯合進攻閩浙,以分散北軍兵力,減輕湘南護法軍的壓力。

    但梧州會議剛結束,忽然傳來攻湘北軍第八師師長王汝賢和第二十師師長範國璋宣布停戰議和的消息。

    原來,王汝賢、範國璋都是接近直系的将領,對段祺瑞的武力政策持有異議,對傅良佐督湘深表不滿,在“兵疲力頸、損兵折将的情況下,不願意再替段、傅火中取栗,乃于11月14日發出通電,主張南北軍立即停戰議和。

    通電發出後,王、範二部自行停戰,并從衡山撤退。

     王、範突然主和,使湖南戰局發生了戲劇一性一的變化。

    傅良佐因對王、範的主和行動“既非空言所能挽回,又無實力以資鎮壓”①,于14日夜與代理省長周肇祥乘軍艦匆匆逃離長沙。

    段祺瑞對王、範之擅自停戰求和更是大為惱怒,但為了不使湖南輕易落入護法軍之手,便采取籠絡王、範的辦法。

    他一面将傅良佐、周肇祥免職查辦,一面加委王汝賢以總司令代行督軍職務,“所有長沙地方治安,均由王汝賢督同範國璋完全負責”②。

    這一任命頗合王、範心意。

    他們宣布停戰,本意就想一逼一走傅良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