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北軍第一次攻湘之戰
關燈
小
中
大
一、湘南宣告自主
譚延闿督湘時,湖南共有軍隊六萬餘人。
其中歸督軍直轄的有第一、第二兩個師及六個區的守備隊(每區的守備隊三至十餘營不等),加上各道尹、總兵所轄的守備部隊共四萬餘人;另有全省警備隊二萬餘人。
兩個正規師中,第一師師長趙恒惕,下轄第一、第二旅。
第一旅旅長李佑文,所屬第一一團一駐湘一陰一、平江,第二一團一駐長沙;第二旅旅長林修梅,所屬第三一團一駐寶慶(今邵一陽一市),第四一團一駐衡一陽一。
第二師師長陳複初③,下轄第三、第四旅。
第三旅旅長陳嘉佑,所部駐常德;第四旅旅長朱澤黃,所部分駐長沙、湘潭。
譚延闿離職前,任命劉建藩代理零陵鎮守使,并調第一師第二旅旅長林修梅由衡一陽一移駐衡山,以便随時配合桂軍作戰。
劉建藩和林修梅都是革命一黨一人,先後參加過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和護國戰争,在湘軍中威望較高。
傅良佐于1917年9月9日到任後,知道劉建藩、林修梅是譚延闿安排的兩個心腹,将威脅其在湘南的統治,于是下令免掉了他們的職務。
在此情況下,劉建藩、林修梅被迫于9月18日聯銜宣布湘南自主,通電揭露段祺瑞“違法橫行,破壞國紀。
……易湘督以為武力征服之圖”;聲明“特率湘南軍民子弟,宣告自主,與段政一府脫離關系,一切軍民政務,均與海軍、兩廣、雲南各省一緻進行”④。
接着,湖南第一區守備司令吳劍學、第二區守備司令周偉和鐵道守備司令李仲麟,相繼宣告自主。
孫中山緻電劉、林等人表示祝賀,并派革命一黨一人林祖涵(即林伯渠,林修梅之弟)為湖南勞軍使,前往湘南慰勞舉義部隊。
湘南宣告自主,傅良佐異常惶恐。
此時北洋軍僅有第八師先頭部隊兩個營抵達湘一陰一,傅隻得先令湘軍第一師代師長李佑文⑤,率該師第一旅開赴衡山“相機剿辦”。
9月20日,李佑文率第一旅離長沙南下,命第一一團一團一長梅倬敏率部從株洲沿湘江東岸開進,李随彭樹煌之第二一團一由湘潭沿湘江西岸南進。
22日,第一一團一在衡山縣七裡灘與林修梅部接戰。
該一團一第三營不願“以湘人攻湘人”,于28日在衡山石灣起義,加入護法軍。
第一、二一團一大部官兵立即響應,少數攜槍逃散,李佑文僅帶十餘人逃回長沙。
傅良佐欲迅速撲滅湘南護法軍的企圖就此落空。
二、衡山、寶慶之戰(參見附圖三十一) (一)雙方作戰部署 由于湘軍第一師第一旅官兵參加護法,使湘南護法軍聲勢大振。
1917年9月27日,湘軍第一師師長趙恒惕從家鄉趕赴衡一陽一,投身護法;28日,劉建藩率所部十營開抵衡一陽一;29日,程潛由廣州抵達衡一陽一。
10月6日,湘省護法軍各路将領齊集衡一陽一,決定組織“湘南護法軍總司令部”,公推程潛為總司令。
傅良佐之進攻湘南護法軍,表明南北軍隊在湘決戰已勢不可免。
桂系軍閥決定組織軍隊援湘,以武力“驅逐傅良佐,收複湖南,以固兩廣門戶”①。
9月底,桂軍陸裕光師先頭部隊進抵衡一陽一。
10月2日,陸榮廷在廣西南甯召開軍事會議,讨論援湘問題,廣東督軍陳炳焜、海軍總司令程璧光等參加了會議。
會議議定了援湘軍事計劃:由兩廣出兵八十營(其中廣東三十五營,廣西四十五營),分編成五個軍(由陸裕光、林俊廷、韋榮昌、馬濟、林虎分任軍長),由廣西督軍譚浩明任兩廣護國②聯軍總司令”。
進軍路線是:馬濟率粵軍出韶關入湘,經攸縣、醴陵取長沙。
桂軍分成兩路:韋榮昌軍由三江入湘,經新甯一逼一寶慶;陸裕光、林俊廷二軍則出全州入湘,經永州(今零陵)、祁一陽一增援衡一陽一。
兩廣軍總的目标是會攻長沙。
正當兩廣護國軍準備援湘之際,傅良佐也在積極備戰。
9月28日,傅以第八師師長王汝賢為“湘南各軍總司令”。
第二十師師長範國璋為副司令,負責組織指揮湘南作戰;以第八師十五旅(旅長王汝勤)和第二十師三十九旅(旅長張紀)從正面進攻衡山;以湘軍第二師朱澤黃旅和即将抵湘的二十師之第四十旅(旅長張建功)進駐永豐(今雙一峰)。
10月初,北軍第八師之第十五旅和第二十師之第三十九旅相繼開抵長沙。
嗣後到達的還有倪嗣沖之安武軍二十營、晉軍商震混成旅以及北洋第三師閻相文旅。
10月上旬,南北兩軍之間的交戰,在朱亭、衡山至永豐一線全面展開。
(二)衡山戰鬥 湘潭是北軍進攻衡山的前進基地,有三條道路可通衡山:一由湘潭經株洲,沿三門、淦田、朱亭一線;一由湘潭經茶園鋪,沿熊家橋、護湘關一線,此為陸路大道;一由湘潭沿涓水至福田鋪一線。
為了抗擊北軍進犯,護法軍的布防如下:第一師師長趙恒惕指揮該師之第一、二兩一團一(欠一營),在衡山、護湘關至茶園鋪沿線設防,另将一個營配置于福田鋪擔任翼側警戒;劉建藩所部數營防守淦田、朱亭;林修梅率該旅之第四一團一駐守嶽後,防敵由永豐方向竄犯。
10月6日晨,南北兩軍開始在湘潭縣屬之西倪鋪接戰。
護法軍在衡山以北隻有不足兩個一團一的兵力,卻要防守從福田鋪至湘江邊寬約十五公裡的正面,力量分散;加上裝備較差(除步槍外,僅有二門炮、二挺機槍),難于阻止敵人的進攻。
北軍王汝勤所部由中路進攻,集中兵力,重點突破,連占茶園鋪、中路鋪和白石鋪等要點,一逼一近護湘關。
護湘關位于衡山北十二公裡處, 兩側山勢險峻,湘(潭)、衡(山)大路從山間穿過,是易守難攻之地。
護法軍在護湘關兩側高地構築工事,重點設防。
8日晨6時,北軍分三路攻打護湘關。
護法軍憑險抗擊,“頑強異常”,“抵死不退”①。
戰至次日淩晨,北軍從側翼突擊,仰攻肉一搏,護法軍力不能支,遂棄關撤退。
護湘關落入敵手。
10月10日晨,北軍進攻護法軍在衡山北面的最後一個要點石橋鋪。
護法軍控制附近高地,頑強抵抗。
臨近中午,劉建藩派數營援兵趕到戰地,讓正在奮戰的第一師士兵撤下吃飯。
但這些援兵多數是新兵,未經嚴格訓練,缺乏作戰經驗,以緻一有傷員,就驚慌後退。
北軍乘勢沖擊,護法軍大敗。
10月11日上午7時,北軍向衡山外圍發起攻擊。
王汝勤親率該旅第二十九一團一及工兵營、炮隊由正面實施突擊,以第三十一團一由翼側抄襲。
護法軍據守城外據點的部隊經不住敵軍的猛攻,紛紛逃進城内,并牽動了守城部隊。
護法軍隻得放棄衡山,分向湘江以東和衡一陽一退卻。
王汝勤旅遂輕取衡山。
北軍張紀旅行動遲緩,10月11日由湘潭進抵株洲,翌日沿湘江東岸向南攻進。
13日在淦田烏鴉山與劉建藩之警戒部隊遭遇。
雙方激戰兩小時,劉部不支後退。
張旅乘勢追擊,于下午7時攻占朱亭。
14日,張旅向衡山靠攏,拟配合王汝勤旅向衡山以南進擊。
但王汝勤由于
其中歸督軍直轄的有第一、第二兩個師及六個區的守備隊(每區的守備隊三至十餘營不等),加上各道尹、總兵所轄的守備部隊共四萬餘人;另有全省警備隊二萬餘人。
兩個正規師中,第一師師長趙恒惕,下轄第一、第二旅。
第一旅旅長李佑文,所屬第一一團一駐湘一陰一、平江,第二一團一駐長沙;第二旅旅長林修梅,所屬第三一團一駐寶慶(今邵一陽一市),第四一團一駐衡一陽一。
第二師師長陳複初③,下轄第三、第四旅。
第三旅旅長陳嘉佑,所部駐常德;第四旅旅長朱澤黃,所部分駐長沙、湘潭。
譚延闿離職前,任命劉建藩代理零陵鎮守使,并調第一師第二旅旅長林修梅由衡一陽一移駐衡山,以便随時配合桂軍作戰。
劉建藩和林修梅都是革命一黨一人,先後參加過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和護國戰争,在湘軍中威望較高。
傅良佐于1917年9月9日到任後,知道劉建藩、林修梅是譚延闿安排的兩個心腹,将威脅其在湘南的統治,于是下令免掉了他們的職務。
在此情況下,劉建藩、林修梅被迫于9月18日聯銜宣布湘南自主,通電揭露段祺瑞“違法橫行,破壞國紀。
……易湘督以為武力征服之圖”;聲明“特率湘南軍民子弟,宣告自主,與段政一府脫離關系,一切軍民政務,均與海軍、兩廣、雲南各省一緻進行”④。
接着,湖南第一區守備司令吳劍學、第二區守備司令周偉和鐵道守備司令李仲麟,相繼宣告自主。
孫中山緻電劉、林等人表示祝賀,并派革命一黨一人林祖涵(即林伯渠,林修梅之弟)為湖南勞軍使,前往湘南慰勞舉義部隊。
湘南宣告自主,傅良佐異常惶恐。
此時北洋軍僅有第八師先頭部隊兩個營抵達湘一陰一,傅隻得先令湘軍第一師代師長李佑文⑤,率該師第一旅開赴衡山“相機剿辦”。
9月20日,李佑文率第一旅離長沙南下,命第一一團一團一長梅倬敏率部從株洲沿湘江東岸開進,李随彭樹煌之第二一團一由湘潭沿湘江西岸南進。
22日,第一一團一在衡山縣七裡灘與林修梅部接戰。
該一團一第三營不願“以湘人攻湘人”,于28日在衡山石灣起義,加入護法軍。
第一、二一團一大部官兵立即響應,少數攜槍逃散,李佑文僅帶十餘人逃回長沙。
傅良佐欲迅速撲滅湘南護法軍的企圖就此落空。
二、衡山、寶慶之戰(參見附圖三十一) (一)雙方作戰部署 由于湘軍第一師第一旅官兵參加護法,使湘南護法軍聲勢大振。
1917年9月27日,湘軍第一師師長趙恒惕從家鄉趕赴衡一陽一,投身護法;28日,劉建藩率所部十營開抵衡一陽一;29日,程潛由廣州抵達衡一陽一。
10月6日,湘省護法軍各路将領齊集衡一陽一,決定組織“湘南護法軍總司令部”,公推程潛為總司令。
傅良佐之進攻湘南護法軍,表明南北軍隊在湘決戰已勢不可免。
桂系軍閥決定組織軍隊援湘,以武力“驅逐傅良佐,收複湖南,以固兩廣門戶”①。
9月底,桂軍陸裕光師先頭部隊進抵衡一陽一。
10月2日,陸榮廷在廣西南甯召開軍事會議,讨論援湘問題,廣東督軍陳炳焜、海軍總司令程璧光等參加了會議。
會議議定了援湘軍事計劃:由兩廣出兵八十營(其中廣東三十五營,廣西四十五營),分編成五個軍(由陸裕光、林俊廷、韋榮昌、馬濟、林虎分任軍長),由廣西督軍譚浩明任兩廣護國②聯軍總司令”。
進軍路線是:馬濟率粵軍出韶關入湘,經攸縣、醴陵取長沙。
桂軍分成兩路:韋榮昌軍由三江入湘,經新甯一逼一寶慶;陸裕光、林俊廷二軍則出全州入湘,經永州(今零陵)、祁一陽一增援衡一陽一。
兩廣軍總的目标是會攻長沙。
正當兩廣護國軍準備援湘之際,傅良佐也在積極備戰。
9月28日,傅以第八師師長王汝賢為“湘南各軍總司令”。
第二十師師長範國璋為副司令,負責組織指揮湘南作戰;以第八師十五旅(旅長王汝勤)和第二十師三十九旅(旅長張紀)從正面進攻衡山;以湘軍第二師朱澤黃旅和即将抵湘的二十師之第四十旅(旅長張建功)進駐永豐(今雙一峰)。
10月初,北軍第八師之第十五旅和第二十師之第三十九旅相繼開抵長沙。
嗣後到達的還有倪嗣沖之安武軍二十營、晉軍商震混成旅以及北洋第三師閻相文旅。
10月上旬,南北兩軍之間的交戰,在朱亭、衡山至永豐一線全面展開。
(二)衡山戰鬥 湘潭是北軍進攻衡山的前進基地,有三條道路可通衡山:一由湘潭經株洲,沿三門、淦田、朱亭一線;一由湘潭經茶園鋪,沿熊家橋、護湘關一線,此為陸路大道;一由湘潭沿涓水至福田鋪一線。
為了抗擊北軍進犯,護法軍的布防如下:第一師師長趙恒惕指揮該師之第一、二兩一團一(欠一營),在衡山、護湘關至茶園鋪沿線設防,另将一個營配置于福田鋪擔任翼側警戒;劉建藩所部數營防守淦田、朱亭;林修梅率該旅之第四一團一駐守嶽後,防敵由永豐方向竄犯。
10月6日晨,南北兩軍開始在湘潭縣屬之西倪鋪接戰。
護法軍在衡山以北隻有不足兩個一團一的兵力,卻要防守從福田鋪至湘江邊寬約十五公裡的正面,力量分散;加上裝備較差(除步槍外,僅有二門炮、二挺機槍),難于阻止敵人的進攻。
北軍王汝勤所部由中路進攻,集中兵力,重點突破,連占茶園鋪、中路鋪和白石鋪等要點,一逼一近護湘關。
護湘關位于衡山北十二公裡處, 兩側山勢險峻,湘(潭)、衡(山)大路從山間穿過,是易守難攻之地。
護法軍在護湘關兩側高地構築工事,重點設防。
8日晨6時,北軍分三路攻打護湘關。
護法軍憑險抗擊,“頑強異常”,“抵死不退”①。
戰至次日淩晨,北軍從側翼突擊,仰攻肉一搏,護法軍力不能支,遂棄關撤退。
護湘關落入敵手。
10月10日晨,北軍進攻護法軍在衡山北面的最後一個要點石橋鋪。
護法軍控制附近高地,頑強抵抗。
臨近中午,劉建藩派數營援兵趕到戰地,讓正在奮戰的第一師士兵撤下吃飯。
但這些援兵多數是新兵,未經嚴格訓練,缺乏作戰經驗,以緻一有傷員,就驚慌後退。
北軍乘勢沖擊,護法軍大敗。
10月11日上午7時,北軍向衡山外圍發起攻擊。
王汝勤親率該旅第二十九一團一及工兵營、炮隊由正面實施突擊,以第三十一團一由翼側抄襲。
護法軍據守城外據點的部隊經不住敵軍的猛攻,紛紛逃進城内,并牽動了守城部隊。
護法軍隻得放棄衡山,分向湘江以東和衡一陽一退卻。
王汝勤旅遂輕取衡山。
北軍張紀旅行動遲緩,10月11日由湘潭進抵株洲,翌日沿湘江東岸向南攻進。
13日在淦田烏鴉山與劉建藩之警戒部隊遭遇。
雙方激戰兩小時,劉部不支後退。
張旅乘勢追擊,于下午7時攻占朱亭。
14日,張旅向衡山靠攏,拟配合王汝勤旅向衡山以南進擊。
但王汝勤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