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南北政府的戰略方針及兵力部署
關燈
小
中
大
護法運動興起後,段祺瑞政一府決定對西南各省用兵,企圖實現袁世凱未能實現的“武力統一”中國的計劃。
護國戰争結束後,各派軍閥為了争奪地盤,拚命擴編軍隊。
到1917年6月止,全國正規陸軍已由護國戰争時的五十萬人增加到六十餘萬人②。
其中北洋政一府陸軍部直轄的部隊,已由護國戰争前的十二個師、二十個混成旅增加至二十一個師、二十三個混成旅①;加上張勳的定武軍七十營、倪嗣沖的安武軍四十餘營、姜桂題的毅軍二十營②,總兵力達三十四萬餘人。
其中能調往前線作戰的部隊,約在十萬以上。
這是段祺瑞賴以發動内戰的基本力量。
以孫中山為首的護法軍政一府所統轄的軍隊及響應護法的軍隊,主要有由陸榮廷控制的駐廣東的兩師兩混成旅、駐廣西的兩師一旅,由唐繼堯指揮的分駐滇粵川的六個師,還有貴州的一師一旅和湖南的兩個師①,以及由海軍總司令程璧光率領的第一艦隊(包括巡洋艦三艘,炮艦六艘,其它輔助艦隻四艘)和陳炯明統帶的二十營海軍陸戰隊②,總兵力約十五萬人。
與北洋軍相比,南軍總兵力雖居于劣勢,但由于在本地區作戰,可将大部兵力投入戰鬥,因而在戰場兵力對比上與北軍不相上下。
段祺瑞“武力統一”的主要戰略目标是廣東,因廣東不僅是護法軍政一府所在地,也是滇、桂、粵軍的聯合基地和西南各省與海外交通的樞紐。
關于北洋政一府的戰略意圖,段祺瑞的心腹智囊徐樹铮後來透露說:“蓋欲定大局,非謀統一不可,欲謀統一,非川粵同受政一府節制不可。
以川較粵,川可稍緩,而粵宜急,粵定川或随之而自定。
我之争湘者,為圖粵計耳;粵不定,湘即危,湘有事,鄂亦不安,大局則時有搖動之虞”①。
簡言之,段祺瑞要想武力統一全中國,必須征服粵、川,并以征粵為先,而征粵又必先攻湘。
因此,湖南就成了北洋軍閥進攻的首要目标。
湖南北通江漢,南接兩廣,西鄰川、黔,是北軍攻取西南諸省的必經之地。
早在廣州軍政一府成立之先,段祺瑞便利用北洋政一府的“合法”地位,于8月6日下令免去湖南省長兼署督軍譚延闿的督軍職務,以皖系人物前陸軍部次長傅良佐代之,并調北洋軍第八、第二十師随傅入湘,企圖不戰而控制湘剩與此同時,段還派部分軍隊入川,企圖控制川省;并令閩、浙、贛一抽一調軍隊攻粵,以策應湖南戰場作戰,使南軍首尾不能相顧。
譚延闿是個介于進步一黨一與國民一黨一右翼之間的“八面玲珑”的政客,由于利害關系,和桂系頭子陸榮廷關系甚密。
譚被免職後,忙向陸榮廷求救。
陸榮廷等桂系軍閥清楚地看到,“湘省為兩粵門戶,又系滇黔咽喉,湘失則西南腹背受敵,不特進取之機全無,且(北軍)得湘實足以制西南之死命而有餘”②,故一面令桂軍向湘邊運動,做出援湘姿态,一面緻電馮國璋,請馮設法收回撤換湘督的命令,維持湖南現狀,
護國戰争結束後,各派軍閥為了争奪地盤,拚命擴編軍隊。
到1917年6月止,全國正規陸軍已由護國戰争時的五十萬人增加到六十餘萬人②。
其中北洋政一府陸軍部直轄的部隊,已由護國戰争前的十二個師、二十個混成旅增加至二十一個師、二十三個混成旅①;加上張勳的定武軍七十營、倪嗣沖的安武軍四十餘營、姜桂題的毅軍二十營②,總兵力達三十四萬餘人。
其中能調往前線作戰的部隊,約在十萬以上。
這是段祺瑞賴以發動内戰的基本力量。
以孫中山為首的護法軍政一府所統轄的軍隊及響應護法的軍隊,主要有由陸榮廷控制的駐廣東的兩師兩混成旅、駐廣西的兩師一旅,由唐繼堯指揮的分駐滇粵川的六個師,還有貴州的一師一旅和湖南的兩個師①,以及由海軍總司令程璧光率領的第一艦隊(包括巡洋艦三艘,炮艦六艘,其它輔助艦隻四艘)和陳炯明統帶的二十營海軍陸戰隊②,總兵力約十五萬人。
與北洋軍相比,南軍總兵力雖居于劣勢,但由于在本地區作戰,可将大部兵力投入戰鬥,因而在戰場兵力對比上與北軍不相上下。
段祺瑞“武力統一”的主要戰略目标是廣東,因廣東不僅是護法軍政一府所在地,也是滇、桂、粵軍的聯合基地和西南各省與海外交通的樞紐。
關于北洋政一府的戰略意圖,段祺瑞的心腹智囊徐樹铮後來透露說:“蓋欲定大局,非謀統一不可,欲謀統一,非川粵同受政一府節制不可。
以川較粵,川可稍緩,而粵宜急,粵定川或随之而自定。
我之争湘者,為圖粵計耳;粵不定,湘即危,湘有事,鄂亦不安,大局則時有搖動之虞”①。
簡言之,段祺瑞要想武力統一全中國,必須征服粵、川,并以征粵為先,而征粵又必先攻湘。
因此,湖南就成了北洋軍閥進攻的首要目标。
湖南北通江漢,南接兩廣,西鄰川、黔,是北軍攻取西南諸省的必經之地。
早在廣州軍政一府成立之先,段祺瑞便利用北洋政一府的“合法”地位,于8月6日下令免去湖南省長兼署督軍譚延闿的督軍職務,以皖系人物前陸軍部次長傅良佐代之,并調北洋軍第八、第二十師随傅入湘,企圖不戰而控制湘剩與此同時,段還派部分軍隊入川,企圖控制川省;并令閩、浙、贛一抽一調軍隊攻粵,以策應湖南戰場作戰,使南軍首尾不能相顧。
譚延闿是個介于進步一黨一與國民一黨一右翼之間的“八面玲珑”的政客,由于利害關系,和桂系頭子陸榮廷關系甚密。
譚被免職後,忙向陸榮廷求救。
陸榮廷等桂系軍閥清楚地看到,“湘省為兩粵門戶,又系滇黔咽喉,湘失則西南腹背受敵,不特進取之機全無,且(北軍)得湘實足以制西南之死命而有餘”②,故一面令桂軍向湘邊運動,做出援湘姿态,一面緻電馮國璋,請馮設法收回撤換湘督的命令,維持湖南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