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南北政府的戰略方針及兵力部署
關燈
小
中
大
并提出劃湖南為南北軍事緩沖地帶,以保持南北和平。
馮國璋把電報轉給段祺瑞,段嚴辭拒絕,說:“今日文人不能将兵,已成各國通例,為軍事計,為湘省計,為組菴③計,皆以專辦民事為宜”;并聲稱“明令早頒,勢難反汗”④。
譚延闿并不就此甘休,他電請西南各省迅速派兵援湘,以與段祺瑞兵戎相見。
唐繼堯、陸榮廷對譚的主張表示贊同。
8月16日,陸緻電西南各省說:“湘督易人,北方疑忌西南之心業已揭露。
唇亡齒寒,急應力籌對待。
”①次日,滇督唐繼堯複電陸榮廷,表示:“湘危則全局破壞,亟宜協力援助”②。
唐、陸雖表示援湘,但又各保實力,不願在作戰中打頭陣。
桂軍陸裕光第一師進抵湘桂交界之黃沙河後,便頓兵不前,觀望形勢。
滇、桂不及時發兵增援,湘軍主要将領對抵抗北軍也表示冷淡,譚延闿出于無奈,于9月9日向傅良佐移交督軍印信,微服潛往上海。
至此,北軍勢力得以首先伸一入湖南。
廣州護法軍政一府成立後,孫中山即接連召開軍事會議,讨論出師北伐的戰略方針問題。
10月9日,提出了基本戰略設想,即:1.派員與陸榮廷及兩廣督軍等磋商抵禦龍濟光①的計劃;2.以滇軍第三師援湘;3.以滇軍第四師及海軍即日誓師攻閩;4.饬陳炯明、朱執信兩軍長加緊招募訓練部隊,為滇軍、海軍後援;5.電陸榮廷、唐繼堯火速出大軍,會師武漢。
不久,護法軍政一府确定了基本作戰方針:“以長江沿岸為主作戰地,先克武昌,次定南京,擊攘敵軍長江一帶之勢力,再圖直搗北京。
”②據此,拟動員南軍約十個師,組成中央、左翼和右翼軍,分三路北伐。
同時,拟定了分期作戰的計劃。
第一期作戰計劃是:中央軍由兩廣進擊長沙,肅清入湘北軍,待左翼軍(滇黔軍)進據四川并東入湖北時,與之合攻武昌;左翼軍首先攻占四川,爾後派一支隊扼守川北,牽制晉陝之敵軍,主力乘勢東下,與中央軍合攻武昌;右翼軍與海軍協同,合攻閩、浙,再取淞、滬,待中央軍、左翼軍攻克武昌後,與之會攻南京,并肅清長江上、下遊之敵軍;海軍在随右翼軍占領淞滬後,即以吳淞為根據地,封鎖長江門戶,并消滅江内之敵艦,配合陸軍進攻南京。
第一期作戰計劃預計在1917年11月下旬全部完成。
爾後,各路南軍在長江以北過冬,補充給養,休養兵力。
第二年春季開始實行第二期作戰計劃:中央軍由津浦路北進;左翼軍由京漢路北進,其川北支隊出秦晉,襲擊北軍側背,策應正面行動;右翼軍則由海路北上。
三路軍分道并進,會攻北京。
上述作戰計劃,雖然反映了孫中山的革命氣魄和軍事膽略,但以有限的兵力,分散于廣闊的戰線上,企圖一舉破敵,囊括全國,顯然是不切實際的。
後來由于軍政一府“有府無兵”,西南各省軍閥“有兵無府”,根本不聽孫中山的調度指揮,這一作戰計劃也就未能實行。
馮國璋把電報轉給段祺瑞,段嚴辭拒絕,說:“今日文人不能将兵,已成各國通例,為軍事計,為湘省計,為組菴③計,皆以專辦民事為宜”;并聲稱“明令早頒,勢難反汗”④。
譚延闿并不就此甘休,他電請西南各省迅速派兵援湘,以與段祺瑞兵戎相見。
唐繼堯、陸榮廷對譚的主張表示贊同。
8月16日,陸緻電西南各省說:“湘督易人,北方疑忌西南之心業已揭露。
唇亡齒寒,急應力籌對待。
”①次日,滇督唐繼堯複電陸榮廷,表示:“湘危則全局破壞,亟宜協力援助”②。
唐、陸雖表示援湘,但又各保實力,不願在作戰中打頭陣。
桂軍陸裕光第一師進抵湘桂交界之黃沙河後,便頓兵不前,觀望形勢。
滇、桂不及時發兵增援,湘軍主要将領對抵抗北軍也表示冷淡,譚延闿出于無奈,于9月9日向傅良佐移交督軍印信,微服潛往上海。
至此,北軍勢力得以首先伸一入湖南。
廣州護法軍政一府成立後,孫中山即接連召開軍事會議,讨論出師北伐的戰略方針問題。
10月9日,提出了基本戰略設想,即:1.派員與陸榮廷及兩廣督軍等磋商抵禦龍濟光①的計劃;2.以滇軍第三師援湘;3.以滇軍第四師及海軍即日誓師攻閩;4.饬陳炯明、朱執信兩軍長加緊招募訓練部隊,為滇軍、海軍後援;5.電陸榮廷、唐繼堯火速出大軍,會師武漢。
不久,護法軍政一府确定了基本作戰方針:“以長江沿岸為主作戰地,先克武昌,次定南京,擊攘敵軍長江一帶之勢力,再圖直搗北京。
”②據此,拟動員南軍約十個師,組成中央、左翼和右翼軍,分三路北伐。
同時,拟定了分期作戰的計劃。
第一期作戰計劃是:中央軍由兩廣進擊長沙,肅清入湘北軍,待左翼軍(滇黔軍)進據四川并東入湖北時,與之合攻武昌;左翼軍首先攻占四川,爾後派一支隊扼守川北,牽制晉陝之敵軍,主力乘勢東下,與中央軍合攻武昌;右翼軍與海軍協同,合攻閩、浙,再取淞、滬,待中央軍、左翼軍攻克武昌後,與之會攻南京,并肅清長江上、下遊之敵軍;海軍在随右翼軍占領淞滬後,即以吳淞為根據地,封鎖長江門戶,并消滅江内之敵艦,配合陸軍進攻南京。
第一期作戰計劃預計在1917年11月下旬全部完成。
爾後,各路南軍在長江以北過冬,補充給養,休養兵力。
第二年春季開始實行第二期作戰計劃:中央軍由津浦路北進;左翼軍由京漢路北進,其川北支隊出秦晉,襲擊北軍側背,策應正面行動;右翼軍則由海路北上。
三路軍分道并進,會攻北京。
上述作戰計劃,雖然反映了孫中山的革命氣魄和軍事膽略,但以有限的兵力,分散于廣闊的戰線上,企圖一舉破敵,囊括全國,顯然是不切實際的。
後來由于軍政一府“有府無兵”,西南各省軍閥“有兵無府”,根本不聽孫中山的調度指揮,這一作戰計劃也就未能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