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護國戰争後的國内形勢和護法運動的發生

關燈
軍唐繼堯即發出通電,反對武力幹政,擁護總統和國會。

    6月11日,廣東督軍陳炳焜、廣西督軍譚浩明和駐粵滇軍總司令李烈鈞①聯名通電,宣布聯合西南各省,興師讨逆。

    6月20日,陳、譚兩督軍以國會被解散為由,宣布桂、粵兩拾自主”②,不承認非法内閣。

    張勳複辟後,孫中山立即在上海召開會議,主張武力讨賊,并制定興師北伐的軍事計劃。

    西南各省也同仇敵忾,紛紛組織軍隊,準備出師北向,戡定複辟逆流。

    7月6日,孫中山偕同廖仲恺、章太炎、朱執信等人自上海乘“海璞号軍艦啟程赴粵,準備以廣東為基地,組織護法讨逆。

    但孫中山等尚未抵粵,張勳複辟醜劇即告結束。

     經過張勳複辟這場風波之後,黎元洪被迫下台,馮國璋為代理大總統,段祺瑞重任國務總理,中央政一府實權仍一操一在皖系手中。

    段祺瑞一上台,就公開宣布“一不要約法,二不要國會,三不要舊總統”①,頑固地堅持專制獨一裁統治。

    同時,為了對付革命勢力,段祺瑞進一步投靠日本。

    他對日本首相寺内表示:“中國政一府幾經變化後,我再度出任總理。

    将來一切施政,當按預定方針進行。

    中日兩國如欲加緊協作,确保亞洲的和平和安甯,舍此當無更好的時機。

    ”寺内馬上“表示出會心的滿意”,決定以更多的借款和武器支持段祺瑞政一府。

    ②于是,段祺瑞更加有恃無恐,大肆擴充軍備,調兵遣将,企圖實現其“武力統一”的野心。

     在這種情況下,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産階級革命一黨一人,便将鬥争的矛頭直指以段祺瑞為代表的北洋軍閥,決心堅持在南方領導護法鬥争,以“建造真共和國家”。

    7月17日,孫中山一行抵達廣州。

    當晚,孫在歡迎會上發表演說,闡述了護法宗 旨,提出“以海陸軍之力量,為國民争回真正共和”①,并呼籲各界人士共同為維護約法,再造共和而鬥争。

    19日,孫電邀國會議員赴粵集會,組織護法政一府。

    22日,海軍總司令程璧光與海軍第一艦隊司令林葆怿率該艦隊由吳淞口駛赴廣州,參加護法運動。

    一個月之後,一百五十餘名國會議員到達廣州,響應護法;駐粵滇軍和廣東地方派軍人也多被吸引到護法的旗幟之下,或采取中立态度。

    8月18日,孫中山在黃埔公園宴請到粵議員,議定召集“非常國會”②,組織護法軍政一府。

    軍政一府設大元帥一人、元帥二人,在《臨時約法》未恢複效力以前,中華民國的行政權由大元帥行使。

     8月25日至9月1日,非常國會在廣州開會,通過了軍政一府組織大綱,選舉孫中山為軍政一府海陸軍大元帥,陸榮廷和唐繼堯為元帥。

    孫中山認為“擁護約法,實唯西南是賴”③,把護法的希望寄托在西南軍閥唐繼堯、陸榮廷身上。

     兩廣和雲貴軍閥所以能在某種程度上支持孫中山的護法主張,是由于他們清楚地看到,段祺瑞推行的武力統一政策,除對付革命派以外,也是為了吞并西南各剩因此,他們都想借助孫中山的威望,與段祺瑞相抗衡,并趁機擴大自己的地盤和實力。

    但是,他們又不想完全搞僵與北洋政一府的關系,因而提出隻反“非法内閣”,不反大總統,并注意與孫中山的政治主張保持一定的距離,以便把軍政一府作為籌碼,随時準備與北洋軍閥讨價還價,進行“一番交換”。

    正是出于這種動機,故在軍政一府成立的第二天,陸榮廷即發出通電,反對以元帥名義另設政一府;9月8日,唐繼堯也通電表示不受元帥職。

    軍政一府成立伊始,内部就出現裂痕,表明孫中山與西南軍閥的聯盟是非常脆弱的,護法運動的前途将不會是平坦的。

     盡避如此,孫中山并未卻步。

    9月10日,他正式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軍政一府海陸軍大元帥,發布就職宣言,表示“當竭股肱之力,攘除一奸一兇,恢複約法,以竟元年未盡之業,雪數歲無功之恥”①。

    并随即以大元帥名義,下令讨伐段祺瑞等民國叛逆。

    在這種情況下,北洋軍閥内部矛盾暫時有所緩和。

    9月29日,馮國璋下令對軍政一府成員“一體緝拿交法庭依法迅辦”。

    10月1日,段祺瑞宣布“出師剿滅”南方的軍隊。

     不久,護法戰争的戰幕正式拉開,并先後遍及湖南、湖北、四川、廣東、福建,而以湖南戰場打得最為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