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護國戰争勝利的原因及其在軍事上的得失
關燈
小
中
大
訓練,使用的武器也較一精一良,軍政素質較好,因而在作戰過程中雖然遇到糧饷短缺等困難,基本上始終保持着旺盛的士氣。
(三)紀律比較嚴明,得到群衆的支持擁護 護國軍高舉反複辟義旗,加上各級領導注意約束部隊,不準侵犯群衆利益,因而軍行所至,人民群衆主動當向導、遞情報、送茶飯、運糧彈、擡傷員,不少青年積極要求參軍殺敵,湧現出不少擁軍支前的動人事例。
群衆的積極支持,也大大鼓舞了廣大官兵的戰鬥意志。
三、護國軍将領在作戰指導上的主要失誤 護國軍将領們在作戰指導上也存在一些失誤,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舉義宣布過早 本來,雲南的領導者計劃先将滇軍秘密開進至滇川邊境,然後宣布舉義,對川邊各重要據點實行突然襲擊。
後由于梁啟超一電的催促,遂在戰備尚未就緒的情況下倉促宣布舉義。
這一欠審慎的決定,喪失了通常武裝起義所應有的對敵進攻的突然一性一。
而且由于部隊的集中和調動尚未完成就分散開拔,緻使各路部隊發起進攻的時間參差不齊,未能在戰争初期對敵形成兵力優勢。
以川南戰場而言,左、中、右三路接敵的時間相差一個多月,這就使敵軍得以在各據點之間調動部隊,互相支援,并得到了後續部隊的及時增援。
當護國軍主力抵達前線不久,袁世凱的援軍也已源源開到,造成了兵力對比上更大的劣勢,使護國軍在作戰中增加了更多的困難。
(二)戰略計劃與主客觀條件不相符合 護國軍一開始以二萬餘人的兵力,分向川南、湘西、桂粵三個方向進攻,由于兵力過于分散,結果在四川這個主要作戰方向,不但沒有達到攻占叙、泸、綦進而攻占重慶的作戰目的,反而在袁軍的反擊下被迫後撤。
其實,舉義之初,護國軍的領導者在已經了解到黔、桂兩省準備響應起義的情況下,對黔、桂方向隻需部署少量兵力(一以策動起義,一以防敵襲擾),而應集中更多的兵力于四川方向,争取在兵力上縮小與敵人的差距,造成局部的兵力優勢。
果能如此,護國軍在川南的作戰将會取得更大的戰果。
(三)兵員、軍械和糧饷的補充不及時 由于戰前準備不足,戰線又拉得太長,以緻戰争打響之後,在兵員、槍械、彈藥和饷糈的補充接濟上,都産生了很大的困難。
以雲南這樣一個貧瘠的省分,要支持數萬軍隊進行戰争,确有很多困難,而戰線太長,後方太遠,又使這方面的困難顯得更為突出。
幸1916年3月底敵方提議停戰,使護國軍得到了補充休整的機會,人員和作戰物資補充方面的困難,才暫時得以緩解。
護國戰争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成功的革命壯舉,但這次戰争的目的和成果是很有限的。
它雖然挫敗了袁世凱複辟帝制的圖謀,推倒了袁世凱,并在人民的壓力下,繼任總統黎元洪和國務總理段祺瑞被迫宣布繼續遵行《臨時約法》,表面上又暫時恢複到袁世凱解散國會以前的局面,但未能擺脫北洋軍閥對中國的統治,也未能給中國人民帶來任何政治和經濟權益。
中國的民一主革命任務仍有待以後的革命政一黨一和人民去奮鬥和完成。
(三)紀律比較嚴明,得到群衆的支持擁護 護國軍高舉反複辟義旗,加上各級領導注意約束部隊,不準侵犯群衆利益,因而軍行所至,人民群衆主動當向導、遞情報、送茶飯、運糧彈、擡傷員,不少青年積極要求參軍殺敵,湧現出不少擁軍支前的動人事例。
群衆的積極支持,也大大鼓舞了廣大官兵的戰鬥意志。
三、護國軍将領在作戰指導上的主要失誤 護國軍将領們在作戰指導上也存在一些失誤,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舉義宣布過早 本來,雲南的領導者計劃先将滇軍秘密開進至滇川邊境,然後宣布舉義,對川邊各重要據點實行突然襲擊。
後由于梁啟超一電的催促,遂在戰備尚未就緒的情況下倉促宣布舉義。
這一欠審慎的決定,喪失了通常武裝起義所應有的對敵進攻的突然一性一。
而且由于部隊的集中和調動尚未完成就分散開拔,緻使各路部隊發起進攻的時間參差不齊,未能在戰争初期對敵形成兵力優勢。
以川南戰場而言,左、中、右三路接敵的時間相差一個多月,這就使敵軍得以在各據點之間調動部隊,互相支援,并得到了後續部隊的及時增援。
當護國軍主力抵達前線不久,袁世凱的援軍也已源源開到,造成了兵力對比上更大的劣勢,使護國軍在作戰中增加了更多的困難。
(二)戰略計劃與主客觀條件不相符合 護國軍一開始以二萬餘人的兵力,分向川南、湘西、桂粵三個方向進攻,由于兵力過于分散,結果在四川這個主要作戰方向,不但沒有達到攻占叙、泸、綦進而攻占重慶的作戰目的,反而在袁軍的反擊下被迫後撤。
其實,舉義之初,護國軍的領導者在已經了解到黔、桂兩省準備響應起義的情況下,對黔、桂方向隻需部署少量兵力(一以策動起義,一以防敵襲擾),而應集中更多的兵力于四川方向,争取在兵力上縮小與敵人的差距,造成局部的兵力優勢。
果能如此,護國軍在川南的作戰将會取得更大的戰果。
(三)兵員、軍械和糧饷的補充不及時 由于戰前準備不足,戰線又拉得太長,以緻戰争打響之後,在兵員、槍械、彈藥和饷糈的補充接濟上,都産生了很大的困難。
以雲南這樣一個貧瘠的省分,要支持數萬軍隊進行戰争,确有很多困難,而戰線太長,後方太遠,又使這方面的困難顯得更為突出。
幸1916年3月底敵方提議停戰,使護國軍得到了補充休整的機會,人員和作戰物資補充方面的困難,才暫時得以緩解。
護國戰争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成功的革命壯舉,但這次戰争的目的和成果是很有限的。
它雖然挫敗了袁世凱複辟帝制的圖謀,推倒了袁世凱,并在人民的壓力下,繼任總統黎元洪和國務總理段祺瑞被迫宣布繼續遵行《臨時約法》,表面上又暫時恢複到袁世凱解散國會以前的局面,但未能擺脫北洋軍閥對中國的統治,也未能給中國人民帶來任何政治和經濟權益。
中國的民一主革命任務仍有待以後的革命政一黨一和人民去奮鬥和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