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護國戰争勝利的原因及其在軍事上的得失
關燈
小
中
大
一、護國戰争勝利的原因
由唐繼堯、蔡锷、李烈鈞等人在雲南首先發難的護國戰争,在全國各階級各階層人民的積極支持下,經過半年多的艱苦奮鬥,終于挫敗了袁世凱複辟帝制的圖謀,達到了“鏟除帝制,推倒袁氏,重建共和”的預期目的,取得了共和勢力對封建專制勢力的一次重大勝利。
其所以能取得勝利,主要由于以下原因: (一)全國人民擁護共和,反對帝制 護國戰争之所以能取得勝利,首先由于廣大人民對于清王朝的反動統治記憶猶新,辛亥革命的民一主共和思想已深入人心,因而,當袁世凱複辟帝制的消息一傳開,迅速激起了全國人民的義憤和反對。
這股強大的反抗一浪一潮,有力地鼓舞和支持了資産階級革命派的反袁鬥争,同時促使過去追随袁世凱的一些政一黨一,為了小集一團一的私利,也打起了反袁的旗号,甚至袁世凱的一些心腹幹将,為了個人利害,也紛紛離袁自保,使袁世凱成了衆叛親離的孤家寡人。
而在另一方面,資産階級革命派與改良派等不同的政治派别和政治勢力,在反袁的大目标下,暫時地聯合了起來,使反袁鬥争得以順利展開。
此外,帝國主義列強也察覺到了中國反袁勢力的強大,預感到袁世凱這條走狗将被中國人民反複辟的一浪一潮所吞沒,因而也改變了支持帝制的态度。
所有這些,都迫使袁世凱不得不放棄複辟帝制的圖謀。
(二)護國軍英勇作戰 護國軍的領導者以雲南一省之地和二萬餘人的軍力,敢于反抗袁世凱的全國政權和數十萬正規軍,充分表明他們具有藐視強敵的膽略和必勝信念。
這支軍隊于宣布讨袁不久,即先後進軍川南、湘西和滇桂邊界,連續打了幾個勝仗;在北洋軍抵達之後,又勇敢地抗擊了在數量上占優勢的敵人的反攻。
他們的堅毅戰鬥一精一神,有力地鼓舞了全國人民倒袁的信心和勇氣,推動了一些省分先後響應起義,迅速擴大了讨袁陣線,确實起到了“用軍事上之态度表示國人反對帝制之意”②。
二、護國軍擊敗袁軍進攻的主要條件 護國軍之所以能勇敢地抗擊北洋軍的進攻,挫敗了袁世凱妄圖消滅護國軍,進而撲滅反帝制烈火的圖謀,主要由于具備以下條件: (一)有一批忠于民一主共和的中下級軍官 在滇黔護國軍中,從梯一團一長到支隊長以至營長,大多為辛亥革命前後的同盟會員、國民一黨一員,少數還是中華革命一黨一員。
他們具有民一主共和思想,對袁世凱複辟帝制強烈不滿;他們大多為雲南講武堂畢業生或留日士官生,受過嚴格的軍事訓練,并參加過辛亥革命戰争。
由這樣一批軍官掌握部隊和指揮作戰,是護國軍比較有戰鬥力的主要原因。
(二)習慣于山地作戰,有吃苦耐勞的一精一神 護國軍對于川黔桂山區潮一濕多雨的氣候和山嶽叢林的地形條件比較适應,慣于在崎岖的山道中行軍,和在林木叢雜的山區作戰。
而北洋軍無論對氣候還是地形都不适應,以緻士氣低落,難于發揮兵力火力優勢。
此外,護國軍的成員大多來自貧瘠地區,具有吃苦耐勞的習慣;加之相當一部分老兵受過民一主革命的熏陶和正規的軍事
其所以能取得勝利,主要由于以下原因: (一)全國人民擁護共和,反對帝制 護國戰争之所以能取得勝利,首先由于廣大人民對于清王朝的反動統治記憶猶新,辛亥革命的民一主共和思想已深入人心,因而,當袁世凱複辟帝制的消息一傳開,迅速激起了全國人民的義憤和反對。
這股強大的反抗一浪一潮,有力地鼓舞和支持了資産階級革命派的反袁鬥争,同時促使過去追随袁世凱的一些政一黨一,為了小集一團一的私利,也打起了反袁的旗号,甚至袁世凱的一些心腹幹将,為了個人利害,也紛紛離袁自保,使袁世凱成了衆叛親離的孤家寡人。
而在另一方面,資産階級革命派與改良派等不同的政治派别和政治勢力,在反袁的大目标下,暫時地聯合了起來,使反袁鬥争得以順利展開。
此外,帝國主義列強也察覺到了中國反袁勢力的強大,預感到袁世凱這條走狗将被中國人民反複辟的一浪一潮所吞沒,因而也改變了支持帝制的态度。
所有這些,都迫使袁世凱不得不放棄複辟帝制的圖謀。
(二)護國軍英勇作戰 護國軍的領導者以雲南一省之地和二萬餘人的軍力,敢于反抗袁世凱的全國政權和數十萬正規軍,充分表明他們具有藐視強敵的膽略和必勝信念。
這支軍隊于宣布讨袁不久,即先後進軍川南、湘西和滇桂邊界,連續打了幾個勝仗;在北洋軍抵達之後,又勇敢地抗擊了在數量上占優勢的敵人的反攻。
他們的堅毅戰鬥一精一神,有力地鼓舞了全國人民倒袁的信心和勇氣,推動了一些省分先後響應起義,迅速擴大了讨袁陣線,确實起到了“用軍事上之态度表示國人反對帝制之意”②。
二、護國軍擊敗袁軍進攻的主要條件 護國軍之所以能勇敢地抗擊北洋軍的進攻,挫敗了袁世凱妄圖消滅護國軍,進而撲滅反帝制烈火的圖謀,主要由于具備以下條件: (一)有一批忠于民一主共和的中下級軍官 在滇黔護國軍中,從梯一團一長到支隊長以至營長,大多為辛亥革命前後的同盟會員、國民一黨一員,少數還是中華革命一黨一員。
他們具有民一主共和思想,對袁世凱複辟帝制強烈不滿;他們大多為雲南講武堂畢業生或留日士官生,受過嚴格的軍事訓練,并參加過辛亥革命戰争。
由這樣一批軍官掌握部隊和指揮作戰,是護國軍比較有戰鬥力的主要原因。
(二)習慣于山地作戰,有吃苦耐勞的一精一神 護國軍對于川黔桂山區潮一濕多雨的氣候和山嶽叢林的地形條件比較适應,慣于在崎岖的山道中行軍,和在林木叢雜的山區作戰。
而北洋軍無論對氣候還是地形都不适應,以緻士氣低落,難于發揮兵力火力優勢。
此外,護國軍的成員大多來自貧瘠地區,具有吃苦耐勞的習慣;加之相當一部分老兵受過民一主革命的熏陶和正規的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