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與護國戰争之結局
關燈
小
中
大
一、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
袁世凱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進行複辟帝制活動,在國内主要依靠北洋軍為後盾,在國外則主要依靠日、英等帝國主義國家的支持。
為了鎮壓雲南護國起義,袁世凱調動了北洋軍和地方部隊的五個一精一銳師和十幾個混成旅、一團一,分道進行“讨伐”。
他原以為雲南這支“兵僅萬餘,饷難月給”的軍隊,是不難一舉蕩平的。
孰料經過三個月的較量,不但未能将雲南護國軍消滅,反使本身的軍事力量受到了削弱。
接踵而至的則是貴州、廣西兩省相繼宣布獨立,其它各省也在醞釀響應,人民群衆的反袁烈火愈燒愈旺。
袁世凱的反動統治日益不穩,财政經濟情況更加惡化,日子越來越不好過。
在國際上,日、英等帝國主義在袁世凱開始醞釀複辟帝制之際,曾表示積極支持。
但當袁積極推行帝制,中國各派政治力量都強烈反對時,帝國主義各國恐中國發生内亂,危及其在華利益,便一改初衷,由支持轉為反對。
1915年10月28日,日、英、俄三國公使對袁政一府發出第一次警告,聲稱若驟立帝制,将立起變亂,望暫緩改變國體。
然而利令智昏的袁世凱沒有估計到局勢的嚴重一性一,仍于同年12月12日正式宣布實行帝制。
15日,日、英、俄、意、法五國公使聯合對袁發出警告,宣布“以後對于中國決定執監視之态度”①。
此時,袁世凱始感事态嚴重,決定派遣特使(農商總長周自齊)赴日,準備不惜出賣國家主權,換取日本的支持。
日本政一府不僅拒絕特使赴日,而且在通知中責備袁世凱“斷行帝制,無視友邦勸告”,“日政一府當然不能承認”②。
各國外交公使還一緻指出,以後凡具有“洪憲”年号的外交文書,一概拒絕接受。
外交上接二連三的挫折,以及西南諸省護國起義的爆發,迫使袁世凱改變原定于1916年元旦或春節登極的計劃。
2月23日,不得不公開宣布延緩登極。
後随着國内軍事、政治形勢的繼續惡化,更使袁世凱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迫使他不得不于3月22日宣布撤銷帝制,并于次日宣布廢除“洪憲”年号,恢複“中華民國”紀年。
袁世凱自1915年12月12日宣布承認帝位至3月22日取消帝制,前後僅一百零二天。
其“皇帝夢”的破滅,充分表明了曆史潮流不可逆,人民意志不可侮。
二、停戰與備戰 袁世凱取消帝制後,鑒于對西南護國軍的作戰未能取得預期戰果,内政外交亦處于困境,為了求得喘一息的時機,乃于3月25日借黎元洪、段祺瑞、徐世昌等人名義,緻電護國軍,要求停戰,商議善後。
護國軍方面,經過三個月的戰鬥,兵員、槍械、彈藥、饷糈都有很大消耗,急待補充休整,也需有一個休戰時期。
因此,從3月底開始,四川、湘西前線先後實行停火。
到4月初,護國戰争實際上已經停止。
對袁政一府的停戰建議,護國軍方面有較高的警惕。
蔡锷等認為:“袁逆之撤銷帝制,一因兵事挫衄,外交一逼一緊,财政困窮,人心鼎沸,乃迫而出此;一因獨立省份逐漸加多,護國軍勢力繼漲增高,無力抗禦。
故借此下台,以和緩國人之心理,孤我軍之勢力,仍盤踞現位,以為卷土重來之地”①。
因此,在同意停戰之後,護國軍的領導者仍加緊進行軍事準備,擴大軍隊編制,補充訓練新兵,籌集軍械給養,并向日本訂購軍械,以備再戰。
到5月底,雲南護國軍即由原來的三個軍擴編為八個軍①,共約五萬餘人。
對于爾後的戰略方針,護國軍領一導一人進行了較充分的醞釀。
唐繼堯的戰略設想是五路出兵,會師武漢。
具體計劃是:以第四軍加強第一軍兵力出川,第六軍加強第二軍兵力出粵,第五軍由會理、甯遠出陝西,第七軍由桂林出長沙,唐繼堯則自率第三軍及警衛軍經黔出湘,各路護國軍會師武漢。
這一設想,與起義之初的戰略大緻相似,其問題主要是多路分兵,張口太大。
蔡锷則不同,他經過戰争實踐,對多路分兵所帶來的不一良後果已有所認識,故對下一步作戰,堅持其“滇師舉全力以出綦渝為當”的主張。
他說:“凡大軍作戰,首在将其主力摧破,其餘自迎刃而解。
次在奪據其咽喉重地,……現逆軍
為了鎮壓雲南護國起義,袁世凱調動了北洋軍和地方部隊的五個一精一銳師和十幾個混成旅、一團一,分道進行“讨伐”。
他原以為雲南這支“兵僅萬餘,饷難月給”的軍隊,是不難一舉蕩平的。
孰料經過三個月的較量,不但未能将雲南護國軍消滅,反使本身的軍事力量受到了削弱。
接踵而至的則是貴州、廣西兩省相繼宣布獨立,其它各省也在醞釀響應,人民群衆的反袁烈火愈燒愈旺。
袁世凱的反動統治日益不穩,财政經濟情況更加惡化,日子越來越不好過。
在國際上,日、英等帝國主義在袁世凱開始醞釀複辟帝制之際,曾表示積極支持。
但當袁積極推行帝制,中國各派政治力量都強烈反對時,帝國主義各國恐中國發生内亂,危及其在華利益,便一改初衷,由支持轉為反對。
1915年10月28日,日、英、俄三國公使對袁政一府發出第一次警告,聲稱若驟立帝制,将立起變亂,望暫緩改變國體。
然而利令智昏的袁世凱沒有估計到局勢的嚴重一性一,仍于同年12月12日正式宣布實行帝制。
15日,日、英、俄、意、法五國公使聯合對袁發出警告,宣布“以後對于中國決定執監視之态度”①。
此時,袁世凱始感事态嚴重,決定派遣特使(農商總長周自齊)赴日,準備不惜出賣國家主權,換取日本的支持。
日本政一府不僅拒絕特使赴日,而且在通知中責備袁世凱“斷行帝制,無視友邦勸告”,“日政一府當然不能承認”②。
各國外交公使還一緻指出,以後凡具有“洪憲”年号的外交文書,一概拒絕接受。
外交上接二連三的挫折,以及西南諸省護國起義的爆發,迫使袁世凱改變原定于1916年元旦或春節登極的計劃。
2月23日,不得不公開宣布延緩登極。
後随着國内軍事、政治形勢的繼續惡化,更使袁世凱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迫使他不得不于3月22日宣布撤銷帝制,并于次日宣布廢除“洪憲”年号,恢複“中華民國”紀年。
袁世凱自1915年12月12日宣布承認帝位至3月22日取消帝制,前後僅一百零二天。
其“皇帝夢”的破滅,充分表明了曆史潮流不可逆,人民意志不可侮。
二、停戰與備戰 袁世凱取消帝制後,鑒于對西南護國軍的作戰未能取得預期戰果,内政外交亦處于困境,為了求得喘一息的時機,乃于3月25日借黎元洪、段祺瑞、徐世昌等人名義,緻電護國軍,要求停戰,商議善後。
護國軍方面,經過三個月的戰鬥,兵員、槍械、彈藥、饷糈都有很大消耗,急待補充休整,也需有一個休戰時期。
因此,從3月底開始,四川、湘西前線先後實行停火。
到4月初,護國戰争實際上已經停止。
對袁政一府的停戰建議,護國軍方面有較高的警惕。
蔡锷等認為:“袁逆之撤銷帝制,一因兵事挫衄,外交一逼一緊,财政困窮,人心鼎沸,乃迫而出此;一因獨立省份逐漸加多,護國軍勢力繼漲增高,無力抗禦。
故借此下台,以和緩國人之心理,孤我軍之勢力,仍盤踞現位,以為卷土重來之地”①。
因此,在同意停戰之後,護國軍的領導者仍加緊進行軍事準備,擴大軍隊編制,補充訓練新兵,籌集軍械給養,并向日本訂購軍械,以備再戰。
到5月底,雲南護國軍即由原來的三個軍擴編為八個軍①,共約五萬餘人。
對于爾後的戰略方針,護國軍領一導一人進行了較充分的醞釀。
唐繼堯的戰略設想是五路出兵,會師武漢。
具體計劃是:以第四軍加強第一軍兵力出川,第六軍加強第二軍兵力出粵,第五軍由會理、甯遠出陝西,第七軍由桂林出長沙,唐繼堯則自率第三軍及警衛軍經黔出湘,各路護國軍會師武漢。
這一設想,與起義之初的戰略大緻相似,其問題主要是多路分兵,張口太大。
蔡锷則不同,他經過戰争實踐,對多路分兵所帶來的不一良後果已有所認識,故對下一步作戰,堅持其“滇師舉全力以出綦渝為當”的主張。
他說:“凡大軍作戰,首在将其主力摧破,其餘自迎刃而解。
次在奪據其咽喉重地,……現逆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