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與護國戰争之結局
關燈
小
中
大
主力之七、八兩師,悉集泸納,我若将此軍擊破,則成、渝唾手可得。
其次則重慶為逆軍唯一之咽喉重地,我若得此,則在川逆軍接濟立斷,久将不戰自潰。
故滇中增援之師,以全力趨泸或出綦渝為當。
就現在形勢論,兵出綦渝較易得手。
”③ 李烈鈞則堅持以該軍主力出湘,控制長江中遊。
他認為:“粵東方向,桂已獨任,我軍似可迅速出湘;果能沖斷江流,則影響大局,獲益猶巨。
且川南得遙應之勢,逆軍将不戰自潰。
”① 比較起來,蔡锷的主張較之唐繼堯的計劃要實際可行一些。
因為,袁世凱的主要征滇部隊集中在川南,而在這一方向與袁軍對峙的護國軍,經過戰争的消耗,兵員不足,饷彈缺乏,戰鬥力明顯下降。
在這種情勢下,如能按蔡锷的主張,将增援的兵力集中于泸州或綦江正面,則進可以消滅袁軍主力,控扼重慶,退可以阻截袁軍入滇之路,因而比較符合客觀實際。
當然,李烈鈞的主張也有其可取之處。
此時,廣西已經獨立,滇省無後顧之憂,若以桂軍攻粵,以李烈鈞的第二軍由廣西進軍湖南,如能攻下長沙、嶽一陽一等要地,進而控扼長江,也足以威脅四川袁軍之後路,使其進退兩難。
總之,蔡、李的主張較之唐繼堯的多路分兵計劃,都要高明一些。
此後,由于雙方沒有重新開戰,蔡、唐、李的上述計劃,均未受到實戰的檢驗。
三、護國戰争的結局 在停戰期間,國内各種政治力量展開了緊張的縱橫捭阖,焦點是袁世凱的下台問題①。
在這場政治鬥争中,大緻可分為以下三種較大的力量:一是袁世凱及其少數追随者。
他們繼續策劃由川、湘向西南進攻,進行垂死掙紮,妄圖繼續保住最高統治地位。
但是,曆史的發展與他們的願望完全相反。
一是以孫中山為首的中華革命一黨一。
雖然由孫提出“保持民國,不徒以去袁為畢事”①的正确主張,表示要與所有同袁世凱一樣的反動派鬥争到底,但因無實力,且嚴重脫離群衆,因而影響不大。
一是掌握着護國讨袁的軍事實力,并左右戰局發展的進步一黨一和西南地方實力派。
他們除了“倒袁”和擁立黎元洪為總統外,沒有提出任何别的政治主張,給護國戰争的結局帶來極為消極的影響。
後随着形勢的發展,袁世凱的一些頑固追随者也開始離袁而向護國軍方面靠攏。
1916年4月6日,廣東将軍龍濟光在桂滇軍的軍事壓力和廣東革命一黨一人領導的民軍脅迫下,被迫宣布獨立;4月12日,浙江也自下而上地轟走了将軍朱瑞,推舉嘉湖鎮守使呂公望為都督,宣布獨立。
4月16日,馮國璋緻電袁世凱,勸其退位。
此後,不少軍政頭目也紛紛勸袁下台。
袁世凱雖已處于四面楚歌之中,卻仍死抱住大總統的寶座進行垂死掙紮。
南方已獨立各省為了加強與袁政一府的對抗,于1916年5月8日在廣東肇慶宣布成立軍務院,遙戴黎元洪為總統,推唐繼堯為撫軍長,岑春煊為副撫軍長,梁啟超為政務委員長,蔡锷、李烈鈞和西南各獨立省分的督軍、總司令等為撫軍。
軍務院的任務是指揮全國軍事,籌辦全國庶政,實際上是一個與袁政一府相對峙的臨時政一府,其主要目的在于一逼一迫袁世凱交出政權。
軍務院将兩廣境内的軍隊統編為護國軍,共五個軍、一個師、一個旅和一個獨立一團一,準備分别向湖南、江西、福建開進,大舉北伐。
同時,進行堅持要袁世凱下台的南北交涉。
軍務院成立不久,又有陝南鎮守使陳樹藩、四川将軍陳宧和湖南将軍湯芗銘相繼宣布獨立。
陳宧、湯芗銘本是袁世凱的忠實爪牙,他們的倒戈,使袁更加沮喪。
1916年6月6日,袁世凱這個獨一裁者和賣國賊在全國人民的聲讨和唾罵聲中病死,結束了可恥的一生。
袁世凱死後,進步一黨一和西南地方實力派開始與北洋軍閥尋求妥協,加速了南北相持局面的結束。
按照《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由原副總統黎元洪于6月7日繼任總統。
29日,黎元洪召開國會,恢複國務院,任段祺瑞為國務總理。
7月14日,護國軍方面宣布撤銷軍務院。
25日,中華革命一黨一發出通告,宣布停止一切軍事行動,護國戰争至此正式宣告結束。
其次則重慶為逆軍唯一之咽喉重地,我若得此,則在川逆軍接濟立斷,久将不戰自潰。
故滇中增援之師,以全力趨泸或出綦渝為當。
就現在形勢論,兵出綦渝較易得手。
”③ 李烈鈞則堅持以該軍主力出湘,控制長江中遊。
他認為:“粵東方向,桂已獨任,我軍似可迅速出湘;果能沖斷江流,則影響大局,獲益猶巨。
且川南得遙應之勢,逆軍将不戰自潰。
”① 比較起來,蔡锷的主張較之唐繼堯的計劃要實際可行一些。
因為,袁世凱的主要征滇部隊集中在川南,而在這一方向與袁軍對峙的護國軍,經過戰争的消耗,兵員不足,饷彈缺乏,戰鬥力明顯下降。
在這種情勢下,如能按蔡锷的主張,将增援的兵力集中于泸州或綦江正面,則進可以消滅袁軍主力,控扼重慶,退可以阻截袁軍入滇之路,因而比較符合客觀實際。
當然,李烈鈞的主張也有其可取之處。
此時,廣西已經獨立,滇省無後顧之憂,若以桂軍攻粵,以李烈鈞的第二軍由廣西進軍湖南,如能攻下長沙、嶽一陽一等要地,進而控扼長江,也足以威脅四川袁軍之後路,使其進退兩難。
總之,蔡、李的主張較之唐繼堯的多路分兵計劃,都要高明一些。
此後,由于雙方沒有重新開戰,蔡、唐、李的上述計劃,均未受到實戰的檢驗。
三、護國戰争的結局 在停戰期間,國内各種政治力量展開了緊張的縱橫捭阖,焦點是袁世凱的下台問題①。
在這場政治鬥争中,大緻可分為以下三種較大的力量:一是袁世凱及其少數追随者。
他們繼續策劃由川、湘向西南進攻,進行垂死掙紮,妄圖繼續保住最高統治地位。
但是,曆史的發展與他們的願望完全相反。
一是以孫中山為首的中華革命一黨一。
雖然由孫提出“保持民國,不徒以去袁為畢事”①的正确主張,表示要與所有同袁世凱一樣的反動派鬥争到底,但因無實力,且嚴重脫離群衆,因而影響不大。
一是掌握着護國讨袁的軍事實力,并左右戰局發展的進步一黨一和西南地方實力派。
他們除了“倒袁”和擁立黎元洪為總統外,沒有提出任何别的政治主張,給護國戰争的結局帶來極為消極的影響。
後随着形勢的發展,袁世凱的一些頑固追随者也開始離袁而向護國軍方面靠攏。
1916年4月6日,廣東将軍龍濟光在桂滇軍的軍事壓力和廣東革命一黨一人領導的民軍脅迫下,被迫宣布獨立;4月12日,浙江也自下而上地轟走了将軍朱瑞,推舉嘉湖鎮守使呂公望為都督,宣布獨立。
4月16日,馮國璋緻電袁世凱,勸其退位。
此後,不少軍政頭目也紛紛勸袁下台。
袁世凱雖已處于四面楚歌之中,卻仍死抱住大總統的寶座進行垂死掙紮。
南方已獨立各省為了加強與袁政一府的對抗,于1916年5月8日在廣東肇慶宣布成立軍務院,遙戴黎元洪為總統,推唐繼堯為撫軍長,岑春煊為副撫軍長,梁啟超為政務委員長,蔡锷、李烈鈞和西南各獨立省分的督軍、總司令等為撫軍。
軍務院的任務是指揮全國軍事,籌辦全國庶政,實際上是一個與袁政一府相對峙的臨時政一府,其主要目的在于一逼一迫袁世凱交出政權。
軍務院将兩廣境内的軍隊統編為護國軍,共五個軍、一個師、一個旅和一個獨立一團一,準備分别向湖南、江西、福建開進,大舉北伐。
同時,進行堅持要袁世凱下台的南北交涉。
軍務院成立不久,又有陝南鎮守使陳樹藩、四川将軍陳宧和湖南将軍湯芗銘相繼宣布獨立。
陳宧、湯芗銘本是袁世凱的忠實爪牙,他們的倒戈,使袁更加沮喪。
1916年6月6日,袁世凱這個獨一裁者和賣國賊在全國人民的聲讨和唾罵聲中病死,結束了可恥的一生。
袁世凱死後,進步一黨一和西南地方實力派開始與北洋軍閥尋求妥協,加速了南北相持局面的結束。
按照《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由原副總統黎元洪于6月7日繼任總統。
29日,黎元洪召開國會,恢複國務院,任段祺瑞為國務總理。
7月14日,護國軍方面宣布撤銷軍務院。
25日,中華革命一黨一發出通告,宣布停止一切軍事行動,護國戰争至此正式宣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