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四川戰役
關燈
小
中
大
,進取川省門戶重慶。
袁軍以重慶為前進基地,對叙、泸方向采取飽勢,對綦江方向采取守勢。
扼守綦江,主要為了防禦從貴州攻川之黔軍,保障重慶的翼側安全。
為此,袁軍以綦江為重心,右至江津、榮昌,左至南川、涪州(今涪陵),組成一道弧形防線,配置重兵防守。
其兵力部署是:川軍周駿師之第五十九一團一(一團一長伍德明),以一營駐榮昌,兩營駐江津;第六十一團一(一團一長張鵬舞)一部駐南川,一部駐涪州;北洋軍第十三混成旅之第三一團一(一團一長劉虎臣)駐綦江。
貴州獨立後,袁軍又以北洋第三師之閻相文一團一增援綦江,以北洋第六師之齊燮元旅由湘西增援南川。
這樣,袁軍在川黔交界地區的兵力達五六個一團一。
黔省護國軍僅以兩一團一多的兵力,企圖實現由綦江進攻重慶的計劃,顯然是很困難的。
1916年2月2日,戴戡率隊由貴一陽一出發,13日抵松坎。
他将黔軍第五、六兩一團一編成三個支隊:熊其勳之第五一團一為左支隊,進攻敵九盤子陣地,得手後向東溪、綦江方向發展;胡忠相指揮第六一團一一、二營為右支隊,進攻青羊寺(今青羊市),爾後向南川發展;另以第六一團一第三營為一個支隊,取道新洲襲擊南川,策應主力行動。
各支隊同時于14日發起進攻。
熊其勳率左支隊于2月14日拂曉前秘密接敵,6時對九盤子之敵發起進攻。
九盤子為川南天險,兩山壁立,僅通一線小路。
黔軍攀藤附葛,緣崖而上,節節仰攻,至午後2時占領九盤子。
黔軍乘勝推進,三路皆捷,連克青羊寺、趕水、東溪等要地,并沖過分水嶺、柑子桠等險隘,于15日午前攻占馬口垭,前鋒進一逼一橋壩河(今橋河鎮),距綦江僅十餘裡。
袁軍在 橋壩河築有堅固的防禦工事,以重兵伏壕據守,封鎖河谷平地。
黔軍左支隊進攻受阻,退守兩路口。
(二)龍台寺攻守戰 袁軍見黔軍以主力進攻綦江,急欲改變不利态勢,遂遣駐江津之伍德明一團一第一、二營,于2月24日由江津向綦江西南之龍台寺、高廟一帶進攻,拟從翼側抄襲攻綦黔軍之後路。
時防守龍台寺的黔軍僅一個連,以寡敵衆,使兩路口之黔軍主力面臨腹背受敵的威脅。
戴戡急命駐青羊寺之胡忠相支隊西進,在龍台寺東北之分水嶺一帶組織防禦,以保障攻綦部隊的側後安全;另調已于23日抵達東溪的滇軍華封歌支隊②之部分兵力前出至高廟,增援龍台寺作戰,以主力增援正面之熊其勳支隊,拟合力攻下綦江,使襲擊龍台寺之敵“不攻自退”。
無奈,戰況并未如戴戡所預想的那樣順利。
龍台寺方面的護國軍,由于袁軍攻勢猛烈,無法守住陣地,被迫于2月24日晚退守東溪。
在此情況下,護國軍不得不放棄攻綦計劃,而以主力于25日晨反擊進據龍台寺、高廟之敵。
經一日激戰,終于奪回龍台寺,解除了側後威脅。
2月27日,綦江袁軍反攻馬口垭,華封歌支隊奮勇迎戰,将敵擊退。
時已抵南川的北洋第六師齊燮元旅出南川,拟經油蘿坪、青羊寺向護國軍右翼進攻,企圖奪回趕水、東溪。
護國軍再次面臨兩面受敵的威脅。
董鴻勳、華封歌等召開前敵會議,一緻認為:護國軍出戰以來,連戰皆捷,勇敢一精一神誠屬可嘉,“惜乎地方太寬,兵力單薄,防守不足,若一味進攻,綦江固不難取,而敵人左右轉襲,我軍即将受困”,且“黔軍已無後繼”,于是決定“暫退東溪,縮小範圍,聚集力量”,以便“防守出擊,較有把握”。
③當夜,各支隊悄悄撤出陣地,于28日退駐東溪一帶。
(三)護國軍退守松坎 護國軍撤至東溪後,重新調整部署,以熊其勳第五一團一防守右路,阻擊由南川進犯之敵;華封歌一團一防守中路,警戒綦江方向之敵;胡忠相第六一團一防守左路,防禦由江津來犯之敵。
袁軍于護國軍撤退後,進占龍台寺和分水嶺。
旋在右路和中路暫取守勢,集中兵力進攻護國軍右翼。
3月1日,齊燮元旅進襲油蘿坪,威脅青羊寺。
熊其勳率部前出至玉皇觀抵禦敵人。
此後,雙方在油蘿坪至青羊寺一線展開拉鋸戰,互有進退。
9日,袁軍李炳之旅一個一團一從泸州來援,與齊燮元旅改從中路進攻,占領扶歡常護國軍連日激戰,傷亡嚴重,且因戰線過長,兵力過單,漸呈不支之勢。
3月中旬,北洋第八師等部隊又進抵川境,增強了前線兵力。
蔡锷判斷敵可能在泸州方向取守勢,綦江方向取飽勢,遂于16日電示戴戡,指出:“近日敵軍紛紛向重慶進發,恐泸州取守勢,綦江取飽勢,我軍既是單弱,盡可竭力将範圍縮小,以免将來腹背受敵”④。
護國軍本已是強一弩一之末,接蔡锷電後,立即從東溪退守松坎一線。
袁軍進占東溪、九盤子等要點後,未再追進。
護國軍的攻取綦江、進規重慶的作戰計劃,終因兵微力弱和未能集中兵力殲敵有生力量而無法實現。
在此之前,已參加中華革命一黨一的劉伯承與王伯常等人在涪州一帶起義,建立川東護國軍。
他們攻長壽,打豐都,襲擊袁軍運輸線,有力地牽制和打擊了川東袁軍,對在川南正面戰場作戰的滇、黔護國軍起了積極的配合作用。
四川戰役曆時兩個多月,護國軍第一軍雖然不畏強敵,打得非常勇一猛頑強,但并沒有取得理想的戰果,達到預期的目的。
其主要原因在于過早地對袁宣戰,未能實現秘密接敵、先發制人的作戰計劃。
其次是多路出擊,分散了兵力。
攻川之滇、黔、川護國軍,總數不足萬人,卻分兵三路,各自為戰,緻使各個突擊方向上的部隊皆無法完成預定的作戰任務。
後來,盡避蔡锷認識到這一失誤,提出了“以重兵趨綦渝”的主張,但因各路護國軍都已遭到重大消耗,并被袁軍牢牢拖住,已難于集中兵力于綦渝方向。
再次,護國軍主要着眼于攻奪城市,并未立足于運用靈活的戰法調動敵人,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
蔡锷等為了攻占叙州、泸州,不惜以有限兵力在正面與敵反複争奪,死打硬拚,而不注意發揮滇、川、黔軍隊善于在山嶽叢林地帶運動作戰的特點,采取乘隙搗虛、迂回包抄等多種戰法打擊敵人,緻使護國軍付出很大代價而戰果甚微。
袁軍以重慶為前進基地,對叙、泸方向采取飽勢,對綦江方向采取守勢。
扼守綦江,主要為了防禦從貴州攻川之黔軍,保障重慶的翼側安全。
為此,袁軍以綦江為重心,右至江津、榮昌,左至南川、涪州(今涪陵),組成一道弧形防線,配置重兵防守。
其兵力部署是:川軍周駿師之第五十九一團一(一團一長伍德明),以一營駐榮昌,兩營駐江津;第六十一團一(一團一長張鵬舞)一部駐南川,一部駐涪州;北洋軍第十三混成旅之第三一團一(一團一長劉虎臣)駐綦江。
貴州獨立後,袁軍又以北洋第三師之閻相文一團一增援綦江,以北洋第六師之齊燮元旅由湘西增援南川。
這樣,袁軍在川黔交界地區的兵力達五六個一團一。
黔省護國軍僅以兩一團一多的兵力,企圖實現由綦江進攻重慶的計劃,顯然是很困難的。
1916年2月2日,戴戡率隊由貴一陽一出發,13日抵松坎。
他将黔軍第五、六兩一團一編成三個支隊:熊其勳之第五一團一為左支隊,進攻敵九盤子陣地,得手後向東溪、綦江方向發展;胡忠相指揮第六一團一一、二營為右支隊,進攻青羊寺(今青羊市),爾後向南川發展;另以第六一團一第三營為一個支隊,取道新洲襲擊南川,策應主力行動。
各支隊同時于14日發起進攻。
熊其勳率左支隊于2月14日拂曉前秘密接敵,6時對九盤子之敵發起進攻。
九盤子為川南天險,兩山壁立,僅通一線小路。
黔軍攀藤附葛,緣崖而上,節節仰攻,至午後2時占領九盤子。
黔軍乘勝推進,三路皆捷,連克青羊寺、趕水、東溪等要地,并沖過分水嶺、柑子桠等險隘,于15日午前攻占馬口垭,前鋒進一逼一橋壩河(今橋河鎮),距綦江僅十餘裡。
袁軍在 橋壩河築有堅固的防禦工事,以重兵伏壕據守,封鎖河谷平地。
黔軍左支隊進攻受阻,退守兩路口。
(二)龍台寺攻守戰 袁軍見黔軍以主力進攻綦江,急欲改變不利态勢,遂遣駐江津之伍德明一團一第一、二營,于2月24日由江津向綦江西南之龍台寺、高廟一帶進攻,拟從翼側抄襲攻綦黔軍之後路。
時防守龍台寺的黔軍僅一個連,以寡敵衆,使兩路口之黔軍主力面臨腹背受敵的威脅。
戴戡急命駐青羊寺之胡忠相支隊西進,在龍台寺東北之分水嶺一帶組織防禦,以保障攻綦部隊的側後安全;另調已于23日抵達東溪的滇軍華封歌支隊②之部分兵力前出至高廟,增援龍台寺作戰,以主力增援正面之熊其勳支隊,拟合力攻下綦江,使襲擊龍台寺之敵“不攻自退”。
無奈,戰況并未如戴戡所預想的那樣順利。
龍台寺方面的護國軍,由于袁軍攻勢猛烈,無法守住陣地,被迫于2月24日晚退守東溪。
在此情況下,護國軍不得不放棄攻綦計劃,而以主力于25日晨反擊進據龍台寺、高廟之敵。
經一日激戰,終于奪回龍台寺,解除了側後威脅。
2月27日,綦江袁軍反攻馬口垭,華封歌支隊奮勇迎戰,将敵擊退。
時已抵南川的北洋第六師齊燮元旅出南川,拟經油蘿坪、青羊寺向護國軍右翼進攻,企圖奪回趕水、東溪。
護國軍再次面臨兩面受敵的威脅。
董鴻勳、華封歌等召開前敵會議,一緻認為:護國軍出戰以來,連戰皆捷,勇敢一精一神誠屬可嘉,“惜乎地方太寬,兵力單薄,防守不足,若一味進攻,綦江固不難取,而敵人左右轉襲,我軍即将受困”,且“黔軍已無後繼”,于是決定“暫退東溪,縮小範圍,聚集力量”,以便“防守出擊,較有把握”。
③當夜,各支隊悄悄撤出陣地,于28日退駐東溪一帶。
(三)護國軍退守松坎 護國軍撤至東溪後,重新調整部署,以熊其勳第五一團一防守右路,阻擊由南川進犯之敵;華封歌一團一防守中路,警戒綦江方向之敵;胡忠相第六一團一防守左路,防禦由江津來犯之敵。
袁軍于護國軍撤退後,進占龍台寺和分水嶺。
旋在右路和中路暫取守勢,集中兵力進攻護國軍右翼。
3月1日,齊燮元旅進襲油蘿坪,威脅青羊寺。
熊其勳率部前出至玉皇觀抵禦敵人。
此後,雙方在油蘿坪至青羊寺一線展開拉鋸戰,互有進退。
9日,袁軍李炳之旅一個一團一從泸州來援,與齊燮元旅改從中路進攻,占領扶歡常護國軍連日激戰,傷亡嚴重,且因戰線過長,兵力過單,漸呈不支之勢。
3月中旬,北洋第八師等部隊又進抵川境,增強了前線兵力。
蔡锷判斷敵可能在泸州方向取守勢,綦江方向取飽勢,遂于16日電示戴戡,指出:“近日敵軍紛紛向重慶進發,恐泸州取守勢,綦江取飽勢,我軍既是單弱,盡可竭力将範圍縮小,以免将來腹背受敵”④。
護國軍本已是強一弩一之末,接蔡锷電後,立即從東溪退守松坎一線。
袁軍進占東溪、九盤子等要點後,未再追進。
護國軍的攻取綦江、進規重慶的作戰計劃,終因兵微力弱和未能集中兵力殲敵有生力量而無法實現。
在此之前,已參加中華革命一黨一的劉伯承與王伯常等人在涪州一帶起義,建立川東護國軍。
他們攻長壽,打豐都,襲擊袁軍運輸線,有力地牽制和打擊了川東袁軍,對在川南正面戰場作戰的滇、黔護國軍起了積極的配合作用。
四川戰役曆時兩個多月,護國軍第一軍雖然不畏強敵,打得非常勇一猛頑強,但并沒有取得理想的戰果,達到預期的目的。
其主要原因在于過早地對袁宣戰,未能實現秘密接敵、先發制人的作戰計劃。
其次是多路出擊,分散了兵力。
攻川之滇、黔、川護國軍,總數不足萬人,卻分兵三路,各自為戰,緻使各個突擊方向上的部隊皆無法完成預定的作戰任務。
後來,盡避蔡锷認識到這一失誤,提出了“以重兵趨綦渝”的主張,但因各路護國軍都已遭到重大消耗,并被袁軍牢牢拖住,已難于集中兵力于綦渝方向。
再次,護國軍主要着眼于攻奪城市,并未立足于運用靈活的戰法調動敵人,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
蔡锷等為了攻占叙州、泸州,不惜以有限兵力在正面與敵反複争奪,死打硬拚,而不注意發揮滇、川、黔軍隊善于在山嶽叢林地帶運動作戰的特點,采取乘隙搗虛、迂回包抄等多種戰法打擊敵人,緻使護國軍付出很大代價而戰果甚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