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四川戰役
關燈
小
中
大
,袁軍進入川南以後,由于山路險窄,所有槍炮彈藥和急需物品均雇民夫擡運,陸炮每尊需民夫七十人,山炮每尊需三四十人,一個混成一團一需民夫一千一百餘人,以緻一個營開進,行軍長徑十餘裡。
由于地形不熟,機動困難,所以護國軍退卻時,袁軍隻占領了納溪等地,未敢繼續追擊。
護國軍退至大洲驿一線後,蔡锷總結了納溪作戰的經驗教訓,決定将下一步的作戰方針改為“扼守要點,集結主力,多張疑兵,以分敵勢,俟有隙可乘,分頭擊破之”①。
據此,護國軍設總司令部于大洲驿,并調整了兵力部署:以朱德等三個支隊守衛永(甯)、泸(州)大道,為中路;以何海清支隊和劉存厚部為左翼,沿江安西進,準備增援叙州作戰;羅佩金指揮金漢鼎支隊和川軍張煦支隊①并加強一個營,防守右翼,在白節灘構築陣地,警戒牛背石方向之敵,“守則固我右側,出則沖彼側背”。
護國軍在大洲驿一帶經過休整,兵力和彈藥得到補充,士氣有所恢複。
而袁軍方面,由于護國軍右翼戴戡所部進攻綦江,急調李炳之旅前往增援,納溪的兵力有所減弱。
其部署在第一線的部隊不過二三千人,分别防守鹞子岩、牛背石、雙河嘗棉花坡、納溪各要點,兵力分散,士氣低落。
其次,袁軍後勤保障也遇到了極大困難。
北洋軍遠離北方到西南作戰,部隊的彈藥、物資、糧秣供給和技術保障等問題接踵而來。
至3月初,袁軍槍械損壞甚多,“缺乏機關槍子彈及山炮、子母、開花各彈甚夥”①,張敬堯等向袁世凱疊電告急,請求接濟。
然而“川江道路遙遠,輸運倍極困難”①,一些作戰物資,從北京運到武漢,再由武漢逆江而上運到四川,需六十餘日。
沿途激流險灘,又遭民軍襲擊,所運辎重往往損失過半,能補充到作戰部隊的所剩無多。
即使毫無損失地前送至部隊,當時一次補給量也隻能維持一個師激戰十天之用。
3月中旬,前線袁軍再次面臨彈盡糧竭的困境。
蔡锷決定趁此時機,對敵展開全線反擊。
3月15日,蔡于大洲驿發布作戰訓令:以右翼之朱德、金漢鼎、張煦、廖廷桂四個支隊為主攻部隊,由第二梯一團一長趙又新為前敵指揮,從白節灘進攻牛背石,進而向納溪、藍田壩側擊;以中路顧品珍梯一團一由本道“一陽一攻”,占領茶塘子一帶高地,相機進攻鹞子岩之敵,以牽制當面敵人,掩護護國軍右翼行動;劉存厚部進駐牛滾場,威脅江安方向之敵,并掩護中路顧梯一團一的進攻;以何海清支隊為左翼,進駐合面鋪、中興場,警戒叙州、江安之敵①;另以屯紮赤水的黔軍楊汝盛營,相機規取合江,得手後進襲江津,切斷綦江之敵的後路。
蔡在訓令中強調指出,此次攻擊,“我軍對其正面隻宜配布少數之兵,而以主力沖其側背,彼自潰走。
宜切谕諸将領,務多留預備隊在指揮官之掌握,俾便運用”。
50000063_0170_3① 3月17日,各路部隊同時發起進攻。
右翼趙又新所部四個支隊,由于步隊之間以及步隊與炮隊之間協同配合較好,先後攻占了沙山、大小山坪和牛背石,并于19日下午進占高洞常袁軍一部退往藍田壩,主力退守雙河場,依托陣地進行抗擊,并出動飛機進行偵察轟炸。
趙又新命金漢鼎支隊猛攻雙河場之敵,朱德、張煦支隊進攻朝一陽一觀之敵,廖廷桂支隊向分水嶺、先市方面進攻。
戰至22日,右路朱、張支隊已推進至距藍田壩僅四公裡的南壽山;金漢鼎支隊也攻占雙河場,與敵隔永甯河對峙;廖廷桂支隊進據分水嶺。
此時,趙梯一團一因“彈藥已損耗十之八九”,遂停止進攻。
擔任正面攻擊任務的顧品珍梯一團一,于發起進攻後,迅速沖入敵陣,與敵白刃格鬥,占領了茶塘子、鹞子岩,迫敵退守納溪鎮後面之光山(今觀山)。
在左翼擔任掩護任務的何海清支隊,乘機攻占了江安城。
3月23日,蔡锷發現袁軍新援之第八師一個旅已至合江,有沿赤水河抄襲護國軍側後之勢,乃下令全線停止進攻,“暫取飽勢防禦”。
護國軍遂退守茶塘子至紅花地一線,整頓部隊,休養兵力。
袁軍在占領雙河場至納溪城東一線陣地後,亦改取守勢。
在這次作戰中,護國軍共斃傷敵九百餘人,繳獲大炮七門、機槍九挺、步槍九百餘支、炮彈二百餘發及子彈無數。
經過一個多月的反複争奪,袁軍死傷慘重,其主力第七師“将校傷亡殆盡,士兵損失過半,已無再戰之能力”②。
正在這時,袁世凱迫于國内外形勢,于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
在四川方面,陳宦也派人到大洲驿護國軍第一軍司令部,要求停戰議和。
蔡锷鑒于護國軍經過一個多月的激烈戰鬥,兵員軍需均待補充,遂同意停戰。
先議定從3月31日至4月6日停戰一周,以後又派劉雲峰與張敬堯談判,雙方繼續休戰。
泸納之戰是護國戰争中最為激烈的一戰。
在整個作戰過程中,護國軍以劣勢兵力,在饷彈兩缺,後方接濟間斷的情況下,始終保持旺盛的戰鬥意志,連續奮戰,勇一猛打擊北洋軍的一精一銳之師,雖未能按預定計劃奪占泸州,卻頂一住了袁軍的攻勢,牽制了袁軍的主力,有力地配合了其它方向的作戰。
第一軍總司令蔡锷抱病①親臨前線,廢寝忘食,運籌決策,其舍身一精一神,大大鼓舞了全軍将士的戰鬥熱情。
四、綦江之戰 貴州護軍使劉顯世在黔軍一團一長王文華等促一逼一下,贊成讨袁,因黔省兵力薄弱,又毗連湖南,恐袁軍由湘入黔,難以抵禦,故暫時隐忍不發。
自戴戡率滇軍徐進先遣縱隊于1916年1月24日到達貴一陽一後,劉即亮出讨袁旗幟,于27日宣布獨立。
衆推劉為都督。
當時,貴州省僅有步兵六個一團一、炮兵一個營及巡防軍數營,共約六千餘人。
貴州宣布獨立後,劉顯世等立即召開軍事會議,商訂黔軍出師計劃,決定編滇軍炮隊、機槍隊及黔軍第五、第六兩一團一為護國軍第一軍右翼軍,以戴戡為總司令,率部攻打四川綦江,威脅重慶。
另升任黔軍第一一團一團一長王文華為貴州護國軍右翼東路司令,率黔軍三個一團一和滇軍徐進先遣縱隊之步兵及部分湘軍,進攻湘西。
(一)黔軍進攻綦江 黔軍進攻綦江,是為了由此突破
由于地形不熟,機動困難,所以護國軍退卻時,袁軍隻占領了納溪等地,未敢繼續追擊。
護國軍退至大洲驿一線後,蔡锷總結了納溪作戰的經驗教訓,決定将下一步的作戰方針改為“扼守要點,集結主力,多張疑兵,以分敵勢,俟有隙可乘,分頭擊破之”①。
據此,護國軍設總司令部于大洲驿,并調整了兵力部署:以朱德等三個支隊守衛永(甯)、泸(州)大道,為中路;以何海清支隊和劉存厚部為左翼,沿江安西進,準備增援叙州作戰;羅佩金指揮金漢鼎支隊和川軍張煦支隊①并加強一個營,防守右翼,在白節灘構築陣地,警戒牛背石方向之敵,“守則固我右側,出則沖彼側背”。
護國軍在大洲驿一帶經過休整,兵力和彈藥得到補充,士氣有所恢複。
而袁軍方面,由于護國軍右翼戴戡所部進攻綦江,急調李炳之旅前往增援,納溪的兵力有所減弱。
其部署在第一線的部隊不過二三千人,分别防守鹞子岩、牛背石、雙河嘗棉花坡、納溪各要點,兵力分散,士氣低落。
其次,袁軍後勤保障也遇到了極大困難。
北洋軍遠離北方到西南作戰,部隊的彈藥、物資、糧秣供給和技術保障等問題接踵而來。
至3月初,袁軍槍械損壞甚多,“缺乏機關槍子彈及山炮、子母、開花各彈甚夥”①,張敬堯等向袁世凱疊電告急,請求接濟。
然而“川江道路遙遠,輸運倍極困難”①,一些作戰物資,從北京運到武漢,再由武漢逆江而上運到四川,需六十餘日。
沿途激流險灘,又遭民軍襲擊,所運辎重往往損失過半,能補充到作戰部隊的所剩無多。
即使毫無損失地前送至部隊,當時一次補給量也隻能維持一個師激戰十天之用。
3月中旬,前線袁軍再次面臨彈盡糧竭的困境。
蔡锷決定趁此時機,對敵展開全線反擊。
3月15日,蔡于大洲驿發布作戰訓令:以右翼之朱德、金漢鼎、張煦、廖廷桂四個支隊為主攻部隊,由第二梯一團一長趙又新為前敵指揮,從白節灘進攻牛背石,進而向納溪、藍田壩側擊;以中路顧品珍梯一團一由本道“一陽一攻”,占領茶塘子一帶高地,相機進攻鹞子岩之敵,以牽制當面敵人,掩護護國軍右翼行動;劉存厚部進駐牛滾場,威脅江安方向之敵,并掩護中路顧梯一團一的進攻;以何海清支隊為左翼,進駐合面鋪、中興場,警戒叙州、江安之敵①;另以屯紮赤水的黔軍楊汝盛營,相機規取合江,得手後進襲江津,切斷綦江之敵的後路。
蔡在訓令中強調指出,此次攻擊,“我軍對其正面隻宜配布少數之兵,而以主力沖其側背,彼自潰走。
宜切谕諸将領,務多留預備隊在指揮官之掌握,俾便運用”。
50000063_0170_3① 3月17日,各路部隊同時發起進攻。
右翼趙又新所部四個支隊,由于步隊之間以及步隊與炮隊之間協同配合較好,先後攻占了沙山、大小山坪和牛背石,并于19日下午進占高洞常袁軍一部退往藍田壩,主力退守雙河場,依托陣地進行抗擊,并出動飛機進行偵察轟炸。
趙又新命金漢鼎支隊猛攻雙河場之敵,朱德、張煦支隊進攻朝一陽一觀之敵,廖廷桂支隊向分水嶺、先市方面進攻。
戰至22日,右路朱、張支隊已推進至距藍田壩僅四公裡的南壽山;金漢鼎支隊也攻占雙河場,與敵隔永甯河對峙;廖廷桂支隊進據分水嶺。
此時,趙梯一團一因“彈藥已損耗十之八九”,遂停止進攻。
擔任正面攻擊任務的顧品珍梯一團一,于發起進攻後,迅速沖入敵陣,與敵白刃格鬥,占領了茶塘子、鹞子岩,迫敵退守納溪鎮後面之光山(今觀山)。
在左翼擔任掩護任務的何海清支隊,乘機攻占了江安城。
3月23日,蔡锷發現袁軍新援之第八師一個旅已至合江,有沿赤水河抄襲護國軍側後之勢,乃下令全線停止進攻,“暫取飽勢防禦”。
護國軍遂退守茶塘子至紅花地一線,整頓部隊,休養兵力。
袁軍在占領雙河場至納溪城東一線陣地後,亦改取守勢。
在這次作戰中,護國軍共斃傷敵九百餘人,繳獲大炮七門、機槍九挺、步槍九百餘支、炮彈二百餘發及子彈無數。
經過一個多月的反複争奪,袁軍死傷慘重,其主力第七師“将校傷亡殆盡,士兵損失過半,已無再戰之能力”②。
正在這時,袁世凱迫于國内外形勢,于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
在四川方面,陳宦也派人到大洲驿護國軍第一軍司令部,要求停戰議和。
蔡锷鑒于護國軍經過一個多月的激烈戰鬥,兵員軍需均待補充,遂同意停戰。
先議定從3月31日至4月6日停戰一周,以後又派劉雲峰與張敬堯談判,雙方繼續休戰。
泸納之戰是護國戰争中最為激烈的一戰。
在整個作戰過程中,護國軍以劣勢兵力,在饷彈兩缺,後方接濟間斷的情況下,始終保持旺盛的戰鬥意志,連續奮戰,勇一猛打擊北洋軍的一精一銳之師,雖未能按預定計劃奪占泸州,卻頂一住了袁軍的攻勢,牽制了袁軍的主力,有力地配合了其它方向的作戰。
第一軍總司令蔡锷抱病①親臨前線,廢寝忘食,運籌決策,其舍身一精一神,大大鼓舞了全軍将士的戰鬥熱情。
四、綦江之戰 貴州護軍使劉顯世在黔軍一團一長王文華等促一逼一下,贊成讨袁,因黔省兵力薄弱,又毗連湖南,恐袁軍由湘入黔,難以抵禦,故暫時隐忍不發。
自戴戡率滇軍徐進先遣縱隊于1916年1月24日到達貴一陽一後,劉即亮出讨袁旗幟,于27日宣布獨立。
衆推劉為都督。
當時,貴州省僅有步兵六個一團一、炮兵一個營及巡防軍數營,共約六千餘人。
貴州宣布獨立後,劉顯世等立即召開軍事會議,商訂黔軍出師計劃,決定編滇軍炮隊、機槍隊及黔軍第五、第六兩一團一為護國軍第一軍右翼軍,以戴戡為總司令,率部攻打四川綦江,威脅重慶。
另升任黔軍第一一團一團一長王文華為貴州護國軍右翼東路司令,率黔軍三個一團一和滇軍徐進先遣縱隊之步兵及部分湘軍,進攻湘西。
(一)黔軍進攻綦江 黔軍進攻綦江,是為了由此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