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四川戰役
關燈
小
中
大
小路與藍田壩相通,是納溪與藍田壩之間的重要據點。
護國軍能否控制棉花坡,是保衛納溪的關鍵。
進攻棉花坡之敵為袁軍吳佩孚旅和熊祥生旅各一部。
吳旅為袁軍一精一銳,戰鬥力較強,攻勢兇猛。
防守棉花坡之劉師工兵營依托壕壘抗敵,漸有不支之勢。
2月14日,第三梯一團一之祿國藩支隊和從左翼第一梯一團一調來的李文漢營,相繼趕到納溪,随即增援棉花坡陣地,穩定了防禦。
2月16日,趙又新又将在右翼作戰的董鴻勳支隊一部調赴 棉花坡,接替劉師工兵營,增強該方向防禦力量。
這時,正在開進途中的蔡锷,接到納溪戰鬥激烈的報告,立即催令已抵永甯的第三梯一團一之朱德支隊,火速前進,增援納溪。
朱支隊冒着雨雪,于17日上午抵達納溪。
由于情況緊急,部隊枵腹調上棉花坡陣地。
其第二營士氣高漲,剛抵戰地,即從正面反擊敵人,迫敵放棄前沿陣地,後退數裡。
旋因兩翼友軍未能配合進攻,朱德支隊不便孤軍深入,又退回原陣地。
2月18日上午,袁軍再次發動進攻。
第七師進攻雙河場,吳佩孚旅進攻棉花坡。
護國軍第一軍參謀長羅佩金于是日抵達納溪,即親赴戰地指揮抗敵。
各部官兵扼守險要,頑強作戰。
朱德支隊之曹之骅營長陣亡,董支隊之董鴻铨副營長負傷,各部士兵也傷亡嚴重,棉花坡陣地險象頻生。
幸連日大雨,山路泥濘,給不習慣山地作戰的袁軍造成意外困難。
激戰竟日,袁軍撤兵回守,護國軍陣地始得以穩固。
為了打退袁軍的進攻,2月19日拂曉,羅佩金和第二梯一團一長趙又新指揮部隊分四路對敵實施反擊:祿國藩率一個營附山炮一門、機槍一排,由黃土坡向藍田壩進攻;何海清率兩個營附炮二門、機槍一連,沿永甯河向雙河場進攻;朱德率兩個營附炮兵一連、機槍一排,由棉花坡向菱角塘進攻;劉存厚師之一部迂回渡江,佯攻泸西龍頭關,掩護主力反擊作戰。
進攻開始後,各路部隊猛一沖猛打,連續作戰。
右翼何海清支隊進展順利,第一天即收複雙河場,迫敵後退十餘裡。
2月20日,羅佩金鑒于朱德支隊反擊受挫,便令何海清支隊改變進攻路線,由雙河場向菱角塘側後攻擊前進,與朱支隊夾擊菱角塘之敵。
反擊作戰一直持續到22日下午,菱角塘之敵雖被何海清支隊擊退,但由于袁軍援兵源源開到,護國軍彈藥不濟,被迫于23日轉入防禦。
這次反擊作戰,袁軍死傷千餘人,護國軍也傷亡營長以下官兵二三百人。
2月23日,蔡锷趕到納溪前線,研究了前線形勢,決定從25日晨起,再次發動攻勢。
其部署是:以右翼何海清支隊為主攻部隊,向朝一陽一觀方向實施突擊,其它各支隊均依托現陣地牽制當面敵人,同時集中炮火壓制朝一陽一觀之敵,支援何海清支隊作戰。
護國軍企圖以集中火力的方式,首先突破袁軍左翼陣地,為全面反擊打開缺口。
與護國軍上述反擊行動幾乎同時,袁軍為打破戰場僵局,命川軍一團一長劉湘率所部于25日拂曉從長江北岸的石棚向納溪對面運動,企圖抄襲納溪護國軍的側後。
蔡锷聞訊後,立即令何海清所部撥出一營,于當夜秘密渡江,協同已在江北的劉存厚師一個營,驅逐江左之敵。
護國軍迅速擊退了劉湘一團一,占領了石棚附近之方山,以保障護國軍翼側的安全。
由于劉湘一團一的襲擾,蔡锷企圖首先突破袁軍左翼陣地的作戰計劃未能實現。
納溪戰線稍趨穩定後,蔡锷對指揮人員作了必要的調整。
鑒于董鴻勳初戰失利,撤銷其第三支隊支隊長職務,改由第六支隊長朱德接任,第六支隊長則由第三梯一團一參謀長王秉鈞補任。
27日下午,從叙州第一梯一團一抽一調之金漢鼎、馬鑫培兩營援兵趕到,蔡任命金漢鼎為第一支隊長。
時熊克武正率四川護國讨袁軍取道泸北,向泸州方向前進。
納溪護國軍的兵力得到一定的加強,蔡锷遂決定于28日組織一次總攻,以改變僵持局面。
其作戰部署是:何海清支隊攜炮二門、機關槍二挺,為主攻部隊,從棉花坡翼側攻擊袁軍防禦陣地石保溝;朱德、王秉鈞支隊配合主攻部隊行動,從所在陣地攻擊前進;何支隊發起攻擊後,其它支隊的炮火即向石保溝集中射擊。
另第二梯一團一長趙又新指揮防守雙河場之部隊(共約三個連),實施陣前反擊,策應正面行動;金漢鼎支隊為總預備隊,在雙河場敖近待命。
為确保反擊作戰順利進行,蔡锷與劉存厚親自帶領督戰隊,在進攻部隊後面督戰,明令“凡無命令後退者,立即當地槍斃”②。
2月28日上午開始,護國軍在左起長江邊右至雙河場綿亘十餘裡的戰線上,冒着綿綿細雨,不顧料峭春寒,夜以繼日地奮力猛攻,多次與敵短兵相接,白刃格鬥。
經數日激戰,護國軍雖在左右兩翼取得一些進展,但由于袁軍兵力較厚,注意縱深設防,并占據石保溝、朝一陽一觀等險要據點,以緻始終未能攻破敵之正面陣地。
這次作戰,護國軍雖予敵以重大殺傷,但本身也傷亡和失蹤不下千人,兵力大為減弱。
蔡锷感慨地說: “此三星期之劇戰,實吾國有槍炮後之第一戰也”①。
(四)護國軍退守大洲驿一帶 2月下旬,護國軍幾次反攻均未能達到預期目的,且因連日激戰,官兵傷亡頗重,彈藥消耗殆盡,又得不到後方接濟,形勢極為嚴重。
此時,羅佩金、劉存厚等人“深以子彈不給,士氣不揚,疲勞太甚為慮”,建議暫時退卻,“俟子彈續到,元氣稍固,再行進缺。
②蔡锷起初不以為然,認為退卻對戰争全局影響甚大,恐一退而不可收拾。
後由于部下多方促迫,遂于3月6日下令後撤。
除第三梯一團一留少數部隊擔任阻擊任務外,各部隊分路撤至叙蓬溪(今護國鎮)、白節灘、大洲驿一帶。
蔡锷等積極整頓隊伍,構築防禦工事,并電催唐繼堯迅速接濟彈藥,以便伺機轉入反攻。
袁軍在第一階段作戰中,雖然依仗兵力優勢,取得了一些勝利,但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
袁軍遇到的主要困難,除士氣低落外,就是對戰場條件不适應。
川南地區山高林密,地形複雜,且時值氣候多變,雨雪連綿。
在北方平原地區訓練出來的北洋軍,來到崎岖泥濘的山地作戰,經常打滑跌膠,行動非常困難。
據稱
護國軍能否控制棉花坡,是保衛納溪的關鍵。
進攻棉花坡之敵為袁軍吳佩孚旅和熊祥生旅各一部。
吳旅為袁軍一精一銳,戰鬥力較強,攻勢兇猛。
防守棉花坡之劉師工兵營依托壕壘抗敵,漸有不支之勢。
2月14日,第三梯一團一之祿國藩支隊和從左翼第一梯一團一調來的李文漢營,相繼趕到納溪,随即增援棉花坡陣地,穩定了防禦。
2月16日,趙又新又将在右翼作戰的董鴻勳支隊一部調赴 棉花坡,接替劉師工兵營,增強該方向防禦力量。
這時,正在開進途中的蔡锷,接到納溪戰鬥激烈的報告,立即催令已抵永甯的第三梯一團一之朱德支隊,火速前進,增援納溪。
朱支隊冒着雨雪,于17日上午抵達納溪。
由于情況緊急,部隊枵腹調上棉花坡陣地。
其第二營士氣高漲,剛抵戰地,即從正面反擊敵人,迫敵放棄前沿陣地,後退數裡。
旋因兩翼友軍未能配合進攻,朱德支隊不便孤軍深入,又退回原陣地。
2月18日上午,袁軍再次發動進攻。
第七師進攻雙河場,吳佩孚旅進攻棉花坡。
護國軍第一軍參謀長羅佩金于是日抵達納溪,即親赴戰地指揮抗敵。
各部官兵扼守險要,頑強作戰。
朱德支隊之曹之骅營長陣亡,董支隊之董鴻铨副營長負傷,各部士兵也傷亡嚴重,棉花坡陣地險象頻生。
幸連日大雨,山路泥濘,給不習慣山地作戰的袁軍造成意外困難。
激戰竟日,袁軍撤兵回守,護國軍陣地始得以穩固。
為了打退袁軍的進攻,2月19日拂曉,羅佩金和第二梯一團一長趙又新指揮部隊分四路對敵實施反擊:祿國藩率一個營附山炮一門、機槍一排,由黃土坡向藍田壩進攻;何海清率兩個營附炮二門、機槍一連,沿永甯河向雙河場進攻;朱德率兩個營附炮兵一連、機槍一排,由棉花坡向菱角塘進攻;劉存厚師之一部迂回渡江,佯攻泸西龍頭關,掩護主力反擊作戰。
進攻開始後,各路部隊猛一沖猛打,連續作戰。
右翼何海清支隊進展順利,第一天即收複雙河場,迫敵後退十餘裡。
2月20日,羅佩金鑒于朱德支隊反擊受挫,便令何海清支隊改變進攻路線,由雙河場向菱角塘側後攻擊前進,與朱支隊夾擊菱角塘之敵。
反擊作戰一直持續到22日下午,菱角塘之敵雖被何海清支隊擊退,但由于袁軍援兵源源開到,護國軍彈藥不濟,被迫于23日轉入防禦。
這次反擊作戰,袁軍死傷千餘人,護國軍也傷亡營長以下官兵二三百人。
2月23日,蔡锷趕到納溪前線,研究了前線形勢,決定從25日晨起,再次發動攻勢。
其部署是:以右翼何海清支隊為主攻部隊,向朝一陽一觀方向實施突擊,其它各支隊均依托現陣地牽制當面敵人,同時集中炮火壓制朝一陽一觀之敵,支援何海清支隊作戰。
護國軍企圖以集中火力的方式,首先突破袁軍左翼陣地,為全面反擊打開缺口。
與護國軍上述反擊行動幾乎同時,袁軍為打破戰場僵局,命川軍一團一長劉湘率所部于25日拂曉從長江北岸的石棚向納溪對面運動,企圖抄襲納溪護國軍的側後。
蔡锷聞訊後,立即令何海清所部撥出一營,于當夜秘密渡江,協同已在江北的劉存厚師一個營,驅逐江左之敵。
護國軍迅速擊退了劉湘一團一,占領了石棚附近之方山,以保障護國軍翼側的安全。
由于劉湘一團一的襲擾,蔡锷企圖首先突破袁軍左翼陣地的作戰計劃未能實現。
納溪戰線稍趨穩定後,蔡锷對指揮人員作了必要的調整。
鑒于董鴻勳初戰失利,撤銷其第三支隊支隊長職務,改由第六支隊長朱德接任,第六支隊長則由第三梯一團一參謀長王秉鈞補任。
27日下午,從叙州第一梯一團一抽一調之金漢鼎、馬鑫培兩營援兵趕到,蔡任命金漢鼎為第一支隊長。
時熊克武正率四川護國讨袁軍取道泸北,向泸州方向前進。
納溪護國軍的兵力得到一定的加強,蔡锷遂決定于28日組織一次總攻,以改變僵持局面。
其作戰部署是:何海清支隊攜炮二門、機關槍二挺,為主攻部隊,從棉花坡翼側攻擊袁軍防禦陣地石保溝;朱德、王秉鈞支隊配合主攻部隊行動,從所在陣地攻擊前進;何支隊發起攻擊後,其它支隊的炮火即向石保溝集中射擊。
另第二梯一團一長趙又新指揮防守雙河場之部隊(共約三個連),實施陣前反擊,策應正面行動;金漢鼎支隊為總預備隊,在雙河場敖近待命。
為确保反擊作戰順利進行,蔡锷與劉存厚親自帶領督戰隊,在進攻部隊後面督戰,明令“凡無命令後退者,立即當地槍斃”②。
2月28日上午開始,護國軍在左起長江邊右至雙河場綿亘十餘裡的戰線上,冒着綿綿細雨,不顧料峭春寒,夜以繼日地奮力猛攻,多次與敵短兵相接,白刃格鬥。
經數日激戰,護國軍雖在左右兩翼取得一些進展,但由于袁軍兵力較厚,注意縱深設防,并占據石保溝、朝一陽一觀等險要據點,以緻始終未能攻破敵之正面陣地。
這次作戰,護國軍雖予敵以重大殺傷,但本身也傷亡和失蹤不下千人,兵力大為減弱。
蔡锷感慨地說: “此三星期之劇戰,實吾國有槍炮後之第一戰也”①。
(四)護國軍退守大洲驿一帶 2月下旬,護國軍幾次反攻均未能達到預期目的,且因連日激戰,官兵傷亡頗重,彈藥消耗殆盡,又得不到後方接濟,形勢極為嚴重。
此時,羅佩金、劉存厚等人“深以子彈不給,士氣不揚,疲勞太甚為慮”,建議暫時退卻,“俟子彈續到,元氣稍固,再行進缺。
②蔡锷起初不以為然,認為退卻對戰争全局影響甚大,恐一退而不可收拾。
後由于部下多方促迫,遂于3月6日下令後撤。
除第三梯一團一留少數部隊擔任阻擊任務外,各部隊分路撤至叙蓬溪(今護國鎮)、白節灘、大洲驿一帶。
蔡锷等積極整頓隊伍,構築防禦工事,并電催唐繼堯迅速接濟彈藥,以便伺機轉入反攻。
袁軍在第一階段作戰中,雖然依仗兵力優勢,取得了一些勝利,但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
袁軍遇到的主要困難,除士氣低落外,就是對戰場條件不适應。
川南地區山高林密,地形複雜,且時值氣候多變,雨雪連綿。
在北方平原地區訓練出來的北洋軍,來到崎岖泥濘的山地作戰,經常打滑跌膠,行動非常困難。
據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