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四川戰役
關燈
小
中
大
抗擊,終因兵單不敵,于3月3日放棄叙州,退守橫江。
因馮玉祥也有反對袁世凱稱帝,響應雲南讨袁之意,故在進占叙州後,即頓兵不前,叙州方面的戰局遂成相持狀态。
叙州之戰,護國軍第一梯一團一的官兵先以勇一猛突然的動作,快速挺一進,輕取叙州;接着又以機動靈活的戰術,各個擊敗圍攻叙州之敵;最後在大部兵力調往納溪,叙州僅餘三四百人的情況下,仍然奮力作戰,牽制了十倍于己之敵,表現了起義軍隊的勇敢善戰。
三、泸、納之戰(參見附圖二十九) (一)川軍第二師響應起義 護國軍第一軍中路各部隊,原分駐滇省鎊地,确定作戰編成後,才分别從駐地向泸州開進,時間參差不齊。
蔡锷不待後方準備完畢,即于1916年1月16日②率第一軍總司令部離開昆明,向泸州進發(其時左翼劉雲峰梯一團一已與袁軍接戰)。
第二梯一團一第三支隊(支隊長董鴻勳)作為中路先遣隊提前六天出發。
當時,氣候多變,雨雪霏霏,護國軍“踏雪救國”,穿山越嶺,兼程前進。
1月26日,董支隊抵達畢節。
駐紮永甯的川軍第二師師長劉存厚50000063_0159_1①,即派代表前往董處,密商配合作戰的辦法。
雙方議定:董支隊先與劉師接戰,劉師佯敗,董支隊尾追,進抵泸州,兩軍合兵一處,襲取懊城。
于是,按商定辦法,劉存厚師從赤水河(川黔交界處)節節退守,董支隊緊緊跟進。
時值袁軍四路攻叙,蔡锷因第一梯一團一孤軍無援,深為焦慮,急令董支隊“兼程進發,襲取永甯,即一陽一攻泸城以牽賊勢”;“并催促黔軍速攻綦江,一面迫劉積之從速發動,以解叙危”。
②董鴻勳接電後,率部疾速前進,有時日行軍達一百一十裡,于1月31日進抵永甯,2月4日抵納溪。
這時,劉存厚已于納溪提前宣布獨立。
原來,董支隊抵畢節前,劉存厚曾發出請雲南護國軍速行入蜀之電,不料該電被畢節知事截獲,并向陳宦告密,故當劉師回軍納溪時,陳宦已命駐泸州的川軍第一師熊祥生旅嚴加戒備。
劉存厚見襲取泸州無望,遂于2月2日在納溪宣布獨立,自稱護國軍四川總司令。
董、劉兩部會師後,決定并力強攻泸州。
(二)護國軍會攻泸州 泸州位于長江和沱江的彙合處,東南臨長江、北倚沱江,西有龍頭關作屏障,南與藍田壩隔長江相望,地勢險要,素有“鐵打泸州”之稱。
陳宦得知劉存厚附義,泸州危急,急調已經抵渝的北洋軍第三師第六旅和駐綦江的北洋軍第十三混成旅兼程赴援。
2月5日,董鴻勳、劉存厚二部會攻藍田壩。
劉師一團一長陳禮門率所部沿大道進攻藍田壩的正面,董支隊繞道雙河嘗牛背石、南壽山,攻擊藍田壩翼側。
敵在藍田壩守兵僅一營,稍事抵抗即放棄陣地渡江逃命。
2月6日晨,董、劉部占領藍田壩,進據月亮岩。
掃清南岸之敵後,董鴻勳決定立即進攻泸州。
鑒于藍田壩渡口被對岸高地之敵炮火封鎖,無法由正面渡江,遂決定陳禮門混成一團一駐守藍田壩、月亮岩一帶,防敵渡江,董帶本支隊并劉師兩營從下遊渡江,向泸州側背進攻。
2月6日上午,袁軍第三師王承斌一團一和李炳之第十三混成旅兩營相繼趕到泸州;不久,第三師第六旅旅長吳佩孚率張福來一團一繼至,駐守小市,使泸州防禦力量顯著增強。
2月8日拂曉,董鴻勳率部由泰安場渡過長江,前進二裡 許,即與兩連敵兵遭遇。
董部猛一沖猛打,擊潰阻擊之敵,占領了臨江制高點大龍山。
9日,董部繼續向羅漢場推進。
敵以一團一長王承斌帶兵一營往羅漢場阻擊。
董部背水作戰,英勇沖擊,于9日下午擊退敵軍,占領羅漢常 新任防泸司令熊祥生見泸州側背形勢危急,決定從正面襲擊藍田壩,以調動董鴻勳支隊。
2月9日下午,熊祥生挑選一精一銳步兵兩連,由沙灣秘密渡江(後又派兩連續進),襲擊月亮岩;同時命五峰頂之炮兵猛烈轟擊月亮岩,掩護偷渡部隊。
防守月亮岩的陳禮門部猝不及防,慌亂潰逃。
陳禮門愧憤自戕①。
次日拂曉,袁軍李炳之旅一個營全部過江,會合已抵南岸的熊旅四個連攻占了籃田壩。
時護國軍第二梯一團一長趙又新已率部分部隊抵達納溪,聞藍田壩失守,立即率所部警衛連往援。
10日,會合劉師工兵營反攻月亮岩,一度将敵軍一逼一退至江邊。
熊祥生見狀,親至龍頭關高地,指揮炮兵轟擊藍田壩、月亮岩護國軍陣地。
劉師工兵營遭到炮擊,四散奔逃,趙又新部勢孤力弱,遂放棄藍田壩、月亮岩,退守納溪。
正在泸州側後作戰的董鴻勳支隊,聞藍田壩失守,急忙收縮兵力,于11日夜經泰安場撤回江南。
次日晨,董又率部反攻藍田壩,企圖恢複原陣地。
激戰一日,未能奏效,恐敵迂回納溪,切斷退路,即于是日晚撤出戰鬥,退往納溪。
護國軍出敵不意攻取泸州的計劃未能實現。
(三)納溪保衛戰 在藍田壩争奪戰前後,泸州的袁軍不斷增加。
至2月中旬,計有北洋軍第十三混成旅一部、第三師第六旅、第七師全部先後抵泸,加上防守泸州的熊祥生旅,總兵力達二萬餘人。
袁軍攻占藍田壩後,立即分兵兩路向納溪攻進。
第三師第六旅旅長吳佩孚指揮右翼部隊,由藍田壩經石保溝取道棉花坡,進攻納溪正面;第七師師長兼第二路軍司令張敬堯指揮左翼部隊,由南壽山、牛背石向雙河場繞進,企圖越過永甯河進攻納溪側背。
護國軍梯一團一長趙又新倉促組織部隊轉入防禦,以劉存厚師之工兵營防守棉花坡,阻擊正面敵人;董鴻勳支隊防守高屋基一線,阻擊由翼側進攻之敵。
2月13日晚,護國軍第二梯一團一之何海清支隊抵達納溪,14日奉趙又新之命,會合董鴻勳支隊第二營,反擊一逼一近雙河場之敵,将敵軍擊退至高泉常是日上午,袁軍田樹勳旅趕到高泉場,占領兩側高地,以猛烈炮火壓制護國軍。
何、董支隊反擊受阻,遂撤出戰鬥,退至永甯河以西,于沿岸組織防禦。
在納溪保衛戰中,棉花坡戰鬥最為激烈。
棉花坡系納溪鎮東面一高地,周圍丘陵起伏,竹木叢雜,水田環繞,中有石闆
因馮玉祥也有反對袁世凱稱帝,響應雲南讨袁之意,故在進占叙州後,即頓兵不前,叙州方面的戰局遂成相持狀态。
叙州之戰,護國軍第一梯一團一的官兵先以勇一猛突然的動作,快速挺一進,輕取叙州;接着又以機動靈活的戰術,各個擊敗圍攻叙州之敵;最後在大部兵力調往納溪,叙州僅餘三四百人的情況下,仍然奮力作戰,牽制了十倍于己之敵,表現了起義軍隊的勇敢善戰。
三、泸、納之戰(參見附圖二十九) (一)川軍第二師響應起義 護國軍第一軍中路各部隊,原分駐滇省鎊地,确定作戰編成後,才分别從駐地向泸州開進,時間參差不齊。
蔡锷不待後方準備完畢,即于1916年1月16日②率第一軍總司令部離開昆明,向泸州進發(其時左翼劉雲峰梯一團一已與袁軍接戰)。
第二梯一團一第三支隊(支隊長董鴻勳)作為中路先遣隊提前六天出發。
當時,氣候多變,雨雪霏霏,護國軍“踏雪救國”,穿山越嶺,兼程前進。
1月26日,董支隊抵達畢節。
駐紮永甯的川軍第二師師長劉存厚50000063_0159_1①,即派代表前往董處,密商配合作戰的辦法。
雙方議定:董支隊先與劉師接戰,劉師佯敗,董支隊尾追,進抵泸州,兩軍合兵一處,襲取懊城。
于是,按商定辦法,劉存厚師從赤水河(川黔交界處)節節退守,董支隊緊緊跟進。
時值袁軍四路攻叙,蔡锷因第一梯一團一孤軍無援,深為焦慮,急令董支隊“兼程進發,襲取永甯,即一陽一攻泸城以牽賊勢”;“并催促黔軍速攻綦江,一面迫劉積之從速發動,以解叙危”。
②董鴻勳接電後,率部疾速前進,有時日行軍達一百一十裡,于1月31日進抵永甯,2月4日抵納溪。
這時,劉存厚已于納溪提前宣布獨立。
原來,董支隊抵畢節前,劉存厚曾發出請雲南護國軍速行入蜀之電,不料該電被畢節知事截獲,并向陳宦告密,故當劉師回軍納溪時,陳宦已命駐泸州的川軍第一師熊祥生旅嚴加戒備。
劉存厚見襲取泸州無望,遂于2月2日在納溪宣布獨立,自稱護國軍四川總司令。
董、劉兩部會師後,決定并力強攻泸州。
(二)護國軍會攻泸州 泸州位于長江和沱江的彙合處,東南臨長江、北倚沱江,西有龍頭關作屏障,南與藍田壩隔長江相望,地勢險要,素有“鐵打泸州”之稱。
陳宦得知劉存厚附義,泸州危急,急調已經抵渝的北洋軍第三師第六旅和駐綦江的北洋軍第十三混成旅兼程赴援。
2月5日,董鴻勳、劉存厚二部會攻藍田壩。
劉師一團一長陳禮門率所部沿大道進攻藍田壩的正面,董支隊繞道雙河嘗牛背石、南壽山,攻擊藍田壩翼側。
敵在藍田壩守兵僅一營,稍事抵抗即放棄陣地渡江逃命。
2月6日晨,董、劉部占領藍田壩,進據月亮岩。
掃清南岸之敵後,董鴻勳決定立即進攻泸州。
鑒于藍田壩渡口被對岸高地之敵炮火封鎖,無法由正面渡江,遂決定陳禮門混成一團一駐守藍田壩、月亮岩一帶,防敵渡江,董帶本支隊并劉師兩營從下遊渡江,向泸州側背進攻。
2月6日上午,袁軍第三師王承斌一團一和李炳之第十三混成旅兩營相繼趕到泸州;不久,第三師第六旅旅長吳佩孚率張福來一團一繼至,駐守小市,使泸州防禦力量顯著增強。
2月8日拂曉,董鴻勳率部由泰安場渡過長江,前進二裡 許,即與兩連敵兵遭遇。
董部猛一沖猛打,擊潰阻擊之敵,占領了臨江制高點大龍山。
9日,董部繼續向羅漢場推進。
敵以一團一長王承斌帶兵一營往羅漢場阻擊。
董部背水作戰,英勇沖擊,于9日下午擊退敵軍,占領羅漢常 新任防泸司令熊祥生見泸州側背形勢危急,決定從正面襲擊藍田壩,以調動董鴻勳支隊。
2月9日下午,熊祥生挑選一精一銳步兵兩連,由沙灣秘密渡江(後又派兩連續進),襲擊月亮岩;同時命五峰頂之炮兵猛烈轟擊月亮岩,掩護偷渡部隊。
防守月亮岩的陳禮門部猝不及防,慌亂潰逃。
陳禮門愧憤自戕①。
次日拂曉,袁軍李炳之旅一個營全部過江,會合已抵南岸的熊旅四個連攻占了籃田壩。
時護國軍第二梯一團一長趙又新已率部分部隊抵達納溪,聞藍田壩失守,立即率所部警衛連往援。
10日,會合劉師工兵營反攻月亮岩,一度将敵軍一逼一退至江邊。
熊祥生見狀,親至龍頭關高地,指揮炮兵轟擊藍田壩、月亮岩護國軍陣地。
劉師工兵營遭到炮擊,四散奔逃,趙又新部勢孤力弱,遂放棄藍田壩、月亮岩,退守納溪。
正在泸州側後作戰的董鴻勳支隊,聞藍田壩失守,急忙收縮兵力,于11日夜經泰安場撤回江南。
次日晨,董又率部反攻藍田壩,企圖恢複原陣地。
激戰一日,未能奏效,恐敵迂回納溪,切斷退路,即于是日晚撤出戰鬥,退往納溪。
護國軍出敵不意攻取泸州的計劃未能實現。
(三)納溪保衛戰 在藍田壩争奪戰前後,泸州的袁軍不斷增加。
至2月中旬,計有北洋軍第十三混成旅一部、第三師第六旅、第七師全部先後抵泸,加上防守泸州的熊祥生旅,總兵力達二萬餘人。
袁軍攻占藍田壩後,立即分兵兩路向納溪攻進。
第三師第六旅旅長吳佩孚指揮右翼部隊,由藍田壩經石保溝取道棉花坡,進攻納溪正面;第七師師長兼第二路軍司令張敬堯指揮左翼部隊,由南壽山、牛背石向雙河場繞進,企圖越過永甯河進攻納溪側背。
護國軍梯一團一長趙又新倉促組織部隊轉入防禦,以劉存厚師之工兵營防守棉花坡,阻擊正面敵人;董鴻勳支隊防守高屋基一線,阻擊由翼側進攻之敵。
2月13日晚,護國軍第二梯一團一之何海清支隊抵達納溪,14日奉趙又新之命,會合董鴻勳支隊第二營,反擊一逼一近雙河場之敵,将敵軍擊退至高泉常是日上午,袁軍田樹勳旅趕到高泉場,占領兩側高地,以猛烈炮火壓制護國軍。
何、董支隊反擊受阻,遂撤出戰鬥,退至永甯河以西,于沿岸組織防禦。
在納溪保衛戰中,棉花坡戰鬥最為激烈。
棉花坡系納溪鎮東面一高地,周圍丘陵起伏,竹木叢雜,水田環繞,中有石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