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護國戰争的醞釀和雙方作戰準備
關燈
小
中
大
聲雷動。
昆明市民自動張貼“擁護共和萬歲”的标語,遍懸國旗,并争納捐款,雲南舉義,得到全國各地響應,迅速掀起了反袁熱潮。
海外華僑也積極彙款支援。
二、護國軍的戰略設想和作戰編成 雲南宣布獨立後,唐繼堯、蔡锷等決定仿照辛亥革命的辦法,設都督府為全省最高軍政領導機關,并推舉唐繼堯為都督。
起義的領導者認為,雲南之西、南兩面與鄰國接壤,東、北兩面與川、黔、桂毗連,要讨袁護國,應以雲南為根本,向川、黔、桂三路出師,以震撼全國。
其基本戰略設想是:一路由雲南入四川,以一支部隊出叙州(今宜賓市)、泸州,進據重慶、夔州(今奉節),直下宜昌、武漢,另一支部隊出甯遠(今西昌),過成都,越岷州(今甘肅岷縣)、洮水,趨甘肅、陝西,進據西北。
另一路由雲南入廣西,駐師梧州,然後以一支部隊東下廣州,北出震動江左,東出進據閩浙,另一支部隊由梧州向桂林,逾衡一陽一、永州(今湖南零陵),浮湘直下,取長沙、嶽一陽一,震動武漢。
第三路由雲南入貴州,直抵湖南辰(溪)、沅(陵)地區,然後以一支部隊經新化取長沙,北上嶽一陽一,逾洞庭,迫武昌,另一支部隊下沅水,取常德,北扼虎渡,規荊州以指襄一陽一。
進軍分為三個階段:第一步首先進占黔、桂、川三省;第二步進而抵達武漢、閩浙、陝甘;第三步,以閩浙方向取守勢,以陝甘之兵相機威一逼一袁軍右側,以武漢方向之主力大舉北向,直搗袁逆巢一穴一。
① 上述戰略設想,固然反映了起義将領們氣吞山河的宏圖大志,但以雲南一隅之地和十分有限的兵力,要實現這樣大的戰略目标,顯然帶有相當的冒險成分和不切實際的空想。
護國起義之前,雲南駐軍計有兩師一混成旅,連同駐防各地的警備部隊,總兵力不足一萬五千人①。
護國軍領導者根據上述設想,将原有部隊擴編成三個軍(編制序列見附表一):以蔡锷為第一軍總司令,率三個梯一團一①入川,拟在分取叙州、滬州後,進攻重慶;以李烈鈞為第二軍總司令,率兩個梯一團一入桂,拟直趨南甯,會合桂軍後,分進湘、粵;唐繼堯兼任第三軍總司令,遣兵出黔、湘、取武漢。
唐先派徐進為先遣縱隊長,同戴戡等入黔發動起義;繼派趙鐘奇率一個梯一團一入黔,拟會合黔軍,直取湘西辰溪、沅陵;又派李友勳率一支隊出會理、甯遠(今西昌),相機進取成都;此外,尚編組一挺一進軍,由黃毓成統率,拟直趨辰、沅,取常德,遊擊于武漢、荊襄一帶。
另委原國民一黨一員熊克武為四川義勇隊總司令,程潛為湖南招撫使,分别回川、湘兩省集合讨袁武裝,開辟敵後戰常 第一軍是護國軍的主力,每支隊配有山炮二至四門,機關槍二至四挺,槍支多為德國造①,全軍共有官兵六千餘人,部隊一般都經過嚴格訓練,戰鬥力較強。
其餘兩軍的官兵質量和武器裝備均差于第一軍。
護國軍多路出兵,原有兵力已不敷分配,為适應作戰需要,遂實行緊急擴軍。
其辦法是:以蒙自道尹兼護國軍第二軍參謀長何國鈞為義勇軍司令官,募集當地義勇約四千人,随第二軍行動;派馬文仲等募集遊擊隊七營,負責省區防務;派馬為麟在省城設立征兵事務所,規定征兵區域,選派幹員分赴各縣督辦,除召集退伍士兵外,還募集識字壯丁,帶回省城編練;集合各縣的保安一團一、保商一團一進行正規訓練,補充作戰部隊。
由于滇省人民認識到護國讨袁系正義之戰,均“志切請纓”,踴躍參軍。
在很短的時間内,滇省正規部隊由原來的兩師一混成旅(共十二個一團一)擴充到三十六個一團一,約二萬二千餘人①,使三個軍的兵力得以充實。
随着軍隊的擴充,軍費開支急劇增加,這對于地瘠人稀的雲南來說,是個嚴重的問題。
都督府決定采取以下籌饷措施:向省内各機關提借存款;裁并閑冗機關,停辦中學以上學校,将其所有款項移助軍費;将原撥付中央的鹽稅協款全部截留;設立籌
昆明市民自動張貼“擁護共和萬歲”的标語,遍懸國旗,并争納捐款,雲南舉義,得到全國各地響應,迅速掀起了反袁熱潮。
海外華僑也積極彙款支援。
二、護國軍的戰略設想和作戰編成 雲南宣布獨立後,唐繼堯、蔡锷等決定仿照辛亥革命的辦法,設都督府為全省最高軍政領導機關,并推舉唐繼堯為都督。
起義的領導者認為,雲南之西、南兩面與鄰國接壤,東、北兩面與川、黔、桂毗連,要讨袁護國,應以雲南為根本,向川、黔、桂三路出師,以震撼全國。
其基本戰略設想是:一路由雲南入四川,以一支部隊出叙州(今宜賓市)、泸州,進據重慶、夔州(今奉節),直下宜昌、武漢,另一支部隊出甯遠(今西昌),過成都,越岷州(今甘肅岷縣)、洮水,趨甘肅、陝西,進據西北。
另一路由雲南入廣西,駐師梧州,然後以一支部隊東下廣州,北出震動江左,東出進據閩浙,另一支部隊由梧州向桂林,逾衡一陽一、永州(今湖南零陵),浮湘直下,取長沙、嶽一陽一,震動武漢。
第三路由雲南入貴州,直抵湖南辰(溪)、沅(陵)地區,然後以一支部隊經新化取長沙,北上嶽一陽一,逾洞庭,迫武昌,另一支部隊下沅水,取常德,北扼虎渡,規荊州以指襄一陽一。
進軍分為三個階段:第一步首先進占黔、桂、川三省;第二步進而抵達武漢、閩浙、陝甘;第三步,以閩浙方向取守勢,以陝甘之兵相機威一逼一袁軍右側,以武漢方向之主力大舉北向,直搗袁逆巢一穴一。
① 上述戰略設想,固然反映了起義将領們氣吞山河的宏圖大志,但以雲南一隅之地和十分有限的兵力,要實現這樣大的戰略目标,顯然帶有相當的冒險成分和不切實際的空想。
護國起義之前,雲南駐軍計有兩師一混成旅,連同駐防各地的警備部隊,總兵力不足一萬五千人①。
護國軍領導者根據上述設想,将原有部隊擴編成三個軍(編制序列見附表一):以蔡锷為第一軍總司令,率三個梯一團一①入川,拟在分取叙州、滬州後,進攻重慶;以李烈鈞為第二軍總司令,率兩個梯一團一入桂,拟直趨南甯,會合桂軍後,分進湘、粵;唐繼堯兼任第三軍總司令,遣兵出黔、湘、取武漢。
唐先派徐進為先遣縱隊長,同戴戡等入黔發動起義;繼派趙鐘奇率一個梯一團一入黔,拟會合黔軍,直取湘西辰溪、沅陵;又派李友勳率一支隊出會理、甯遠(今西昌),相機進取成都;此外,尚編組一挺一進軍,由黃毓成統率,拟直趨辰、沅,取常德,遊擊于武漢、荊襄一帶。
另委原國民一黨一員熊克武為四川義勇隊總司令,程潛為湖南招撫使,分别回川、湘兩省集合讨袁武裝,開辟敵後戰常 第一軍是護國軍的主力,每支隊配有山炮二至四門,機關槍二至四挺,槍支多為德國造①,全軍共有官兵六千餘人,部隊一般都經過嚴格訓練,戰鬥力較強。
其餘兩軍的官兵質量和武器裝備均差于第一軍。
護國軍多路出兵,原有兵力已不敷分配,為适應作戰需要,遂實行緊急擴軍。
其辦法是:以蒙自道尹兼護國軍第二軍參謀長何國鈞為義勇軍司令官,募集當地義勇約四千人,随第二軍行動;派馬文仲等募集遊擊隊七營,負責省區防務;派馬為麟在省城設立征兵事務所,規定征兵區域,選派幹員分赴各縣督辦,除召集退伍士兵外,還募集識字壯丁,帶回省城編練;集合各縣的保安一團一、保商一團一進行正規訓練,補充作戰部隊。
由于滇省人民認識到護國讨袁系正義之戰,均“志切請纓”,踴躍參軍。
在很短的時間内,滇省正規部隊由原來的兩師一混成旅(共十二個一團一)擴充到三十六個一團一,約二萬二千餘人①,使三個軍的兵力得以充實。
随着軍隊的擴充,軍費開支急劇增加,這對于地瘠人稀的雲南來說,是個嚴重的問題。
都督府決定采取以下籌饷措施:向省内各機關提借存款;裁并閑冗機關,停辦中學以上學校,将其所有款項移助軍費;将原撥付中央的鹽稅協款全部截留;設立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