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護國戰争的醞釀和雙方作戰準備
關燈
小
中
大
一、雲南武裝讨袁的醞釀和發動
雲南地處西南邊陲,和越南、老撾、緬甸接壤,曆史上屢受英法殖民者的侵淩,是一愛一國運動發展較早并受辛亥革命影響較深的省份之一。
“二次革命”失敗後,東南各省相繼為袁世凱的勢力所占據,唯有西南之雲南、貴州、廣西等少數省份,尚未被袁全面控制,在軍政界仍保留着較多的革命力量,尤其在滇軍中保留着一批擁護民一主共和的中下級軍官,因而有較好的群衆基矗 當袁世凱的走卒緊鑼密鼓,為複辟帝制大造輿論的時候,就引起滇軍中一些參加過辛亥革命的中下級軍官如羅佩金、趙又新、鄧泰中、楊蓁、黃毓成、董鴻勳等的強烈義憤。
他們秘密商議,堅決反對帝制。
1915年8月,與孫中山關系密切的革命一黨一人呂志伊等也積極活動,鼓動讨袁。
雲南将軍唐繼堯①開始時态度暖昧,意存觀望,後來受到廣大中下級軍官的敦促和梁啟超、蔡锷的鼓動,反對帝制的态度日趨明朗。
袁世凱的禦一用工具“籌安會”成立後,雲南的部分中高級軍官多次舉行秘密會議,商讨對待帝制的态度和對策。
在1915年9月11日召開的一團一以上軍官秘密會議上,一緻贊同反對帝制。
并議決下列三事:積極提倡部下一愛一國一精一神;整理武裝,準備作戰;嚴守秘密。
在10月7日的會議上,鑒于袁世凱實行帝制日益明顯,遂商讨了起義的時機問題。
當時決定,在中部各省中有一省響應、黔桂川三省中有一省響應、海外華僑或民一黨一接濟饷糈,這三個條件中具備一個條件時,即舉行起義。
如以上三個條件均不具備,則雲南為争國民人格計,亦孤注一擲,宣告獨立。
會後,派李宗黃、劉雲峰、趙伸等前往江蘇、廣西、四川、湖南諸省聯絡讨袁。
在11月3日的會議上,推舉羅佩金拟制作戰計劃,同時确定了擴充軍隊、籌備軍械的辦法。
擴充軍隊的辦法為召集退伍士兵和閑散軍官,編練警衛兩一團一,招添講武堂學員,添練新兵,補充各一團一營缺額。
籌備軍械的辦法,除派人赴日本購買萬餘槍支外,組織人力修配庫存槍械;令兵工廠趕造槍炮子彈;令各縣将所存之快槍全部集中到省,修配備用。
除以上兩項外,還決定設立籌饷總局,負責辦理籌饷事宜。
此外,為控制入川要道,還确定由鄧泰中、楊蓁率兩支隊伍,以“剿匪”為名,于12月提前向川邊進發。
至此,雲南的讨袁戰争,已經作好了初步準備。
12月19日,蔡锷秘密地由北京取道日本、香港,經越南抵達昆明。
先期從國外秘密抵達昆明者,還有李烈鈞、熊克武、方聲濤等革命一黨一人。
這樣,無論是進步一黨一、中華革命一黨一,還是歐事研究會、西南地方實力派,都有代表彙集雲南,形成了反袁統一陣線。
特别是蔡锷、李烈鈞等人抵滇,對于加強武裝讨袁的領導力量和加速護國戰争的發動,起了重要作用。
蔡锷向唐繼堯介紹了全國日益發展的反袁形勢及袁世凱政權的内部矛盾,更加增強了唐繼堯等人的讨袁信心。
12月21日,唐繼堯、蔡锷、李烈鈞、羅佩金、方聲濤等舉行秘密會議,共商讨袁大計。
會上,蔡锷宣讀了梁啟超從南京轉來的電報,其大意為“外交緊急,袁将賣國,請即發動,是首義之期,不宜在遠”①。
與會者誤認為梁啟超已在南京,馮國璋已同情起義,可以居中策應,于是決定提前宣布獨立。
當即議定,先緻電袁世凱,令其取消帝制,殺楊度等十三人以謝天下,否則,“即以武力求最後之解決”。
會議還議定了組織臨時政一府以及各種軍事計劃。
12月22日,唐繼堯又召集外來同志、本省上校以上軍官及各機關長官三十九人,歃血為盟,共同宣誓興師讨袁①。
23日,按議定計劃,以唐繼堯和巡按使任可澄的名義緻電袁世凱,要他取消帝制,懲辦禍首,并限24日上午10時前答複。
袁逾期未複。
25日,唐繼堯、蔡锷、李烈鈞等召集各界集 會,宣布雲南獨立,成立護國軍②,武裝讨袁,并聯名通電全國。
會上群情激奮,歡
“二次革命”失敗後,東南各省相繼為袁世凱的勢力所占據,唯有西南之雲南、貴州、廣西等少數省份,尚未被袁全面控制,在軍政界仍保留着較多的革命力量,尤其在滇軍中保留着一批擁護民一主共和的中下級軍官,因而有較好的群衆基矗 當袁世凱的走卒緊鑼密鼓,為複辟帝制大造輿論的時候,就引起滇軍中一些參加過辛亥革命的中下級軍官如羅佩金、趙又新、鄧泰中、楊蓁、黃毓成、董鴻勳等的強烈義憤。
他們秘密商議,堅決反對帝制。
1915年8月,與孫中山關系密切的革命一黨一人呂志伊等也積極活動,鼓動讨袁。
雲南将軍唐繼堯①開始時态度暖昧,意存觀望,後來受到廣大中下級軍官的敦促和梁啟超、蔡锷的鼓動,反對帝制的态度日趨明朗。
袁世凱的禦一用工具“籌安會”成立後,雲南的部分中高級軍官多次舉行秘密會議,商讨對待帝制的态度和對策。
在1915年9月11日召開的一團一以上軍官秘密會議上,一緻贊同反對帝制。
并議決下列三事:積極提倡部下一愛一國一精一神;整理武裝,準備作戰;嚴守秘密。
在10月7日的會議上,鑒于袁世凱實行帝制日益明顯,遂商讨了起義的時機問題。
當時決定,在中部各省中有一省響應、黔桂川三省中有一省響應、海外華僑或民一黨一接濟饷糈,這三個條件中具備一個條件時,即舉行起義。
如以上三個條件均不具備,則雲南為争國民人格計,亦孤注一擲,宣告獨立。
會後,派李宗黃、劉雲峰、趙伸等前往江蘇、廣西、四川、湖南諸省聯絡讨袁。
在11月3日的會議上,推舉羅佩金拟制作戰計劃,同時确定了擴充軍隊、籌備軍械的辦法。
擴充軍隊的辦法為召集退伍士兵和閑散軍官,編練警衛兩一團一,招添講武堂學員,添練新兵,補充各一團一營缺額。
籌備軍械的辦法,除派人赴日本購買萬餘槍支外,組織人力修配庫存槍械;令兵工廠趕造槍炮子彈;令各縣将所存之快槍全部集中到省,修配備用。
除以上兩項外,還決定設立籌饷總局,負責辦理籌饷事宜。
此外,為控制入川要道,還确定由鄧泰中、楊蓁率兩支隊伍,以“剿匪”為名,于12月提前向川邊進發。
至此,雲南的讨袁戰争,已經作好了初步準備。
12月19日,蔡锷秘密地由北京取道日本、香港,經越南抵達昆明。
先期從國外秘密抵達昆明者,還有李烈鈞、熊克武、方聲濤等革命一黨一人。
這樣,無論是進步一黨一、中華革命一黨一,還是歐事研究會、西南地方實力派,都有代表彙集雲南,形成了反袁統一陣線。
特别是蔡锷、李烈鈞等人抵滇,對于加強武裝讨袁的領導力量和加速護國戰争的發動,起了重要作用。
蔡锷向唐繼堯介紹了全國日益發展的反袁形勢及袁世凱政權的内部矛盾,更加增強了唐繼堯等人的讨袁信心。
12月21日,唐繼堯、蔡锷、李烈鈞、羅佩金、方聲濤等舉行秘密會議,共商讨袁大計。
會上,蔡锷宣讀了梁啟超從南京轉來的電報,其大意為“外交緊急,袁将賣國,請即發動,是首義之期,不宜在遠”①。
與會者誤認為梁啟超已在南京,馮國璋已同情起義,可以居中策應,于是決定提前宣布獨立。
當即議定,先緻電袁世凱,令其取消帝制,殺楊度等十三人以謝天下,否則,“即以武力求最後之解決”。
會議還議定了組織臨時政一府以及各種軍事計劃。
12月22日,唐繼堯又召集外來同志、本省上校以上軍官及各機關長官三十九人,歃血為盟,共同宣誓興師讨袁①。
23日,按議定計劃,以唐繼堯和巡按使任可澄的名義緻電袁世凱,要他取消帝制,懲辦禍首,并限24日上午10時前答複。
袁逾期未複。
25日,唐繼堯、蔡锷、李烈鈞等召集各界集 會,宣布雲南獨立,成立護國軍②,武裝讨袁,并聯名通電全國。
會上群情激奮,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