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袁世凱複辟帝制

關燈
日在居仁堂接受百官朝賀,并對文武要員大加封賞。

    31日,宣布改民國五年(1916年)為“中華帝國洪憲元年”,元旦舉行登極大典。

    至此,袁世凱複辟帝制的醜劇達到了高一潮。

     三、複辟帝制不得人心,全國掀起 反袁一浪一潮 袁世凱的稱帝複辟活動,進一步激起了全國各個階級、階層和各種政治力量的強烈反對,打倒袁世凱成為舉國一緻的目标。

     人民群衆是反袁的主力軍。

    除上海等城市的工人積極開展反袁鬥争外,許多地方的農民也實行武裝起義,攻州占縣,動搖了袁世凱的反動統治基矗 在政治集一團一方面,國民一黨一被袁世凱非法解散後,孫中山于1914年7月在日本組織“中華革命一黨一”,繼續堅持武裝讨袁,維護民一主共和制度,成為資産階級各派中反袁鬥争最堅決的革命力量。

    1915年夏,該一黨一決定組建“中華革命軍”,指派幹部分赴上海、山東、陝西等地,籌設東南、東北、西南、西北等四個軍的總司令部,聯絡軍隊和會一黨一,策劃武裝起義或進行暗殺活動。

    1915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廣東革命一黨一人在惠州、博羅、佛山等地組織起義,反對袁世凱複辟帝制。

    11月10日,上海革命一黨一人刺死了袁的重要爪牙、上海鎮守使鄭汝成,接着發動了“肇和”艦起義③。

    1916年2月,山東的革命軍積極開展武裝鬥争,連克十餘縣,威脅省城濟南。

    此外,由中華革命一黨一人發動的其它零星起義遍布全國各地。

    但是,由于中華革命一黨一人仍然不注意發動群衆,僅僅依靠暗殺或策動一些會一黨一和舊軍隊進行軍事冒險,最後都難免失敗,因而并沒有對袁世凱的反動統治造成重大的威脅,也未能把全國的反袁力量領導起來。

    盡避如此,這些武裝起義,對于全國的反袁鬥争起到了激勵和鼓舞作用。

     在孫中山組織中華革命一黨一的同時,一部分拒絕加入該一黨一的前國民一黨一骨幹,在東京成立了“歐事研究會”④。

    由于他們開始時沒有提出反袁的口号和綱領,因而在群衆中影響不大。

    後李烈鈞、方聲濤、熊克武等人投入雲南的讨袁行列,發揮了積極作用;此外,李根源、程潛、鈕永建、柏文蔚等後來也先後參加了護國戰争。

     梁啟超領導的進步一黨一,本為袁世凱的追随者,後來由于遭到袁的冷落和遺棄,同時也看到袁的複辟帝制活動遭到廣大群衆的激烈反對,一個“普天同憤”的局面即将出現,才決定改弦更張,轉而反袁。

    當時的進步一黨一,在社會上有較大的實力和影響,并得到一些官僚、政客和軍閥的支持。

    他們利用革命一黨一人脫離群衆的弱點,把領導反袁鬥争的旗幟抓到了自己的手裡。

    梁啟超與進步一黨一軍人蔡锷①密商後,決定了一文一武兩步方案:梁啟超發表文章,奪輿論先聲;蔡锷伺機離京回滇,策動軍事讨袁。

     袁世凱複辟帝制,在北洋軍閥内部也産生了離心傾向,甚至段祺瑞、馮國璋、徐世昌等心腹幹将,亦紛紛離袁自保。

    1915年5月末,陸軍總長段祺瑞稱病退居北京西山,不問政事,不久便被免職。

    江蘇将軍馮國璋對複辟帝制持敷衍态度,并與反袁勢力暗通聲氣。

    袁對馮擁兵外省很不放心,12月調其任參謀總長。

    馮以“害脖為借口,拒不到任。

    國務卿徐世昌對複辟帝制既不阻止,也不贊成,并于10月辭職離京。

    北洋軍閥集一團一内部的分崩離析,直接削弱了袁世凱的統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