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白朗起義戰争的經驗教訓

關燈
看不到工農群衆中蘊藏的巨大反袁力量,因而作出了西進陝甘的決策,進入了群衆條件比較差的地區,使起義軍的作戰增加了更大的困難。

    特别是進入地瘠民貧、民族矛盾尖銳的甘肅地區,困難就越來越大。

    雖然甘軍的戰鬥力很弱,起義軍卻連遭挫損。

    戰略方向上的這一錯誤,成了起義軍由勝利走向失敗的轉折點。

    至于西謀巴蜀,從當時四川的政治和軍事形勢來分析,那裡的讨袁戰争已經失敗,袁世凱已加強了對該省的統治,加上該省的封建軍閥勢力相當雄厚,在這種形勢下,起義軍即使實現了入川計劃,能否站穩腳跟,也是值得懷疑的。

     (三)長期流動作戰,沒有建立山區根據地 從起義軍初期和中期活動的地區來看,是具備建立根據地的客觀有利條件的。

    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山高嶺險,易守難攻;當地農民的自發反抗鬥争始終沒有間斷,而且對白朗起義軍深表擁戴,“窮苦之家,甘為窩主;乞丐遊民,願作彼探”。

    ③但由于起義軍認識不到建立根據地的重要一性一和迫切一性一,以緻雖有良好條件而不知利用,沒有采取有效的方式,廣泛深入地發動和組織群衆,打垮當地的地主武裝,摧毀地方反動政權,建立農民自己的政權,使之成為保存和發展自己、消滅和驅逐敵人的根據地。

    由于沒有可靠的後方作依托,三年來總是不停頓地流動作戰,得不到可靠的補給和休整的機會,重蹈了中國曆史上農民戰争中流寇主義的覆轍。

     (四)偏重于攻城取物,未能大量殲滅 敵人有生力量 被強大敵人圍追堵截的起義軍,在戰略上處于被動不利的地位。

    要擺脫被動、争取主動,唯一有效的辦法,就是在戰鬥中不斷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轉變敵我力量對比。

    白朗起義軍雖然作戰勇敢,機動靈活,但沒有把殲滅敵人有生力量放在頭等重要的位置。

    據不完全統計,三年來,起義軍在五個省先後攻破縣城四十座和無數市鎮、關隘,但是,殲敵正規軍百人以上的不過十多次,殲敵一至三個營的不過六七次,其餘多是人數不多的民一團一、商一團一等地方武裝。

    起義軍所以不斷攻城,主要目的是為了解決糧饷和械彈。

    正是由于沒有大量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所以在戰略上始終處于遭敵圍追的被動地位。

    起義軍經常行走在崇山峻嶺之間,便于利用山險殺“回馬槍”,伏擊尾追之敵。

    可惜,他們不善于運用此種戰法,結果,不但喪失了殲敵良機,反被敵軍窮追不舍,陷入被動地位。

     (五)缺乏鞏固提高部隊的有力措施 白朗比較強調群衆紀律,要求部隊不侵犯勞動人民的利益。

    但軍隊内部的組織始終比較松散,缺乏嚴格的組織紀律,加上長期流動作戰,缺乏必要的訓練,未能使之向正規軍轉化。

    在思想建設方面,雖由資産階級革命一黨一人進行了一些民一主主義革命的宣傳,但根本無力改變農民小生産者短淺的政治眼光,克服宗派觀念、家鄉觀念、自一由散漫等弱點,以緻最後出現了自動解體,被敵各個消滅的慘痛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