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白朗起義戰争的經驗教訓

關燈
一、起義戰争的特點 白朗起義戰争,是在辛亥革命之際,由樸素的“打富濟貧”發展到反對袁世凱反動統治的一次農民革命戰争。

    起義之初,起義軍每占一座城鎮,便“令殷富輸納财物”救濟窮人,釋放被囚禁的勞苦群衆。

    後受革命一黨一人的影響,白朗等逐步加深了對袁世凱反動本質的認識。

    從1913年開始,公開打出讨袁的旗号,到處張貼反袁的布告,揭露袁世凱“雖托名共和,實厲行專制”①;指斥“袁賊世凱,狼子野心,以意思為法律,仍欲帝制自為”,“摧一殘吾民,蓋較滿洲尤甚”①。

    白朗等還抨擊袁世凱對于沙俄入侵外蒙、英國入侵西藏所采取的妥協投降政策,并對外國傳教士等采取了懲罰措施,表現出明顯的反帝傾向。

    最後,直接提出了“逐走袁世凱,設立完美之政一府”的政治主張①。

    由于起義軍的行動既反映了廣大貧苦農民的要求,又順應了資産階級民一主革命的潮流,因而得到比較廣泛的支持和擁護。

     白朗起義軍作戰勇敢,具有勇往直前、不怕犧牲的一精一神。

    同時,在戰術運用上也比較靈活,能根據敵衆己寡的特點,善于避實擊虛,機動作戰:或從内線跳到外線,或出敵不意地襲擊守備薄弱或孤軍冒進之敵。

    加上行軍快速,常使敵軍“徒事跟追,疲于奔命”,圍追堵截一再落空。

    追擊起義軍最賣力的趙倜就曾哀歎:“尾追固非善策,圍剿亦難奏功,言念及此,憂心如焚”②。

    起義軍在進攻城鎮時,注意依靠群衆,事先派人潛入,裡應外合,或聲東擊西,長途奔襲,使敵人猝不及防,從而以較小的代價,取得較大的戰果。

     這些,是白朗起義武裝得以存在、發展和堅持三年之久的主要原因。

     二、起義戰争失敗的主要教訓 這次起義戰争的失敗,客觀上由于敵人強大,尤其是“二次革命”失敗後,袁世凱的統治趨于鞏固,得以集中力量對付起義軍;主觀上由于存在以下主要問題: (一)缺乏明确的反封建綱領 這次起義戰争雖然發生在辛亥革命之際,但起義軍基本上始終墨守“打富濟貧”這種隻能滿足農民暫時微小利益的行動,而沒有發動農民,用暴力奪取地主豪紳的土地,摧毀封建統治的根基。

    這就影響了廣泛深入地發動群衆,影響了部隊的大規模發展,以緻無法在群衆中紮下深厚的根子。

    這也說明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農民階級雖然受到資産階級民一主革命的影響,但沒有無産階級及其政一黨一的正确領導,是難于完成徹底反封建任務的,是難于将起義戰争引向最後勝利的。

     (二)西進陝甘,是戰略上的失策 豫、鄂、皖地區,雖然袁世凱的反動統治勢力比較雄厚,但工農群衆的抗袁鬥争相當普遍,群衆基礎是比較好的。

    誠然,孫中山領導的讨袁戰争失敗後,北洋政一府加緊了對起義軍的“圍剿”,使起義軍增加了困難。

    但是,隻要堅決依靠群衆,采用靈活的戰術,還是有可能克服困難,在原地區繼續堅持鬥争的。

    由于起義軍的領導者隻看到敵人兵力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