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回師豫西,最後失敗
關燈
小
中
大
起義軍進占岷州、洮州以後,張廣建和趙倜拟定了“洮岷圈制”計劃,布兵于河州(今臨夏東)、狄道、渭源、鞏昌(今隴西)、漳縣、伏羌、安定等處,“意在以有定制無定,以圍兵作剿兵”①,“并嚴饬各将領據險扼堵”,一遇起義軍便立即進攻。
根據這一計劃,趙倜所率之八營毅軍及忠毅軍統領馬忠孝所率之五營馬隊,于5月27日進駐鞏昌一帶,與建威軍統領吳炳鑫所部二千人會合;陶雲鶴所率之北洋陸軍第十五旅和另一個一團一,于6月1日分别進抵狄道、安定;焦大聚、金承蔭所部由禮縣經岷州西進,與提督馬安良所部扼守河州東境及南境,防止起義軍西趨青海;另調秦州之張聯升旅扼守西津,防止起義軍回走階州。
張廣建準備親赴狄道指揮。
5月底6月初,“西路剿匪督辦”陸建章所率之北洋軍第十一、十三、十四等旅,先後抵達陝、甘邊境駐防,陸建章坐鎮西安指揮。
起義軍自作出回豫決策後,即于5月末從洮州出發,經漳縣、甯遠趨秦州。
前隊由白朗率領,後隊由李鴻賓、孫玉璋、尹老婆等率領。
6月1日,後隊進至漳縣時,焦大聚、張聯升、吳炳鑫所部分右、中、左三路前來阻截。
左路吳炳鑫部先與起義軍接戰,焦大聚等部也相繼趕到,實行夾擊。
起義軍英勇抵抗,但因彈藥不繼,傷亡約二千人,馬匹槍支丢失甚多,随即渡渭河東走。
2日晨,又在甯遠西北三十裡之鴛鴦咀遭張聯升部截擊,部隊分成兩路,一路強行突破張部封鎖與先過甯遠之前隊會合,東走伏羌,一路從小道越過甯遠南之灘歌鎮迂回東進,奔向秦州方向。
兩路會合後,再克秦州,并北渡渭河,于6月4日攻占秦安。
起義軍經過英勇作戰,付出了相當的代價,終于粉碎了敵人的“洮岷圈制”計劃,突破了敵人的第一道防線。
此時,陸建章已經以寶雞為中心,将十一、十三、十四旅和石振聲旅部署在北至長武、南至鳳縣一線,在陝甘地方武裝配合下,作好了堵擊起義軍的準備。
陸建章還下令川軍司令彭光烈、二十五一團一團一長王茂元加強階州方向的防禦,防止起義軍南下入川;同時派十三旅二十六一團一步兵一營、騎兵一連,輕裝兼程,由武功向麟遊、靈台、崇信、華亭之小道間活動,随時準備追擊起義軍小鄙突圍部隊。
當得悉起義軍于6月7日進占秦安以東之清水縣後,陸又令二十六一團一由崇信改道速赴寶雞東河,令平涼護軍使張行志加派步隊一營駐守華亭,增派馬隊扼守張家川兩側;令鳳縣之二十五一團一嚴密扼守鳳縣至寶雞一段隘口,從南北兩翼加強寶雞正面防禦。
起義軍攻破清水後,每晝夜急行軍一百七十餘裡,直趨陝西寶雞。
而趙倜之尾追部隊每晝夜行軍一百四十餘裡,“已勞頓不堪任戰”。
這就便于起義軍集中全力對付正面堵截之敵。
6月9日,起義軍在寶雞以北五六裡處,與張敬堯十一旅所屬之夏文榮二十三一團一展開激戰,突破該一團一防禦陣地,越過寶雞防線。
起義軍随即南渡渭河,進至郿縣(今眉縣)東南之青花鎮附近。
繼又日行百餘裡,乘勢東進,10日克盩厔13日一逼一近西安,後又南下進入子午鎮一帶山地。
十四旅之何乃中一團一急赴該地堵截。
起義軍向該一團一發起猛攻,終于突破險關,轉向孝義、鎮安方向。
6月14日,陸建章派出兩路追擊隊伍:西路步隊兩營、馬隊一連,由子午谷跟蹤追向鎮安;東路步隊兩營、馬隊四百人,由大峪口繞赴商縣。
起義軍繼續兼程前進,于17日攻克鎮安。
至此,又突破了敵人重兵設防的第二道防線。
當起義軍突破寶雞防線後,陸建章急命幾個主力旅轉頭東追,并要趙倜等速到西安商談“追剿”計劃;同時,緻電袁世凱,請求增調部隊,結果受到袁嚴厲斥責
根據這一計劃,趙倜所率之八營毅軍及忠毅軍統領馬忠孝所率之五營馬隊,于5月27日進駐鞏昌一帶,與建威軍統領吳炳鑫所部二千人會合;陶雲鶴所率之北洋陸軍第十五旅和另一個一團一,于6月1日分别進抵狄道、安定;焦大聚、金承蔭所部由禮縣經岷州西進,與提督馬安良所部扼守河州東境及南境,防止起義軍西趨青海;另調秦州之張聯升旅扼守西津,防止起義軍回走階州。
張廣建準備親赴狄道指揮。
5月底6月初,“西路剿匪督辦”陸建章所率之北洋軍第十一、十三、十四等旅,先後抵達陝、甘邊境駐防,陸建章坐鎮西安指揮。
起義軍自作出回豫決策後,即于5月末從洮州出發,經漳縣、甯遠趨秦州。
前隊由白朗率領,後隊由李鴻賓、孫玉璋、尹老婆等率領。
6月1日,後隊進至漳縣時,焦大聚、張聯升、吳炳鑫所部分右、中、左三路前來阻截。
左路吳炳鑫部先與起義軍接戰,焦大聚等部也相繼趕到,實行夾擊。
起義軍英勇抵抗,但因彈藥不繼,傷亡約二千人,馬匹槍支丢失甚多,随即渡渭河東走。
2日晨,又在甯遠西北三十裡之鴛鴦咀遭張聯升部截擊,部隊分成兩路,一路強行突破張部封鎖與先過甯遠之前隊會合,東走伏羌,一路從小道越過甯遠南之灘歌鎮迂回東進,奔向秦州方向。
兩路會合後,再克秦州,并北渡渭河,于6月4日攻占秦安。
起義軍經過英勇作戰,付出了相當的代價,終于粉碎了敵人的“洮岷圈制”計劃,突破了敵人的第一道防線。
此時,陸建章已經以寶雞為中心,将十一、十三、十四旅和石振聲旅部署在北至長武、南至鳳縣一線,在陝甘地方武裝配合下,作好了堵擊起義軍的準備。
陸建章還下令川軍司令彭光烈、二十五一團一團一長王茂元加強階州方向的防禦,防止起義軍南下入川;同時派十三旅二十六一團一步兵一營、騎兵一連,輕裝兼程,由武功向麟遊、靈台、崇信、華亭之小道間活動,随時準備追擊起義軍小鄙突圍部隊。
當得悉起義軍于6月7日進占秦安以東之清水縣後,陸又令二十六一團一由崇信改道速赴寶雞東河,令平涼護軍使張行志加派步隊一營駐守華亭,增派馬隊扼守張家川兩側;令鳳縣之二十五一團一嚴密扼守鳳縣至寶雞一段隘口,從南北兩翼加強寶雞正面防禦。
起義軍攻破清水後,每晝夜急行軍一百七十餘裡,直趨陝西寶雞。
而趙倜之尾追部隊每晝夜行軍一百四十餘裡,“已勞頓不堪任戰”。
這就便于起義軍集中全力對付正面堵截之敵。
6月9日,起義軍在寶雞以北五六裡處,與張敬堯十一旅所屬之夏文榮二十三一團一展開激戰,突破該一團一防禦陣地,越過寶雞防線。
起義軍随即南渡渭河,進至郿縣(今眉縣)東南之青花鎮附近。
繼又日行百餘裡,乘勢東進,10日克盩厔13日一逼一近西安,後又南下進入子午鎮一帶山地。
十四旅之何乃中一團一急赴該地堵截。
起義軍向該一團一發起猛攻,終于突破險關,轉向孝義、鎮安方向。
6月14日,陸建章派出兩路追擊隊伍:西路步隊兩營、馬隊一連,由子午谷跟蹤追向鎮安;東路步隊兩營、馬隊四百人,由大峪口繞赴商縣。
起義軍繼續兼程前進,于17日攻克鎮安。
至此,又突破了敵人重兵設防的第二道防線。
當起義軍突破寶雞防線後,陸建章急命幾個主力旅轉頭東追,并要趙倜等速到西安商談“追剿”計劃;同時,緻電袁世凱,請求增調部隊,結果受到袁嚴厲斥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