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西進陝甘,由勝轉敗
關燈
小
中
大
一、北洋軍的八路“兜剿”計劃和
起義軍的西征決策
白朗起義軍連戰獲勝,袁世凱十分驚慌,連電段祺瑞和段芝貴,命令他們加派部隊,“酌配利器”,再次組織更大規模的“圍剿”,務求“早日蕩平”④。
1914年3月15日,段祺瑞根據袁世凱的指令,與段芝貴等分析了前段作戰情況,認為起義軍慣于避實擊虛,合圍、追擊均難于奏效,但也别無良策,隻得仍然采取老一套的辦法,實行所謂分進合擊,八路“兜剿”。
其具體部署是:豫皖“剿匪”副司令王汝賢率所部一旅及歸其節制的何其慎旅駐裕州,另以一一團一駐許昌;騎兵第一旅旅長陳文運率所部駐襄城、葉縣;河南陸軍第一師師長張錫元率部駐舞一陽一、泌一陽一;河南護軍使趙倜駐洛一陽一,所部毅軍分紮汝州、寶豐一線;鎮嵩軍統領劉鎮華率所部駐盧氏,另以鎮嵩軍或毅軍兩營駐于熊耳山、杏花山之間,切斷起義軍回基地之路;奉軍吳慶桐旅駐南一陽一、唐縣;北洋陸軍第九師十八旅旅長張聯升率所部駐浙川附近,兼防鄖縣;湖北陸軍第三旅旅長盧金山所部之一營并入北洋陸軍第二師,以第二師一個一團一駐新甸鋪(新野南三十裡),相機前進,另一個一團一為遊擊之師,四面策應。
此外,為了保障後方運輸,令北洋陸軍第八混成旅旅長徐占鳳等率部加強鐵路沿線防守。
在北洋軍剛剛部署八路“兜剿”之際,白朗等起義軍首領作出了西征陝甘,伺機入川的決策,并利用很短時間作了如下準備: (一)起義軍改稱“公民讨賊軍”,白朗任總司令,李鴻賓為參謀長,建立了統率機關。
(二)區分前、中、後三軍,以王生歧①為前軍總司令,韓世昌為中軍總司令,白瞎子①為後軍總司令。
(三)将分散活動的部隊調回,分别集結于豫、陝交界的荊紫關、盧氏一帶,作好入陝的準備。
二、攻破商縣,威一逼一西安 起義軍在荊紫關停留三日,于3月17日分路西進,連克西坪、富水關、商南、武關。
20日,先占龍駒寨(今丹鳳),繼克商縣,殲敵百餘人。
起義軍順利進入陝西,使段祺瑞的八路“兜剿”計劃完全落空。
段本人于3月下旬被召回京。
陝督張鳳翙見起義軍來勢兇猛,省城西安受到嚴重威脅,倉皇率軍至黑龍口、藍田進行防禦,以民政長宋聯奎會辦軍務,專守省城。
3月25日,宋聯奎急電段祺瑞、段芝貴,要求豫、鄂兩省速派北洋陸軍第二師由荊紫關、毅軍由潼關、鎮嵩軍由盧氏、張聯升旅由鄖西分路進擊。
北洋政一府為确保西北重鎮西安,除令王汝賢第八師和趙倜毅軍分左右兩路急赴荊紫關、潼關追堵外,又令北京南苑航空學校将法式雙翼飛機四架運抵潼關助戰;命京畿軍事執法處處長陸建章,率拱衛軍十二營及雷震春部八個營共約萬人,沿京漢轉隴海鐵路入陝;命川軍加強漢中方向防禦;命山西都督閻錫山扼守晉南要隘,并增兵潼關,配合陝軍作戰;命甘肅駐重兵于乾縣、鳳翔以西,防堵起義軍西進。
為了統一指揮,以後又命陸建章為“西路剿匪督辦”、趙倜為“會辦”。
袁世凱調集号稱二十萬大軍(實際十餘萬人),企圖消滅起義軍于陝西境内。
白朗在攻克商縣後,以一部兵力進攻藍橋(藍田東南二十五裡)、孝義(今柞水),自率主力指向漢中,準備伺機入川。
進攻藍橋的起義軍為陝軍所阻,遂西趨引駕回,于3月30日克孝義。
進軍漢中的起義軍,于24日占山一陽一,29日占鎮安。
31日,張鳳翙返回省城,與宋聯奎共商圍攻起義軍的部署:令張建有一團一改騎為步,從大峪口(藍田西南五十裡)入秦嶺迎頭堵擊,陳樹藩第四旅由商縣西楊家斜南下尾追;飛調駐防漢中的兩個營馳赴興安(今安康),催令漢中鎮守使張钫率部進至紫一陽一、洵一陽一(今旬一陽一),扼守漢水要口,防止起義軍南下入川;催促豫、鄂各軍迅速西進,實行四面圍攻。
起義軍主力進至鎮安、鳳凰咀地區後,得悉南下入川的道路已被阻塞,遂與攻占孝義的部隊會合,決定出秦嶺北上。
先在孝義以北的營盤嶺将張建有一團一擊潰,斃傷敵營長以下官兵一百二十餘人。
随後,于4月初分别由庫峪、大峪口出秦嶺入關中。
4月6日克盩厔(今周至),8日渡渭水,經武功直趨醴泉(今禮泉),聞陳樹藩旅已進駐醴泉,遂改攻乾州(今乾縣)。
9日黎明,起義軍炮轟縣城,乘敵慌亂之際,大隊攻進城内。
13日、14日又先後攻占永壽、邠州(今彬縣)。
此時,陳樹藩已率部至永壽,他命第七一團一團一長率第三營向邠州進攻,親率第八一團一二、三兩營及軍士隊二百餘人進攻邠州西南之大峪鎮(今太峪)。
起義軍與陳部激戰兩晝夜,三戰皆敗,遂撤離邠州城,進入該縣所屬之西南山中。
之後,又乘陝軍不備,于18日、19日先後攻破麟遊、岐山。
駐鳳翔的甘軍見起義軍來勢兇猛,相率退避至隴州(今隴縣)一帶。
此時,趙倜所率之毅軍已尾随而至,于4月21日抵鳳翔。
起
1914年3月15日,段祺瑞根據袁世凱的指令,與段芝貴等分析了前段作戰情況,認為起義軍慣于避實擊虛,合圍、追擊均難于奏效,但也别無良策,隻得仍然采取老一套的辦法,實行所謂分進合擊,八路“兜剿”。
其具體部署是:豫皖“剿匪”副司令王汝賢率所部一旅及歸其節制的何其慎旅駐裕州,另以一一團一駐許昌;騎兵第一旅旅長陳文運率所部駐襄城、葉縣;河南陸軍第一師師長張錫元率部駐舞一陽一、泌一陽一;河南護軍使趙倜駐洛一陽一,所部毅軍分紮汝州、寶豐一線;鎮嵩軍統領劉鎮華率所部駐盧氏,另以鎮嵩軍或毅軍兩營駐于熊耳山、杏花山之間,切斷起義軍回基地之路;奉軍吳慶桐旅駐南一陽一、唐縣;北洋陸軍第九師十八旅旅長張聯升率所部駐浙川附近,兼防鄖縣;湖北陸軍第三旅旅長盧金山所部之一營并入北洋陸軍第二師,以第二師一個一團一駐新甸鋪(新野南三十裡),相機前進,另一個一團一為遊擊之師,四面策應。
此外,為了保障後方運輸,令北洋陸軍第八混成旅旅長徐占鳳等率部加強鐵路沿線防守。
在北洋軍剛剛部署八路“兜剿”之際,白朗等起義軍首領作出了西征陝甘,伺機入川的決策,并利用很短時間作了如下準備: (一)起義軍改稱“公民讨賊軍”,白朗任總司令,李鴻賓為參謀長,建立了統率機關。
(二)區分前、中、後三軍,以王生歧①為前軍總司令,韓世昌為中軍總司令,白瞎子①為後軍總司令。
(三)将分散活動的部隊調回,分别集結于豫、陝交界的荊紫關、盧氏一帶,作好入陝的準備。
二、攻破商縣,威一逼一西安 起義軍在荊紫關停留三日,于3月17日分路西進,連克西坪、富水關、商南、武關。
20日,先占龍駒寨(今丹鳳),繼克商縣,殲敵百餘人。
起義軍順利進入陝西,使段祺瑞的八路“兜剿”計劃完全落空。
段本人于3月下旬被召回京。
陝督張鳳翙見起義軍來勢兇猛,省城西安受到嚴重威脅,倉皇率軍至黑龍口、藍田進行防禦,以民政長宋聯奎會辦軍務,專守省城。
3月25日,宋聯奎急電段祺瑞、段芝貴,要求豫、鄂兩省速派北洋陸軍第二師由荊紫關、毅軍由潼關、鎮嵩軍由盧氏、張聯升旅由鄖西分路進擊。
北洋政一府為确保西北重鎮西安,除令王汝賢第八師和趙倜毅軍分左右兩路急赴荊紫關、潼關追堵外,又令北京南苑航空學校将法式雙翼飛機四架運抵潼關助戰;命京畿軍事執法處處長陸建章,率拱衛軍十二營及雷震春部八個營共約萬人,沿京漢轉隴海鐵路入陝;命川軍加強漢中方向防禦;命山西都督閻錫山扼守晉南要隘,并增兵潼關,配合陝軍作戰;命甘肅駐重兵于乾縣、鳳翔以西,防堵起義軍西進。
為了統一指揮,以後又命陸建章為“西路剿匪督辦”、趙倜為“會辦”。
袁世凱調集号稱二十萬大軍(實際十餘萬人),企圖消滅起義軍于陝西境内。
白朗在攻克商縣後,以一部兵力進攻藍橋(藍田東南二十五裡)、孝義(今柞水),自率主力指向漢中,準備伺機入川。
進攻藍橋的起義軍為陝軍所阻,遂西趨引駕回,于3月30日克孝義。
進軍漢中的起義軍,于24日占山一陽一,29日占鎮安。
31日,張鳳翙返回省城,與宋聯奎共商圍攻起義軍的部署:令張建有一團一改騎為步,從大峪口(藍田西南五十裡)入秦嶺迎頭堵擊,陳樹藩第四旅由商縣西楊家斜南下尾追;飛調駐防漢中的兩個營馳赴興安(今安康),催令漢中鎮守使張钫率部進至紫一陽一、洵一陽一(今旬一陽一),扼守漢水要口,防止起義軍南下入川;催促豫、鄂各軍迅速西進,實行四面圍攻。
起義軍主力進至鎮安、鳳凰咀地區後,得悉南下入川的道路已被阻塞,遂與攻占孝義的部隊會合,決定出秦嶺北上。
先在孝義以北的營盤嶺将張建有一團一擊潰,斃傷敵營長以下官兵一百二十餘人。
随後,于4月初分别由庫峪、大峪口出秦嶺入關中。
4月6日克盩厔(今周至),8日渡渭水,經武功直趨醴泉(今禮泉),聞陳樹藩旅已進駐醴泉,遂改攻乾州(今乾縣)。
9日黎明,起義軍炮轟縣城,乘敵慌亂之際,大隊攻進城内。
13日、14日又先後攻占永壽、邠州(今彬縣)。
此時,陳樹藩已率部至永壽,他命第七一團一團一長率第三營向邠州進攻,親率第八一團一二、三兩營及軍士隊二百餘人進攻邠州西南之大峪鎮(今太峪)。
起義軍與陳部激戰兩晝夜,三戰皆敗,遂撤離邠州城,進入該縣所屬之西南山中。
之後,又乘陝軍不備,于18日、19日先後攻破麟遊、岐山。
駐鳳翔的甘軍見起義軍來勢兇猛,相率退避至隴州(今隴縣)一帶。
此時,趙倜所率之毅軍已尾随而至,于4月21日抵鳳翔。
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