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轉戰京漢路兩側

關燈
一、打破第一次“圍剿” 讨袁戰争失敗後,袁世凱當上了正式大總統,并積極進行複辟帝制的活動。

    但是,聲勢越來越大的白朗起義武裝,對于北洋政一府來說,不能不是一個心腹之患。

    陸軍總長段祺瑞就透露了這種心情,他認為起義軍“地處腹心,若不認真痛剿,終無了局”①。

    不僅如此,還由于起義軍的活動,“大礙西人商務及傳教事宜”,因而引起了帝國主義的重視。

    1913年11月,駐漢口的各國領事,召開會議,研究對策,建議北洋政一府使用飛機,“将白朗軍隊全行炸頸①。

    各國駐京公使也“疊經函緻政一府,要求迅速撲滅”②這支起義武裝。

    依靠帝國主義支撐的北洋政一府,在“外人注目”的情況下,決定對白朗起義軍進行更大規模的“圍剿”。

     1913年11月下旬,北洋政一府增兵河南,電饬豫督張鎮芳對起義軍進行“圍剿”。

    其具體部署:毅軍統領寶德全率部駐郏縣、寶豐、汝州(今臨汝)三縣;師長張錫元率部駐舞一陽一、泌一陽一一線;王毓秀旅駐裕州、南召、魯山、伊川一線;成慎一團一駐襄城、葉縣;南一陽一鎮守使田作霖部分駐鎮平、内鄉、浙川和南一陽一、鄧縣、新野六縣;南下的奉軍駐唐縣、桐柏兩縣;鎮嵩軍統領劉鎮華部駐嵩縣、宜一陽一、永甯(今洛甯)、盧氏縣;北洋陸軍第二師③的混成營駐确山、遂平一線;統領徐占鳳、高文貴所部擔任京漢路警戒;河南護軍使趙倜率馬隊巡察各處,督饬諸軍。

    上述總兵力約三萬餘人,妄圖将白朗起義軍圍殲于豫西南地區。

    原計劃12月1日開始“圍剿”,于一個月内将起義軍“一律肅清”。

    并要各縣知事“趕辦清鄉,以絕後患”①。

    實際上,“圍剿”行動于1913年末才開始。

     為了打破敵人的“圍剿”,起義軍作了相應的部署:由白瞎子等率部分兵力留在豫西南地區活動,牽制“圍剿”軍;白朗則親率起義軍主力跳出包圍圈,到京漢路以東,打擊守備薄弱的敵人。

     1913年底,白朗率部向京漢路秘密移動,于1914年1月8日到達京漢路東的新安店。

    9日上午,在新安店北十裡的小為莊,與石振聲補充旅之胡永奎一團一遭遇,激戰三時許,殲敵一部。

    後進至新安店東北的蔡莊,兵分三路南下。

    先攻羅山未克,遂轉攻光山。

    1月11日,在當地小刀會衆暗助下,一舉攻破光山城。

    15日,又攻占光州(今潢川)城,繳獲槍械四五百支。

    起義軍破光、潢後,即揚言将北上項城,抄袁世凱和張鎮芳的老家。

    袁大驚,立即調兵“護陵”。

    其實,起義軍并未北上,而是繼續東進,于16日陷商城,殲一團一勇三百餘人,繳獲槍械子彈甚多。

    旬日之間,起義軍連陷豫東南三城,使袁世凱大為震驚。

    他急令其親信、新任湖北都督段芝貴先到信一陽一“統籌全局”。

    不久又将其表弟、河南都督張鎮芳革職,由陸軍總長段祺瑞兼任河南都督,馳赴信一陽一“督剿”。

    段芝貴到信一陽一後,立即調動部隊,作出了“相機痛剿”起義軍于光(山)、固(始)的部署。

    但是,行蹤飄忽、慣于避實搗虛的起義軍,早已擺脫追堵的敵軍,轉至皖西,威一逼一六安、霍山。

     六安是皖西的水陸交通樞紐,在政治、經濟、軍事上具有重要地位。

    當時,皖軍主力正在該省東北部鎮壓起義農民,皖西地區兵力比較薄弱。

    起義軍進入皖西後,皖督倪嗣沖慌忙下令:蕪湖鎮守使鮑貴卿率部由蕪湖至廬州(今合肥);安徽第一師師長馬聯甲率部由省城安慶至舒城;安武軍中路統領邱昌錦率部由壽州(今壽縣)赴六安,準備“會合兜剿”。

    正當倪嗣沖忙于調集軍隊之際,起義軍打響了進攻六安的戰鬥。

    當時,六安城内僅有巡緝營營長王傳祿所部約五百人。

    起義軍東進時,王傳祿率部在葉家集、金家寨、流波■一線進行防禦,僅留數十人守城。

    1月20日,王傳祿部在流波■被起義軍擊潰,經蘇家埠逃進城内。

    此前,該縣知事段保森見六安城危在旦夕,攜款潛逃。

    段的衛隊中有的與起義軍有聯系,乘機打開監獄,将犯人全部釋放,并将“縣署公款什物擄掠一空”②,城内秩序大亂。

    這時,皖北鎮守使倪毓棻飛令統領邱昌錦率二營、幫統馬聯棻率一營由壽州馳援。

    1月24日晚,馬聯棻營進駐六安。

    但起義軍一部早已潛入城内,與守軍展開巷戰,并四處放火,秘開城門,城外大隊也适時趕到,乘機入城。

    守軍不支,棄城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