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襲擊豫鄂兩省敵軍,配合“二次革命”戰争

關燈
孫中山為首的革命一黨一人在發動“二次革命”前,已與白朗取得了聯系,并派人在白朗的部隊中工作。

    正當袁世凱調兵遣将,準備進攻南方的革命軍之際,河南省一柄一民一黨一幹事閻子固曾動員白朗“在淮上起事接應”①。

    白朗也曾派人到武漢,與革命一黨一人接洽。

    “二次革命”戰争爆發後,江蘇讨袁軍總司令黃興又于7月20日寫信給白朗,向他提出了“乘虛直搗”豫鄂,配合讨袁作戰的建議。

    雖然信使在開封被反動軍一警逮捕殺害,白朗并不知道黃興的具體意見,但這一時期,白朗起義軍轉戰于已被北洋政一府所控制的豫鄂兩省,積極打擊反動地方武裝,牽制了北洋軍的部分兵力,威脅着被袁世凱視為生命線的京漢鐵路,客觀上配合了革命一黨一人發動的讨袁戰争。

     一、克唐縣,占禹州 正當北洋軍沿京漢路南調,準備向南方革命軍發動進攻之際,白朗于1913年5月底6月初分兵兩路,積極展開活動。

    一路由高鑫、宋一眼率數百人,在許昌、襄城、葉縣一帶襲擾敵人;另一路由白朗親率二千餘人,南下唐縣(今唐河)、泌一陽一一帶,聲言攻占唐、泌等處後,即“與高鑫、宋一眼合股通南方,以圖大舉”①。

    河南都督張鎮芳急忙商請河南護軍使雷震春,派一團一長任昶武、南一陽一鎮守使田作霖率部“追剿”高、宋起義軍;派河南陸軍第一師第三旅旅長王毓秀率一個一團一“兜剿”白朗所率的起義軍。

    白朗利用唐、泌守軍的離心傾向,事先與唐縣守軍取得聯系,于5月31日夜一舉攻克該縣,繳獲大炮六門、機槍兩挺和許多槍械子彈,并争取豫軍一個營起義。

    白朗破唐縣後,立即率部北上,連克源潭、饒良、麥北、下窪、金湯寨,直一逼一裕州(今方城)。

    雷震春慌忙命右翼幫統王茂元率兩個營星夜趕赴裕州堵截;由駐馬店下車的王毓秀部亦由泌一陽一、唐縣分路追擊。

    白朗聞訊後,便率部西入檀山,複經南召直趨魯山。

    雷震春急令王茂元部由襄城兼程西進,改援魯山。

    起義軍改變攻魯計劃,轉移至魯山西北的深山密林處,甩掉尾追之敵,然後穿山越嶺,采取奇襲戰術,直趨禹州。

     禹州位于襄城以北。

    6月14日,該縣城内正為不久前被起義軍擊斃的一團一勇開追悼會。

    白朗軍混在群衆中,趁機入城,攻取南門大街,并向憑借西街寨門頑抗的民一團一勇一猛進攻。

    城内守軍約三百人,驚慌失措,棄械而逃。

    起義軍繳獲頗多。

    15日晚,起義軍主動撤離禹州城,直趨郏縣、寶豐。

    在郏縣以北八裡之白廟寺,擊退了雷震春所部三個營的堵截,轉入魯山西北山區。

    這時,起義軍聲威大振,“一時望風而歸者,不數日間達一千五百人。

    所得軍器,亦極一精一銳”②。

    隊伍發展至五六千人。

     二、西破淅川,南據棗一陽一 起義軍轉回魯山地區後,雷震春率左翼統領申保亨,于6月21日由許昌進駐寶豐,調集部隊,布置對起義軍的圍攻。

    其部署是:旅長王毓秀所部開赴魯山,由東南向西北“搜剿”;左三營管帶金聚率部開赴半紮(臨汝南三十二裡),由北向南“搜剿”;右三營管帶雷存修率部開赴大營,由東向西“搜剿”;西大社社董督率社勇堵截山口,防止起義軍西走;管帶鞠得勝率馬隊在襄城、葉縣、舞一陽一、裕州、南召、魯山等處巡邏。

    此外,還收買和派遣間諜、坐探,進行偵察破壞活動。

    雷震春把這一部署吹噓為“四面圍剿之法,為一鼓蕩平之計”。

    并向陸軍部誇口說:一定要“嚴緝首要,以期拔本塞源,永絕後患。

    ”①正當雷震春調動部隊部署圍攻之際,起義軍悄悄離開山區西行,于6月底奔襲數百裡外的盧氏城。

    7月1日,攻占浙川縣的西坪。

    2日,攻占豫、鄂、陝交界的重鎮荊紫關。

    駐守荊紫關的王天佑率殘部向浙川逃跑,起義軍乘勝追擊,一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