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襲擊豫鄂兩省敵軍,配合“二次革命”戰争
關燈
小
中
大
攻克浙川城。
至此,雷震春的“四面圍剿”計劃完全落空,而鄧州(今鄧縣)、内鄉、鎮平等縣頻頻告急,紛紛請派援兵。
鎮守南一陽一的周符麟,急不可待地連電袁世凱和陸軍總長段祺瑞,聲稱如不及時增援,不但鄧州、内鄉等縣難保,即南一陽一亦岌岌可危,進而提出給他“另委一相當之事”①,準備臨陣脫逃。
起義軍攻占浙川後,又揮師南下,進至鄂北的鄖縣境内。
此時已投靠袁世凱的副總統黎元洪立饬鄂、豫、陝三省軍隊,不分省界,聯合“會剿”。
7月14日,起義軍與三省聯軍激戰于均縣賈家寨以東,雖然取得了勝利,但彈藥消耗甚多,故未緊追敗敵。
随後,起義軍乘船渡丹江東進,消滅了阻攔的敵軍,複北入豫境。
17日進圍鎮平縣,威一逼一南一陽一。
張鎮芳急電奉軍第二混成旅旅長吳慶桐,請他派兵一一團一救援。
8月,起義軍又擊敗周符麟部于百泉山,獲大炮數門,槍械甚多。
随後,再次進入河南唐縣、泌一陽一、桐柏和鄂北天河口等地,并在桐柏縣建立第二個遊擊基地。
9月下旬,白朗又率部南進至鄂北随(縣)、棗(一陽一)地區。
25日夜,在棗一陽一守軍兩個連内應下,攻占縣城。
起義軍逮捕了橫行霸道、荼毒居民的外國傳教士數名。
棗一陽一被占後,吳慶桐電令駐樊城之第五一團一派步兵一營、駐鐘祥之第五一團一第一營派步兵三連,由西、南兩個方向進攻棗一陽一;令駐随縣之第四一團一分紮邊界防堵;由幫統李治雲和一團一長趙福彙所率之部隊也分别進至棗一陽一城下,形成四面包圍。
起義軍據城固守,擊退敵人多次進攻,斃敵一團一長、副官各一名。
黎元洪下令調撥重炮兩門,加緊轟城。
起義軍為保存實力,于10月6日晚從北門突圍西行。
雖敵軍“四面雲集”,結果依然“莫之阻也”②。
大量敵人被起義軍牽着鼻子一團一團一亂轉。
三、襲魯山,占寶豐 起義軍從棗一陽一突圍後,旋即轉移至唐縣、泌一陽一、裕州、舞一陽一一帶,于1913年10月中旬,進入魯(山)、寶(豐)地區。
10月19日晨,進攻魯山城,因守軍有備,攻城不克,遂退至魯山西北山區。
張鎮芳急令河南第一師師長張錫元和旅長王毓秀分别率部“進剿”。
起義軍依托高山密林,與優勢敵人周旋。
22日,在一娘一娘一山、青條嶺、椅子圈一帶與“進剿”軍激戰。
23日,又在鋸齒嶺阻擊敵人。
“進剿”軍既怕起義軍夜襲,又怕起義軍乘虛攻取魯山城,所以隻能朝發夕歸,不敢在山地駐紮。
起義軍稍事休整後,即準備進攻寶豐城。
首先派人潛入城内,主力于11月11日從百餘裡外向寶豐疾馳。
次日淩晨,趁守城民一團一困倦之際,城内的起義軍縱火擾敵,城外的起義軍立即架梯登城,一舉攻占寶豐。
這時,新任河南護軍使趙倜正率馬步四營前往魯山途中,忽聞寶豐被占,“即派馬飛調赴魯山之隊回剿”①。
起義軍稍事抵抗,即撤出縣城,回到魯山西北山區。
随後,又揮師南下,轉至南一陽一地區。
不少反袁的進步青年以及基層的革命一黨一人投奔起義軍,原季雨霖①第八師的士兵也紛紛攜械投奔。
自1913年5月至11月,半年之内,白朗起義軍轉戰豫、鄂兩省,共牽制了北洋軍及地方部隊約五個一團一和十四、五個營的兵力,相繼攻破十多個城鎮,殲滅了敵人部分有生力量,不僅使鄂豫兩省的軍政頭目惶恐不安,而且驚動了袁世凱和北洋政一府。
這時,起義軍已發展到近萬人,并打起了“中華民國撫(扶)漢讨袁軍”的旗号。
随着快槍、大炮等新式武器日益增多,部隊的編制也有了變化。
起義軍已分為步、馬、炮、工、辎,“紮立營寨,放哨巡邏,悉如軍隊”②。
這些重要變化,标志着這支起義武裝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至此,雷震春的“四面圍剿”計劃完全落空,而鄧州(今鄧縣)、内鄉、鎮平等縣頻頻告急,紛紛請派援兵。
鎮守南一陽一的周符麟,急不可待地連電袁世凱和陸軍總長段祺瑞,聲稱如不及時增援,不但鄧州、内鄉等縣難保,即南一陽一亦岌岌可危,進而提出給他“另委一相當之事”①,準備臨陣脫逃。
起義軍攻占浙川後,又揮師南下,進至鄂北的鄖縣境内。
此時已投靠袁世凱的副總統黎元洪立饬鄂、豫、陝三省軍隊,不分省界,聯合“會剿”。
7月14日,起義軍與三省聯軍激戰于均縣賈家寨以東,雖然取得了勝利,但彈藥消耗甚多,故未緊追敗敵。
随後,起義軍乘船渡丹江東進,消滅了阻攔的敵軍,複北入豫境。
17日進圍鎮平縣,威一逼一南一陽一。
張鎮芳急電奉軍第二混成旅旅長吳慶桐,請他派兵一一團一救援。
8月,起義軍又擊敗周符麟部于百泉山,獲大炮數門,槍械甚多。
随後,再次進入河南唐縣、泌一陽一、桐柏和鄂北天河口等地,并在桐柏縣建立第二個遊擊基地。
9月下旬,白朗又率部南進至鄂北随(縣)、棗(一陽一)地區。
25日夜,在棗一陽一守軍兩個連内應下,攻占縣城。
起義軍逮捕了橫行霸道、荼毒居民的外國傳教士數名。
棗一陽一被占後,吳慶桐電令駐樊城之第五一團一派步兵一營、駐鐘祥之第五一團一第一營派步兵三連,由西、南兩個方向進攻棗一陽一;令駐随縣之第四一團一分紮邊界防堵;由幫統李治雲和一團一長趙福彙所率之部隊也分别進至棗一陽一城下,形成四面包圍。
起義軍據城固守,擊退敵人多次進攻,斃敵一團一長、副官各一名。
黎元洪下令調撥重炮兩門,加緊轟城。
起義軍為保存實力,于10月6日晚從北門突圍西行。
雖敵軍“四面雲集”,結果依然“莫之阻也”②。
大量敵人被起義軍牽着鼻子一團一團一亂轉。
三、襲魯山,占寶豐 起義軍從棗一陽一突圍後,旋即轉移至唐縣、泌一陽一、裕州、舞一陽一一帶,于1913年10月中旬,進入魯(山)、寶(豐)地區。
10月19日晨,進攻魯山城,因守軍有備,攻城不克,遂退至魯山西北山區。
張鎮芳急令河南第一師師長張錫元和旅長王毓秀分别率部“進剿”。
起義軍依托高山密林,與優勢敵人周旋。
22日,在一娘一娘一山、青條嶺、椅子圈一帶與“進剿”軍激戰。
23日,又在鋸齒嶺阻擊敵人。
“進剿”軍既怕起義軍夜襲,又怕起義軍乘虛攻取魯山城,所以隻能朝發夕歸,不敢在山地駐紮。
起義軍稍事休整後,即準備進攻寶豐城。
首先派人潛入城内,主力于11月11日從百餘裡外向寶豐疾馳。
次日淩晨,趁守城民一團一困倦之際,城内的起義軍縱火擾敵,城外的起義軍立即架梯登城,一舉攻占寶豐。
這時,新任河南護軍使趙倜正率馬步四營前往魯山途中,忽聞寶豐被占,“即派馬飛調赴魯山之隊回剿”①。
起義軍稍事抵抗,即撤出縣城,回到魯山西北山區。
随後,又揮師南下,轉至南一陽一地區。
不少反袁的進步青年以及基層的革命一黨一人投奔起義軍,原季雨霖①第八師的士兵也紛紛攜械投奔。
自1913年5月至11月,半年之内,白朗起義軍轉戰豫、鄂兩省,共牽制了北洋軍及地方部隊約五個一團一和十四、五個營的兵力,相繼攻破十多個城鎮,殲滅了敵人部分有生力量,不僅使鄂豫兩省的軍政頭目惶恐不安,而且驚動了袁世凱和北洋政一府。
這時,起義軍已發展到近萬人,并打起了“中華民國撫(扶)漢讨袁軍”的旗号。
随着快槍、大炮等新式武器日益增多,部隊的編制也有了變化。
起義軍已分為步、馬、炮、工、辎,“紮立營寨,放哨巡邏,悉如軍隊”②。
這些重要變化,标志着這支起義武裝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