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讨袁戰争的教訓

關燈
讨袁戰争,是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産階級革命一黨一人繼續高舉民一主共和的旗幟,反對袁世凱獨一裁專制的正義戰争,是辛亥革命戰争的繼續。

    這次戰争波及江西、江蘇、湖南、廣東、四川、福建等省,加上各地群衆的自發鬥争,對袁世凱的獨一裁統治構成了一定的威脅。

    但是,這次戰争僅僅進行了兩個多月,即以失敗而告終。

    大地主大資産階級的政治代表袁世凱得以實現了反革命的“武力統一”計劃,開始了北洋軍閥集一團一在全國的反動統治。

    這次戰争的失敗,标志着辛亥革命的最後失敗。

     讨袁戰争之所以失敗得如此迅速,一方面,由于以袁世凱為頭子的北洋軍閥集一團一已經控制着中央和相當一部分地方政權,擁有一支數量衆多、裝備良好、經過訓練的反動武裝,并且得到帝國主義和以老立憲派為骨幹的舊官僚政客的支持。

    另一方面,軟弱的資産階級,自袁世凱篡奪辛亥革命果實後,便迅速趨向妥協,除少數激進分子外,大多數資産階級分子因害怕戰争影響其實業的發展,竟多方反對讨袁;廣大農民群衆,雖不斷進行自發的反抗鬥争,但未能從辛亥革命中獲得政治上和經濟上的利益,因而沒有出現反袁鬥争的高一潮。

    這就影響了讨袁統一戰線的形成。

    僅有少數資産階級革命一黨一人和部分軍隊的孤立作戰,是難以敵過強大的反革命勢力的。

     這次戰争的失敗,還由于資産階級革命一黨一人主觀指導上的失誤。

    自孫中山被迫辭去臨時大總統以後,資産階級革命一黨一的領一導一人,便産生了妥協傾向。

    孫中山等主張以在野身分緻力于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宋教仁等主張實行“政一黨一政治”、“議會政治”以分袁之權。

    這表明了他們對袁世凱代表的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勢力的反動本質認識不足,對中國民一主主義革命的艱巨一性一和武裝鬥争的重要一性一認識不足,加上戰争爆發後,在作戰指揮上又犯了錯誤,這就加速了戰争的失敗。

    革命一黨一人主觀指導上的失誤,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忽視經營南方幾省和建立鞏固的 革命基地 袁世凱篡權之初,辛亥革命還沒有完全失敗。

    當時,資産階級革命一黨一人還控制着南方七八個省,倘若他們對革命形勢有正确的估計,認識到與袁世凱鬥争的艱巨一性一和複雜一性一,實行符合中國當時情況的革命方略,加強對南方諸省的控制和經營,建立起進可攻退能守的戰略基地,特别是喚一起和組織民衆,改革政權結構,使這些省的領導權确實掌握在忠實可靠的革命一黨一人手中,那就不緻在反袁鬥争中處于軟弱無力的地位。

     二、忽視軍隊的整頓和建設,部隊 的素質很差 辛亥革命戰争期間,資産階級革命一黨一人掌握着幾十萬軍隊。

    這些部隊雖然系統紊亂,裝備較差,但其中許多中下級軍官和部分士兵具有旺盛的民一主革命熱情,如能加強領導,認真整頓,不難從中造就出一支忠于資産階級民一主革命事業的有戰鬥力的軍隊。

    然而,由于資産階級革命派對掌握槍杆子在中國革命中的特殊意義認識不足,對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