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讨袁戰争的教訓

關燈
需要進行革命的改造缺乏認識,以緻在兵權問題上犯了錯誤。

    首先,對袁世凱瓦解革命軍的一陰一謀喪失警惕,不折不扣地執行了袁的裁兵減饷“指令”,使南方革命軍由數量上的優勢變為劣勢,軍心亦為之動遙其次,對于保留下來的部隊,既未加強民一主革命思想的教育,也未抓緊進行整頓和訓練,特别是不懂得甄别和選拔忠于革命事業的軍官,掌握軍隊的領導權。

    部隊中不少師、旅、一團一長不是堅定的民一主主義革命者,而是看風使舵的投機分子;一般士兵仍然抱着當兵吃糧、絕對服從長官等陳腐觀念,雖然打着革命軍的旗号,但依然保留着舊軍隊的本質特征。

    這樣的軍隊,與裝備、訓練和控制力強的敵軍作戰,自然難于取勝。

    作戰中雖有些部隊表現比較勇敢,但畢竟為數較少,難以影響全局。

    資産階級革命一黨一人在推翻清王朝的過程中,注意策動新軍反正,這無疑是正确的。

    但放松了軍隊的改造工作,這是一大失策。

    讨袁戰争的實踐證明,中國的革命政一黨一,如果單純依賴舊軍隊而不建立新型的革命武裝,要想打敗由大地主大資産階級和帝國主義支持的反動武裝,進而奪取和保衛政權,是不可設想的。

     三、倉促舉義,各自為戰 “宋案”發生後,由于孫中山、黃興等主要領一導一人之間在“武力讨袁”還是“法律倒袁”問題上争論不休,久拖不決,因而直接影響了應變準備。

    從3月20日宋教仁被刺至7月12日江西宣布獨立,曆時三個多月。

    在此期間,袁世凱磨刀霍霍,積極進行南下作戰的準備。

    而革命一黨一多數領一導一人卻麻木不仁,既不進行戰争動員,又不着手擴充軍隊,籌措作戰物資,白白喪失了寶貴的戰備時間。

    結果,在北洋軍重兵壓境的情況下,隻好被迫倉促應戰。

    此外,在已經确定“武力讨袁”之後,未能制訂切實可行的作戰計劃,進行周密的作戰部署,而是簡單從事。

    結果,幾省同時起兵的預定方案完全落空,形成各自為戰,無法協同配合。

    江西的李烈鈞雖曾與廣東、湖南、福建、安徽商定,一省有事,四省支援。

    但當江西讨袁戰争爆發後,福建、安徽一兵未發,廣東援兵半途折回,湖南援兵遲遲不進。

    江西革命軍隻好孤軍作戰,以寡敵衆,為北洋軍所敗。

    江蘇雖與安徽、上海境連地接,但也各自為戰,互不協同策應,結果被敵各個擊破。

    資産階級革命一黨一人把戰争這種極端複雜而又特殊的社會活動,竟視同兒戲,如此草率從事,焉有不敗之理! 四、未能實行正确的靈活的作戰指揮 江西、江蘇兩個主要戰場的讨袁作戰,雖然分别成立了作戰指揮機構,但均未能根據敵我雙方的具體情況,制定正确的作戰方針,實行靈活的指揮。

    結果,不是冒險進攻,便是消極防禦。

    江西戰場始則以薄弱的兵力倉卒發難,陷入孤軍作戰;繼而數戰失利,即将走兵潰。

    江蘇戰場,初則分兵冒進,出師不利;繼則困守南京,終至覆滅。

    革命一黨一人在軍事戰略戰術上缺乏認真的學習和研究,臨戰不能實施正确靈活的指揮,不能不是讨袁戰争迅速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